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光!水产饲料行业两年一度大型“追星”现场,1500人为他们的创新鼓掌!

 水产前沿 2020-10-16

第十二届世华会正式拉开帷幕,与会人数1500人,收录671份摘要
  • 文/图 水产前沿 何鸿浩 贺志义

2019年10月14日~18日,由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河南师范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的第十二届世界华人鱼虾营养学术研讨会(简称“世华会”)于在河南省郑州市举行,第十二届世华会延续了上一届的规模,与会人数达1500人。

视频:嘉宾合影

近几十年来,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技的进步和水产饲料工业的发展。“世华会”是世界华人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界的最大盛会,对我国水产动物营养学科以及水产饲料工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持和推动作用。自1992年由中山大学林鼎教授和台湾庄健隆博士等发起并在广州举办第一届以来,世华会已成功举办了十一届,成为集中展示当今全球鱼虾营养与饲料领域科研成果的重要交流平台之一,受到全球学界与业界的高度关注。第十二届世华会继续为学术界和企业界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以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促进水产饲料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届世华会延续上届规模,与会人数达1500人

本次会议以“绿色、高效、融合、智慧”为主题,在精心安排大会报告的同时,还将设立“研究生论坛”,届时国内外知名学者、着名饲料企业负责人、知名研发项目管理专家以及青年学子将就本领域理论研究及技术创新相关重大科学问题、技术难题和发展趋势展开交流和讨论。本届世华会将为与会者提供一个启迪思想、展示成就、交流经验的舞台,让大家有充分的机会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分享彼此的科研成果,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

第十二届世华会现场

本次大会探讨了营养需求与原料利用、营养生理与代谢调控、肠道微生态与健康、营养与环境、功能性饲料、水产品安全与品质控制、饲料加工、投饲和智能化等议题。

本届世华会由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专业委员会、河南师范大学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联合主办,由河南省水产学会、郑州师范学院、大北农神爽水产科技集团、郑州大德水产生物饲料有限公司协办,获得了广州市信豚水产技术有限公司、广东德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特别赞助及其他单位赞助。同时,《水产前沿》杂志、中国水产频道为本届世华会独家合作媒体单位。

部分前排嘉宾

开幕环节

嘉宾致辞

为前人默哀

开幕仪式中,众人首先为已故水产饲料营养研究的推动者们默哀。随后嘉宾们依次发表致辞,介绍了中国水产养殖现状、行业面临升级的需求、世华会起源、历届世华会发展过程和本届世华会的概况,同时欢迎各位参会者的到来并预祝本次世华会取得圆满成功。

把水产动物营养领域的“圣经”带回家

这本书囊括了全球水产动物营养学科的主要成绩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对于中国水产饲料工业的专业人士及研究人员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关注《水产前沿》公众号,在下面微店即可订购。

扫描二维码,直接购买

《鱼类与甲壳类营养需要》


特邀报告

麦康森:中国水产营养饲料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海洋大学 麦康森院士

我国水产动物营养研究与饲料工业的发展沿革:1958年代至1970年代处于萌芽阶段;1980年代开始起步;1990年代确立了符合国情的发展战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1世纪开始提高与跨越。

这些年,我国水产动物营养代谢基础研究取得很多新突破,如:阐明决定鱼类的食物选择的主要机制;调控氨基酸营养感知通路提高蛋白利用效率;揭示抗营养因子抑制营养感知通路、造成分子应激的机制;脂肪代谢的关键调控元件——PPAPs与SREBP1;发现维生素D3活化形成促进斑马鱼腹部脂肪氧化的机制;阐明鱼类高糖诱发代谢紊乱的分子机制;揭示不同营养素调节鱼体免疫的分子机制等等。

我国水产养殖具有特殊性与复杂性,“人能吃的无所不养”,“人不能吃的,在饲料中无所不用”。相对国外来说,饲料行业使用的原料比较差,但是通过我们的饲料工艺的不断进步,饵料系数越来越低,基本上都接近1左右。非传统原料也越来越多,提高消化吸收利用率成为关键。对于其中的抗营养因子、非淀粉多糖、氨基酸不平衡等不利因素,运用酶技术与生物发酵技术非常关键。

近年,我国水产养殖业蓬勃发展,带动相关技术与产业的研究与发展,例如水产饲料添加剂工业1980年代从零起步,到自足,再发展至主要出口国;水产饲料设备制造业也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成功再创新、再出口。

同时,水产行业中的如世华会等学术交流推动了学科建设、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世华会从第一届109人参会和71篇摘要提交,发展至第十二届1500人参会和671篇摘要提交。2012年至2019年期间,我国发表相关论文超过28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92篇,在国际水产领域的影响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主要国际刊物也都有了中国人任编辑。以上种种都说明我国水产动物营养学与饲料研究的影响力在不断提高,地位不断巩固。

Mette Sørensen:水产饲料加工工艺及其饲料营养和物理品质的相互作用

挪威诺德大学 Mette Sørensen

世界的肉制品产量呈现增加趋势,预计全球肉类产量将在2050年翻一番。水产养殖产量也会增长,但与陆生畜禽产量相比,水产养殖产量仍然很小。

我们预计全球饲料总产量为11.03亿公吨,其中各物种饲料占比为肉鸡饲料28%、猪饲料27%、蛋鸡饲料14%、奶牛饲料12%、牛饲料7%、水产饲料4%、宠物饲料2%、马饲料1%、其他饲料5%。从此可以看出,水产养殖在全球肉制品产量中占比非常小。

水产配合饲料的目的是为动物提供必需营养素;提高生长率;维持健康;保证水产品质量;可接受的损耗;良好的饲料性能。

在70年代早期,水产饲料是湿饲料,主要组成成分是屠宰场副产品或鱼副产品,通常由90%副产品和10%的干料添加粘合剂组成。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水产饲料是半干料,组成部分多为使用酸性保存的副产品,多由50%青贮饲料与50%干料混合而成,这也提高了饲料质量。

在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早期,业界也开始使用蒸汽颗粒料,但由于蒸汽工艺制作的颗粒饲料脂肪含量不能超过20%,使用后养殖品类的生长性能达不到预期,所以未能普及推广。直到80年代出现了挤压工艺,让饲料可以加入更多脂肪,颗粒料开始普及。挤压工艺也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主导饲料市场。

目前高能量饲料存在一个难题——脂肪渗漏,我们认为:

1、油的渗漏和原料成分和加工工艺有关;

2、与原料中的油含量无关,但与吸收能力低有关;

3、与颗粒的膨胀或其他物理质量参数无关;

4、很有可能与颗粒饲料的微观结构有关。

关于膨化度,我们认为:

1、沾度是膨胀的阻力,模具压力是沾度的指标,高含水量、较高的剪切速度都会降低沾度。

2、弹性是膨胀的限制因素,非弹性原料可能在膨胀过程中破裂,高弹性有利于回缩。

周志刚:水产绿色养殖技术体系构建与实践

中国农业科学院饲料研究所研究员 周志刚

目前,“养不活”和“不挣钱”是水产养殖行业两大最突出的问题。水产养殖效益正从数量驱动转变为质量驱动。基于这个背景,我们开始尝试从共生系统的角度来推进这一学科的创新、创造和创业。

饲料是水产养殖行业中最具工业化特质的板块。我们从共生系统的角度,以饲料为载体,构建水产3A绿色养殖——AheadFeed预消化饲料、AccurateFeed功能饲料、AfterFeed后消化饲料。我们发现健康鱼体肠道变形菌门丰度较低、梭杆菌门丰度占主导,而亚健康或患病鱼体则与之相反。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鱼类肠道菌群调控靶标必须区别于畜禽及人类。按优势菌属确定了调控对象,发现变形菌门中,邻单胞菌属会导致肠道炎症;气单胞菌属会导致肝损伤;维氏气单胞菌在细胞膜上打孔协助嗜水气单胞菌进入细胞,引起气单胞菌败血症。梭杆菌门中鲸杆菌属与能量的沉积有关。

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制定了3A饲料之功能饲料的配制策略。无抗途径一是淬灭酶AIO6;二是添加益生元;三是添加益生菌。同时又进行了相关实践,预消化饲料A1使用益生菌+消化酶的植物蛋白配方,有效处理非热敏性抗营养因子和难消化营养成分;功能饲料A2使用新型益生元+益生元件的动物蛋白配方,用于促生长、抗应激、防治病、调肉质等;后消化饲料A3使用消化酶+益生菌的碳水化合配方,益于N、P循环、钝化其他排泄物。

陶亚雄:代谢物作为G蛋白偶联受体的新型信号分子

美国奥本大学教授 陶亚雄

我们可以把目光放远,把眼睛从水产动物延伸到哺乳动物上,借鉴其他动物的相关研究。例如,人类黑素皮质素4(mc4r)不同位点的突变会导致肥胖,洞穴鱼的mc4r也会自然突变以适应低营养物质的环境。

我们进行一系列研究后,得出几个结论:

此外,我们也在关注胆汁酸的应用。在饲料中添加胆汁酸,能改善水生动物和畜禽动物的生长性能和机体健康,所以现在也有不少企业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尤其在当下减抗、禁抗背景下,胆汁酸的应用是提高动物抗病力的新途径。

林钰鸿:高豆粕饲粮对鱼类脂肪利用与代谢之调控

屏东科技大学水产养殖系 林钰鸿

豆粕作为取代鱼粉的原料,会导致鱼体生长速度下降、肠炎、肝脏氧化力下降、脂肪消化率下降等多种问题。这些主要都是由于豆粕的营养性问题所导致的,其中的抗营养因子和不平衡营养素是主要问题。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豆粕取代饲料中鱼粉时会引起龙胆石斑成长速率、营养素消化率下降。并诱发肠道组织损伤,出现肠道绒毛变形,细胞排列紊乱等征状。发现通过添加适量的丁酸,可以有效改善营养素消化率及肠道健康。同时还发现龙胆石斑喂食高量豆粕饲粮时可以调节胆固醇的生合成,低胆固醇摄取时,可以通过增加生合成以满足其需求。

豆粕替代鱼粉,会导致鱼体内的牛磺酸含量下降,胆固醇含量增加,从而导致了脂肪利用性的下降。我们通过在含高豆粕饲料添加1g/kg牛磺酸,发现可以改善龙胆石斑的生长速率及脂肪消化率。

最后我想说的是,当我们在寻找鱼粉替代物的时候,要考虑到它的副作用,要谨慎选择。

何艮:基于设施后TOR活性的精准营养调控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何艮

首先要了解鱼体是如何通过自身的“生物工厂”将饲料蛋白转换为鱼体蛋白,体内的游离氨基酸库是蛋白质代谢的中继站。摄食会引起游离氨基酸库的平衡发生改变,激发体蛋白合成,这中间TOR信号是蛋白质营养状态的主要感知系统。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mTOR活性对于氨基酸摄入非常敏感。氨基酸不平衡或缺乏、棉酚、凝集素都对mTOR活性有抑制作用。这里要着重讲一下,饲料中鱼粉替代品相对于鱼粉来说,mTOR活性激发不足,导致摄食后体蛋白合成下降,从而引起生长表现下降。磷脂酸、HMB对mTOR活性有激活作用,同时投喂频率对mTOR活性有调节作用。

明确了解摄食后蛋白的合成过程,才有可能做到精准营养。精准营养至少包括两个点,一是营养需求参数精准;二是调控精准。参考人类的医学靶向治疗,是否可以做到靶向营养?从而提高营养利用与健康,这应该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Sungchul C.Bai:韩国鱼类营养研究概述

釜庆大学教授 Sungchul C.Bai

随着全球人口的增加,人类面临着食物供应的危机,而水产养殖是仅有的出路。对比各种养殖动物的饲料转化率,牛的饵料系数为6-9、猪的饵料系数为2.8,、鸡的饵料系数为1.9、鱼的饵料系数仅在1.2,水产养殖低饲料转化率的优点十分突出。而且水产养殖是永久沉积大气中碳的潜在方法。据2018年FAO的数据,现在全球平均水产品消费量为20.2Kg。

褐牙鲆是韩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其经济价值高、生长速度快、水温适宜范围广,在2018年产量高达37269公吨,位列韩国养殖鱼类首位。

日本鳗鲡是韩国主要的淡水水产养殖物种,它也是东亚地区重要的养殖品类。全球各国都对鳗鲡进行了相关研究,尤其是繁育方向。近期,韩国正在进行激素诱导(全雌)、仔鱼饵料、亲鱼营养、遗传操作以及饲料添加剂等方面研究

现代水产养殖趋于集约化养殖,但多种环境压力限制了水产业的盈利。我们除了满足鱼类最基本的营养需求外,还会在饲料中添加饲料添加剂促使其某种特定性能,例如提高消化率、适口性、稳定性、饲料效率、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降低抗营养因子;性别转换;体色、水质;替代抗生素等。

梁旭方:鳜鱼营养饲料研究及产业化

华中农业大学教授 梁旭方

饲料养殖技术难题制约了鳜鱼产业的发展。鳜鱼开食起,终生活鱼食性是世界绝无仅有的,但其成本极高且供应无保障,另外食品安全无法保障导致出口停止20余年。1986年起,多国学者来华研究均未有成效。直至近年企业力量的加入,让鳜鱼饵料有了新的进展。

鳜鱼驯食人工饲料技术和新开发的鳜鱼专用绿色高效促摄饵添加剂显著提高了鳜鱼生长和饲料使用。但目前产业还存在饲料覆盖度低、养殖效果较差及营养代谢障碍等问题,主要原因可能在于饲料中植物蛋白、植物油含量过高、膨化饲料淀粉含量过高等原因。

实用饲料的优化与推广,是制约鳜鱼产业发展的关键,我认为解决鳜鱼饲料养殖问题的途径有两条:一是优质高效的人工配合饲料研发与产业化;二是稳定摄食人工饲料的配套鳜鱼品系选育。我们经过5代选育成功剔除长江野生翘嘴鳜天然混杂的遗传物质,获得了生长快,较易训食的翘嘴鳜新品种“华康一号”。

研究中我们发现,是鳜鱼鳃耙发育不完善导致鳜鱼的活鱼食性,并不是因为其本身的“挑食”。我们以斑马鱼做为模型进行基因敲除实验,发现当斑马鱼的鳃耙发育不完善时,其摄食的选择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浮游生物的摄入量同比正常组下降较多。

Nick Wade:研究甲壳动物生物功能的多组学技术

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研究组织水产养殖中心主任 Nick Wade

为了促进澳大利亚及全球养殖鱼、虾和贝类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组织进行了几项创新性研究,例如基因组技术在养殖中的应用、健康与养殖产业及饲料营养等方面。

对虾是全球重要的经济品种,其产量高达4.5百万吨,价值约23.5万亿美元。但对虾养殖面临着多种压力,主要为生物状态的变化超出正常阈值,影响机体稳态平稳,从而对对虾健康构成了威胁,最终导致对虾养殖成功率下降、生长性能降低、繁殖力减弱和摄食量减少等影响。为解决该现状,我们组织进行了系列研究,得出:

杜震宇:鱼类适应低温的代谢调控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杜震宇

低温是影响动物生存的重要环境限制因子,鱼类是对低温应激非常敏感的变温动物,温度降低会引起鱼类摄食量的下降。除传统解释:低温使动物体活性降低之外,我们提出一个科学假说:饥饿是鱼类抵御低温应激的保护机制?

利用斑马鱼设计进行相应的实验,发现随着水温降低到13℃,斑马鱼开始不摄食。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饥饿的鱼和正常的鱼对低温的耐受性有什么区别?实验结果出乎意料,我们发现适度饥饿可以显著提高低温耐受性,并且减弱低温造成的细胞损伤。

接下来,开始对饥饿提高低温耐受性的代谢机制进行研究,发现增强脂肪分解供能是饥饿实验鱼增强低温耐受性的重要代谢机制。通过对饥饿提高低温耐受性的细胞修复机制的研究,发现饥饿可以激活鱼体的细胞自噬,从而达到修复低温造成的细胞损伤的效果,提高了实验鱼对于低温的耐受性;同时,由饥饿所增强的低温耐受性,至少部分与mTOR通路活性的调控有关。

这些结果对于水产营养饲料与养殖来说,非常有借鉴意义。比如在秋冬季降温过程中,水产动物减少甚至停止摄食是其生理保护机制,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强行增加其摄食量,反而可能会得不偿失。作饲料的企业,可以考虑从营养调控方面,来改变水产动物的低温耐受性,从而达到更好的养殖效果。

扫描二维码,观看本次图文直播

本文为“水产前沿”独家稿件,版权合作,敬请联系wx@fishfirst.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