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竹枝词创作小议

 燕山道士李长瑞 2016-03-05

                竹枝词创作小议

 

      近来,在诗友中喜欢竹枝词的人越来越多了,这是一个很值得高兴的事。因为竹枝词是一种雅俗共赏,喜闻乐见,清新活泼,好学易记的艺术形式。尤其对于初学写诗者,更是一种迈进高雅殿堂最便捷的通道。而且也可以成为终身追求的写作形式。

     但是,我发现在众多的爱好者中,知道竹枝词为何物的人并不太多。大多数人对竹枝词的了解,还处于一种模糊的认识。有人说,竹枝词是七绝的通俗化,还有人说,竹枝词就是山歌,更有甚者,则说不合律的七绝就是竹枝词。这些说法对吗?应该说,这些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很不全面。正是由于这些片面的理解,导致了竹枝词发展的畸形,而阻碍了竹枝词精品地产生。应该说这是一个悲哀的现象。

那么到底什么是竹枝词词呢?词海解释为“乐府《近代曲》名,巴渝一带民歌。歌咏三峡风光和男女恋情。形式是七言绝句。语言通俗,音调轻快。”这样的解释为免太笼统了。竹枝词,本是我国古代民歌,古称竹枝竹歌竹枝歌竹枝曲,后经文人改造成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作为纯民歌的竹枝词究竟始于何时,今已难考,但从古籍中可以推断,早在盛唐时期它就已经在局部地区流行、传唱。唐代冯贽《云仙杂记·竹枝曲》云:张旭醉后唱竹枝曲,反复必至九回乃止。又杜甫诗《奉寄李十五秘书文嶷二首》其一曰:竹枝歌未好,画舸莫迟回。唐代不少诗人的诗作中也时常提到竹枝歌,中唐诗人顾况就写有《早春思归,有唱竹枝歌者,坐中下泪》一诗,其中有渺渺春生楚水波,楚人齐唱竹枝之词。
对于竹枝词的这种盛行状况,不少文人都注意到了,并开始仿作。文人作竹枝词,据《乐府诗集》载,最早的有顾况一首: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但实际上,早在顾况之前,杜甫的某些拗体绝句,如《夔州歌十绝句》就已开了先声。顾况之后,写作竹枝词的诗人有元稹,但其诗作没有流传。之后白居易作了四首竹枝词,其中第四首曾提到怪来调苦缘词苦,多是通州司马诗,通州司马指的就是元稹。文人作竹枝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当数刘禹锡,他创作的《竹枝词》有两组,共十一首,均为上乘之作,当时在民间流传很广,《旧唐书·刘禹锡传》说:武陵谿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刘禹锡之后,诗人李涉作竹枝词五首,皇甫松作竹枝词六首,但均无甚影响。
中晚唐的文人竹枝词,能在百花齐放的诗坛占有一席之地,并开拓了一条文人诗与民歌相结合的广阔道路,这与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是分不开的。根据我最近的学习和研究认为

竹枝词应该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内容应该是反映劳动人民的亲情,爱情,离情及劳动热情的内容。或是地域风情,民俗文化的内容。竹枝词不宜反映大题材,即便是反映大题材也要浓缩到一个特殊的具体环境的具体事情来表现。如果直接浓墨重彩来表现的话,那就变成了绝句不是竹枝词了。在这里我就不举例了,大家可以看看刘禹锡,柳宗元的竹枝词就明白了。

语言应大量采用民间熟语,相关语,诙谐语,乃至谚语这样的民间通俗语言。而不宜多用书本语言,诗家语言,文人语言。当然前边所说的民间俗语应经过文人加工而不是民间原始语言。在这里,我们试改李白的一首诗来说明这个问题。原诗是这样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论送我情。

我们都知道这是李白的很著名的绝句,这是谁也不会怀疑的。如果我们动几个字再来看:

      阿妹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阿哥送我情。

大家来看,就是因为在这里我们换了两个民间特定民间特定语言,诗的形式就起了根本的变化,由七绝变成了一个很好的竹枝词。

 竹枝词应保持七绝的形式,但格律可以适当放宽。注意:“是适当放宽。而不是无原则的放宽。”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竹枝词需要使用大量的民间熟语,而这些熟语又已经被老百姓习惯,认同不宜改动,为了保持这些特定的原始风貌,我们只能牺牲格律。这也是为了不以词害意吧。至于为什么是七言绝句形式,这是有关音乐方面的知识,非常复杂,我们在这里只能简单的说一下。这是来源于《古今乐录》中所说的北音和南音中的乐谱形式。南音中的“吴声”,“西曲”的歌曲,每首歌词为五言或七言四句,标明每首为一解,一解就是一首绝句。后来把竹枝词定位七言有两种说法,一是刘禹锡等文人介入后,他们善于七言所以所作皆七言而约定俗成的原因。二是人们在歌唱实践中,觉得五言容量太小,不宜表达感情,所以以后多采用七言。我认为两个原因的和,才是真正的原因。

到这里,我们说对于竹枝词的画像已经基本完成了,大家也应该知道竹枝词是个什么样的东西了。但是我在这里还要多罗嗦几句供大家参考。

因为竹枝词是歌词,所以竹枝词应该合乐。这一点是大家不很注意的地方,也是最不好把握的地方。我们知道韵有洪,细之分,洪韵是发音较响亮的字,它的韵母中带an.ng字母。A发音时口张的最大,所以发音最亮,nng发音时可以产生鼻音共鸣所以也属于洪音。在平水韵的平声韵中:东,冬,江,佳,真,文,先,麻,阳等等。细韵则是发音最弱的字,它的韵尾中带iu这种发音口张的最小的字母。在平水韵中细韵有:支,微,鱼,虞,灰等等。再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字叫柔韵,它的韵母则带ai,aoo,e,ou等等。柔韵有:尤,歌,豪,肴等等。如果我们在写诗时注意发音的洪,细变化,就会更富于歌味。

下面我们在谈一谈发声方法问题,有一些诗友的作品遣词造句很好,也符合格律,可就是念起来别扭,问题在那里呢?我认为问题就出在没注意发声方法问题上。人发声主要是靠嘴的运动来完成的,一是开口音,即从闭向开的方向运动时发出的声音,二是闭口音,就是从开向闭时发出的声音。人说话在一开一合的运动中完成。如果连续几个开口音或连续几个闭口音排列的句子出现,嘴的运动就会比平时慢半拍成了绕口令。比如:八百标兵奔北京一句来说,除了京字是闭口音外,全是开口音,念起来很绕口,很费劲这就是绕口令。当然,这样的句子在诗中很少见,但是连续三个四个的字同是开口音或闭口音的现象是常见的。一般一句诗中不能有连续三个同一口型的字连在一起才能朗诵的顺畅,反之则绕口。其实不止竹枝词,应是所有诗词所应注意的。如果我们在写完诗后能够大声朗诵一遍就会避免这个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给竹枝词下一个定论,竹枝词应该是,具有民间特色,通俗易懂,易于传唱,符合七言绝句形式的经过文人提炼的优美形式。

 

 

刘禹锡竹枝词十一首

竹枝
白帝城头春草生,
白盐山下蜀江清。
南人上来歌一曲,
北人莫上动乡情。

竹枝
瞿塘嘈嘈十二滩,
此中道路古来难。
长恨人心不如水,
等闲平地起波澜。

竹枝
山上层层桃李花,
云间烟火是人家。
银钏金钗来负水,
长刀短笠去烧畲。

竹枝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
巫峡苍苍烟雨时,
清猿啼在最高枝。
个里愁人肠自断,
由来不是此声悲。

竹枝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
楚水巴山江雨多,
巴人能唱本乡歌。
今朝北客思归去,
回入纥那披绿罗。

竹枝
江上春来新雨晴,
瀼西春水縠纹生。
桥东桥西好杨柳,
人来人去唱歌行。

竹枝
两岸山花似雪开,
家家春酒满银杯。
昭君坊中多女伴,
永安宫外踏青来。

竹枝
城西门外滟澦堆,
年年波浪不能摧。
懊恼人心不如石,
少时东去复西来。

竹枝
日出三竿春雾消,
江头蜀客驻兰桡。
凭寄狂夫书一纸,
住在成都万里桥。

 

250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