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梓州诗论析(三)

 飓风居主人 2020-10-16

三、梓州山水与滞梓伤怀

   素有“东川名都”、“剑南重镇”誉称的梓州,历史悠久,风土繁昌,地灵人杰,诗文茂美,唐代为剑南东川节度使治所,辖十五州、八十九县,与西川节度使(成都)分治巴蜀,成为东蜀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及军事重镇,四川当时第二大城市。

   杜甫的山水诗很具特色,少壮时期漫游吴越,其山水诗清远沉郁;中老年时期仕途受挫,漂泊流亡,其山水诗草木含悲,抑郁沧桑。杜甫在寓居梓州期间,梓州的名山、名寺、河川几乎都游历过,梓州的自然之美让诗人比较惬意的生活了一年零八个月,他在梓州留下的山水诗平静悠然,真实地展示了唐代梓州大地的自然之美,让人流连忘返。因此有“潼川绕郭多名胜,都在少陵诗句中。”的说法。

杜诗中描写最多便是牛头山:

《登牛头山亭子》:“路出双林外,亭窥万井中。江城孤照日,春谷远含

风。兵革身将老,关河信不通。犹残数行泪,忍对百花丛。

《望牛头寺》:“牛头见鹤林,梯迳绕幽深。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阴。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上牛头寺》:“青山意不尽,衮衮上牛头。无复能拘碍,真成浪出游。

花浓春寺静,竹细野池幽。何处啼莺切,移时独未休。”

忘兜率寺》:“树密当山径,江深隔寺门。霏霏云气动,闪闪浪花翻。

不复知天大,空余见佛尊。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

诗人多次登上牛头山,沿途是双林对出、梯迳幽深、春色荡漾、青山层出、山寺隐藏的优美深邃的景象,牛头山的美景在杜甫的笔下熠熠生辉,一幅宁静幽深的山水画展现眼前。杜甫在牛头山顶,眺望梓州,梓州城尽收眼底,在杜甫的笔下,梓州山水闲适、平静,人与自然是那样的和谐美妙,正如梓州的山山水水都是诗人灵感的来源,他们不仅记录了当时梓州的自然风貌,还集中表现了杜甫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惆怅之情。

   诗人在《花底》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花海图:

“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忽疑行暮雨,何时入朝霞。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甚至好颜色,莫作委泥沙。”

《柳边》:“只道梅花发,谁知柳亦新。枝枝总到地,叶叶自开春。紫燕时翻翼,黄鹂不露身。汉南应老尽,霸上远愁人。”

《涪城县香积寺官阁》:“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阁迥添愁。含风翠壁孤云细,背日丹枫万木稠。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诸天合在藤萝外,昏黑应须到上头”

诗中浓墨重彩的景物描写,“千蕊”、“万花”、“紫燕”、“万木”等意象的运用,淋漓尽致的表现的梓州的魅力景色,诗人还将梓州县城比作“潘安县”来体现梓州的出众和令人艳羡的美景,从冬到春,季节变化,梓州城“柳亦新”,“寺下春江深不流,山腰官阁迥添愁”“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由近至远,动静结合的描写,展现了梓州城生机勃勃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梓州魅力山河的热爱之情。

   与此同时,诗人长期因战乱滞留梓州,不能回成都,更不能回家乡,在其梓州山水写景诗中也无不透露出其内心无限的伤感。广德元年(763年)春,杜甫作了《春日梓州登楼二首》:

(一)

“行路难如此,登楼望欲迷。身无却少壮,迹有但羁栖。 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

(二)

“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厌蜀交游冷,思吴胜事繁。 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春日的梓州也显示出了生机,“江水流城郭,春风入鼓鼙。”而诗人登楼,望着满眼的活力,发出的却是“行路难如此”的感慨,梓州的山水再怎么美,也抵不过故乡,“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应须理舟楫,长啸下荆门”。诗人身在梓州,却有着深深的惆怅,战乱不平息,依旧过着漂泊无依的生活,“双双新燕子,依旧已衔泥”,内心的伤感表露无疑。

   广德元年(763年)九月九日,杜甫又作《九日》: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时值重阳节,杜甫在梓州两度重阳,想到个人长期漂泊,衣食依人,白发丛生,无限感慨。最后两句委婉地表示,造成社会大乱,是他长期流离的祸根,是唐玄宗的骄奢淫逸,沉痛中流露着一点哀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