分享

邵红峰:三峡竹枝词

 故人旧事2020 2021-01-21

               三峡竹枝词

                      /邵红峰

《竹枝词》原为古代巴渝民歌,早先源于巴山巫山一带。据传,古时候,当地山乡的男女老幼在唱歌时总爱用竹枝起舞,因故得名《竹枝词》。这种优美动听的民歌形式,早就引起历代文人的关注,唐代诗人尤为重视,并掀起仿制《竹枝词》的高潮,此后历代文人学士亦多效仿。

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曾任三峡夔州刺史。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正月,刘禹锡体察民情乘舟至巫山建平。他舍舟登岸时,看见一幅动人心弦的画面,画里的人联歌《竹枝》,吹短笛,击鼓以赴节,歌者扬袂睢舞。以曲多为贤。

建平,即唐代巫山县治,当时名建平。地点在今巫山县长江南岸杨柳坪的附近,至今仍留存建平乡之名。

刘禹锡顿时被巫峡民间《竹枝》所感染,诗性激发,一气仿作《竹枝词》九首,每首均成为千古绝唱。第九首可谓九枝之冠,歌云: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畬。

好一幅三峡民间生活的彩色画卷!巫山的高峡,山峦叠嶂,桃李繁花,炊烟袅袅。女子头戴银钏金钗,负水在山间小路,男子头顶短笠,挥舞长刀忙着刀耕火种。

刘禹锡九首《竹枝词》一出,名震诗坛。他仍觉诗情未尽,又挥毫写下两首《竹枝词》,其中一首歌云: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情。

这是一首浪漫的爱情诗,男歌女唱,真挚相爱,“晴”情融洽。一语双关。诗的风格清秀自然,深得三峡民歌之精华。

在刘禹锡之前,唐代文人于鹄就将别有风韵的巴渝民歌记录在自己诗中。他寓居奉节之时,写下著名的《巴女谣》:巴女骑牛唱竹枝,藕丝菱叶傍江时。不愁日暮还家错,记得芭蕉击槿篱。

于鹄之诗,勾画出一幅巴女牧歌的田园诗,巴女骑在牛背上,悠扬而歌竹枝词,这情景多么潇洒自然,充满田园韵味。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忠州刺史时,他曾到奉节,作下《竹枝词》四首,其中一首歌云:竹枝若怨怨何人,夜唱山空歇又闻。蛮儿巴女齐声唱,愁煞江楼病使君。

唐时三峡竹枝民歌流传甚广,可谓家喻户晓,深得人心,形成老幼皆唱的局面。从白居易诗中可知,蛮儿巴女皆可随心放歌,真可“愁煞江楼病使君”。

宋代,范成大曾作《夔州竹枝词》八首。苏东坡也效仿刘禹锡,写下颇有特色的《竹枝词》九首。

明代著名文人杨升庵,也仿作《竹枝词》九首,专写三峡风物,歌云:上峡舟航风浪多,送郎行去为郎歌。白盐红锦多多载,危石高滩稳稳过。

三峡竹枝词原本是民间流行的民歌,大部分是歌唱男女爱慕的歌谣。杨升庵的这首《竹枝词》,写出一位女子对丈夫的钟爱,送郎远航,以歌相辞,盼郎平安无事,一帆风顺。

清代著名文人王士祯写有《西陵竹枝词》多首,主要描写长江三峡西陵峡中的风土人情。歌云:荷灯百尺接秋河,尤是秦兵驻绿萝。要说元宵好风景,竹枝歌续采茶歌。

王士祯在诗中自注:元夕连唱竹枝、采茶歌,七夕家家张荷叶灯,云昔秦白起伐楚,将烧夷陵,望见城中灯而止,遂沿至今也。

从王士祯自注中,我们可以知道三峡地区元宵观灯,联袂唱竹枝,从秦代到清代,可谓历史悠久。今天,江南各地及三峡地区,还流行元宵闹花灯之传说。正如现代大文豪鲁迅先生在《门外文集》中指出:“唐代的《竹枝词》和《柳枝词》之类,原都是无名氏的创作,经文人采录和润色之后,流传下来的。”

三峡竹枝词,是三峡古代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瑰宝。刘禹锡早就赞扬它“含思宛转,有淇濮之艳。”由于三峡竹枝词源于民间,有经历代文人润色加工,故迅速传遍整个巴蜀,然后流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今天奉节有关部门又将文人仿作的《竹枝词》,刻于青石之上,使这一三峡文化瑰宝,又一次大放异彩。   

作者简介:邵红峰,男,72岁,自由撰稿人。曾是重庆三峡文化研究会会员,重庆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1969年,从重庆三中(今重庆南开中学)下乡到巫山大庙,回城当过川江水手,报社记者、编辑。长期研究三峡文化,擅长撰写长江三峡史话文章,已在各报刊杂志发表近百篇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