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 老酒壶中日月长

 克什克腾 2020-10-16

老酒壶中日月长

向再春

我刚参加工作时,才十八九岁的年纪。那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正是乡村民办教师最苦的时期。每月工资国家补助47元,其余的每天一个劳动日。真正转正吃皇粮的人不多,大家拖家带口,除了上课还要抽时间帮着家里种地。身份一半是农民,一半是老师,日子过得很辛苦。他们会苦中作乐,业余时间最大的乐趣,莫过于晚上下班之后,处理完学生作业,写完教案,几个人聚在一起喝酒了。

那时候的酒可真是好,还没到供销社门口,远远地就闻到了酒香!柜台里,一个大酒瓮,和栏柜一样高,上面盖着一个圆圆的用软布包裹的盖子。一打开,浓香扑鼻,不饮而醉!那时没有假酒,都是纯粮酿造。售货的是个老头儿,用一个打酒的提子(圆柱形量器,上边有一个提手儿)伸到酒缸里,打满一提子。顺着漏斗倒进瓶子里,正好一斤,几角钱或是一元多点。这叫做散酒,也叫老白干儿,是一般老百姓喝的,也是民办教师们喝的。比较高级的是瓶儿装的酒,记得最多的是云杉酒,绿玻璃瓶儿的;赤峰白酒,无色玻璃瓶儿的。上面都贴着商标,很高级的感觉。这样的酒度数高,一般酒精度都是五六十度,酒味纯正,喝起来有点儿冲!好像都是清香型,回味悠长,这是待客的上品了。如果买不到酒,有人用春天种地时浸泡种子用的酒精兑上水,也可以解馋。

酒具很简单,常用的是酒壶儿、酒盅儿。敦敦实实的一个白瓷酒壶儿,围着壶身有三道儿蓝色的圆圈儿,好像给它绑了三道儿箍,勒成了莲藕的样子。一壶儿可以盛四两酒。常用的酒盅儿,叫做福字儿盅子。侧面印着一个红色的福字,四盅儿就有一两。这些常识是每一个喝酒的人都知道的。便于掌握自己喝了多少,根据自己的酒量心里有个数儿,不至于喝了多少还不知道。这样的酒壶酒盅现在是见不到了,很是怀念。



有的人为了劝人喝酒,练出了一个绝技,叫做“酒盅儿爬酒壶”。用一根儿筷子,慢慢地把一个酒盅儿托起,让酒盅儿顺着壶身向上爬,直到爬到酒壶嘴儿,酒盅儿坐在壶嘴儿上,就算赢了。谁要是推不上去,半路把酒盅儿掉下来了,就得喝一盅儿酒。我有一个朋友,开过小酒店,他做得最好,每次都不失手。这个比划拳儿还难,是个技术活儿。

一想起那时候喝酒,就感觉特别香!其实真正会喝酒的人,不是喝酒,而是品酒!铜酒壶儿、银酒壶儿、锡酒壶儿,我都见过。酒壶放在火盆里,煨在火上,自斟自饮,慢慢享用,也不多吃菜。据说有的人就着一个鸡爪子,可以喝四两酒。酒好,又会喝,这样是不会把人喝坏的。那可真是喝出了境界,喝出了情调儿啊!不像现在,冰凉的酒一杯二两,几口就喝完。更有甚者,一口就闷下去,不喝坏才怪呢!现在商店里可以看到有一个内蒙古的地方品牌,叫闷倒驴,你说这酒得有多厉害!比武松当年喝的“出门倒”还厉害吧!我没有喝过,怕被闷倒了,名声不好听也不雅观。

火炉子上的咸菜或者酸菜炖得差不多了,屋里飘起了香味儿。生活儿好的时候,酸菜里可以放点儿猪肉粉条儿。大家办完公事,腾出一张办公桌儿,摆在地中央,搬来几把椅子,围坐一圈儿,酒宴即将开始。

虽然早已垂涎欲滴,大家还是很有仪式感。盛上一盘儿菜,放到桌子中间,盘子里的热气儿腾腾地冒着,香气早已满屋。桌角上摆着一支蜡烛,照得桌上亮堂堂的,黄色的油漆斑斑驳驳。喝酒的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下面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把酒烧热。听老人说,喝凉酒使官钱早晚是病!所以我们是不喝凉酒的。热酒的方法是找一个小碟子,倒上一点酒,用火柴一点,那碟子里的酒就腾的一下燃烧起来,蓝色的火苗跳跃着,把酒壶放在碟子里,静静地等着。一会儿酒壶里发出滋滋儿的声音,壶嘴儿冒出袅袅的酒气儿,屋里又弥漫着酒香。等到碟子里的酒精燃烧完了,自动熄灭,就可以喝了。

这个过程叫酾酒还是筛酒,我也没弄清,反正就是烧热乎了。一人拿起酒壶,为大家斟满酒盅。第一个节目是同饮,商定好了数目,每人都要喝干。或是十个或是二十个,互相监督,不许耍赖。我们把一盅儿酒叫一个。年纪大的人喝酒非常有技术,两个指头捏起酒盅儿,根本不用仰脖儿,送到嘴边,嘴唇使劲儿一嘬,滋儿的一声,就吸得干干净净,一滴不剩。然后把酒盅儿倒过来,举给你看,叫做倒挂金钟儿。或者在桌上拉一下,看不见一滴酒的痕迹,很自得的样子,做出了示范,这就是喝干了!然后把酒盅儿放到桌上,抄起筷子,吃一口菜。我们年轻的没有这个技术,只有羡慕的份儿,慢慢地喝干,也就得了。

下一个节目是带酒儿,就是每人都带个头儿,然后大家依次喝干。带酒的人要负责倒酒、监督喝干,有喝不了的让不下去,就要替人家喝了。这样下来,酒量小的差不多就要逃酒了。剩下几个酒量大的,意犹未尽,就划拳行令,酒桌儿开始热闹起来!

我们年轻的负责温酒、倒酒、观拳儿、计数儿。酒桌上觥筹交错,吆五喝六,招数精彩,手指灵活。好拳儿,好拳儿,旁观者喝彩不断,划拳的更是来劲儿,谁也不服谁!摘下帽子,头上冒着热气,脸上泛着红光,越战越勇!划拳时喊得也好听,从一到十,各有雅称:一心敬、二家喜、三星照、四喜财、五魁首、六六顺、七缘巧、八马双、九盅酒、十全到。借着酒劲儿,一声比一声高。别的事儿可以低调儿,唯独这喝酒不行,谁都想在气势上压倒对方!你听吧,如果划拳的其中一方声音突然升高,又戛然而止,那就是他赢了。把赢拳儿的手势擎在那里不动。哥们儿,看清楚,俺赢了!逼着对方把酒喝了,重新开战。有的人划拳可以打个通桌儿,就是桌上的人,每人都要和他划拳,一个不落。有的人划拳打赖,一看没赢,就喊,漏了漏了,漏拳儿不算,再来再来。于是引来一阵笑声,倒上,再来。

直到喝得舌头不好使了,酒瓶倒了,酒壶干了,一片狼藉,把叫板的人喝得认输服软,方才罢休。少的有半斤,多的七八两,大家尽兴而散。

那时候喝酒,没听说有三高的,还排出了名次,有绰号为证:张半斤、李八两、王三壶儿……战力不俗,很是自豪,喝出了感情,喝出了名气!有一个我特别敬重的前辈,他真是会喝酒,也懂喝酒的人。有时候几个人围炉儿小酌,他一边喝酒,一边给我们讲两首唐诗宋词,感觉好极了。在饮酒谈天当中,激发了我们读书的兴趣。

现在的酒可谓五花八门、品种繁多,白的啤的、粮食的水果的,却怎么也喝不出当年那个感觉了。

在喝酒谈天的过程中,有几则趣闻轶事,我印象颇深。

某某小学有几个老师,一天晚上犯了酒瘾,好不容易凑钱打酒一斤。晚上炖了点儿菜,舍不得用酒点火来热酒。有一个人想了个办法,把酒瓶儿直接坐在炉子上的水壶中加热。凉酒瓶儿突然遇热膨胀,嘎巴儿一声瓶底炸裂。好端端的一斤酒,就兑在了一壶热水里。傻了半晌,大家提议,把这壶水都喝了。酒味淡薄不说,那天晚上大家都起夜好几次。

某某某村校有个张老师,学校里他最年轻,经常干一些跑腿的活儿。有一天大家要喝酒,让他拿上钱骑着自行车去邻村的小卖部打酒。他买了三瓶儿酒装在袋子里,挂在车子上往回去。谁知刚走没多远,袋子掉了打碎了一瓶儿。他想,这回去也不够喝呀,还得再来,不如现在返回去再买一瓶儿。他怕再摔了就把剩下的两瓶酒放在路边的榆树底下,骑上车子返回小卖部去。等他又买了一瓶酒回来的时候,远远地看见一辆三轮车路过,车上的人下来把那两瓶酒拿上就跑。他老远大喊,那酒是我的!可是人家根本没听他的,或者是没听见,开着车扬长而去。再回去买吧,钱也不够了,他只好带着一瓶酒回去了。这个摔一瓶儿丢两瓶儿的故事,大家说起来就笑得不行。

某某小学有几个老师,周末空闲要喝酒。学校没有酒了,得去一个叫榆树林子的邻村去打酒,就找了两个大个儿的男生拿着酒桶去了。菜早就炖好了,就等打酒的回来了,来回也没有几里地,该回来了呀。几个老师轮班到大门口去瞭望,可是迟迟不见踪影。怎么回事呢?又过了一会儿,看见一个打酒的学生爬着回来了。学生说,在路上喝了几口酒,不知道怎么就醉了,腿脚不听使唤,好不容易回来了。另一个还在半道儿上,实在走不回来了。没办法,老师又去把那个学生扶回来。这酒喝得真够急人的。

那时候,我听到的关于喝酒引出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冬天喝完酒人家留宿不住,半夜在路上冻坏手脚的。有给人家去说媒,半夜回来在路上冻坏的。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今天津津乐道这些陈年旧事,不是把我的一事无成归罪于喝酒,也不是想把什么归功于喝酒,更不是拿这个来告诫谁,就是想让人知道我的过去,对于我今天的平庸才不会大惊小怪。

不管怎么说,喝酒还是要适度。善于饮酒的,能增进人的感情,融洽人际关系。不善此道的,酒桌上得罪人,酒后惹出事的还真不少!

酒是老酒,故事也很老了。不知廉颇老矣,尚能饮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