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岁月如歌】那些年,我们上过的学校(军校篇之八)

 乡土大河南 2020-10-17

















八、我们的伙食
 
没有上军校之前,就听邻村一个上军校的学长的母亲说过,军校的伙食如何如何的好,每顿饭都是七八个菜,大米饭白馒头想吃多少有多少。
当时听了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鲤鱼跳龙门,农村的苦命娃儿,这一下子终于要过上幸福生活了。当时心里对军校生活是满满的期待,恨不得下一刻就能过上这种梦中才能有的生活。
父母对我能考上军校也很是高兴。跳出农门不说,军校还免学杂费生活费,对他们来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能减轻多大的家庭负担啊!而且伙食还那么好,娃儿也不用遭罪了。这样的好事,估计睡觉都能笑醒。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不用交学杂费生活费是真,米饭馒头管够也是真,馒头白不白就很难说了,因为都是手工蒸的,黄不拉叽是常有的事。米饭也很硬,要现在让我吃,肯定是难以下咽。
至于七八个菜,只有在“五一”、“十一”等重要节日会餐的时候才能见到。这样的节日毕竟屈指可数,而且一年只有一次。

平常的时候,桌子上都是摆好的四个菜,先不说好不好吃,关键是菜量不大。八个如狼似虎的壮小伙坐在桌子四周,虎视眈眈,可只有这四个菜。菜不够吃是肯定的,米饭可以续,菜却只有这么多。
遇到一盘好吃的菜,还没等转够一圈,盘子已经空了。动作慢的,肯定连这盘菜是什么味道都不会知道。
这种情况下,大家都养成了吃快饭的习惯。通常吃一顿饭,连十分钟的时间都用不了。军人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在就餐这件事上也毫不含糊。吃一顿饭就像刮一阵风,速度之快,没有训练过的人根本跟不上。形势逼人,吃饭慢的,那就啥也吃不着了。
很想让现在的孩子们也体验一下这样的军校生活,因为孩子们吃饭太磨蹭了,他们知道,有好吃的肯定会给他们留的。甚至有时候家长会追着他们喂吃的。问题是,社会的竞争是无处不在的,等他们长大了,还会有人追着他给吃的吗?

还有一个问题印象深刻。饭堂很大,基本上都是上百人同时就餐,因此菜都是事先在餐桌上摆好的,这样一来,很多时候等到学员开饭的时候,菜都是凉的。夏天还好说,冬天吃这样凉的菜,一般人肯定受不了。我的老胃病,估计就是那时落下的根。
在校时还有一项工作叫“帮厨”。因为厨房的师傅人手不够用,需要抽调学员去帮助备菜、做饭等厨房工作。其实厨房的师傅基本上都是一个志愿兵带几个临时工,和地方大学的社会化大食堂完全不同。
帮厨一般去两个人,学员轮流,统一派遣。基本上就是择菜、洗菜,帮助炒菜、蒸米饭,基本上什么活都干。最后再帮助把炒好的菜,一份一份打到饭桌上的空盘子里,帮厨工作才算完成。

帮厨的可以先吃饭,不用说可以吃次饱饭了。尽管帮厨累一些,但除了可以吃好,还不用参加学员队的其它日常工作了。因此,大家都乐意去帮厨。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时期,厨子们没有被饿死的,也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军校的日常管理是很严格的。就算是节假日,学员们也是不可以随便外出的。那时,实行的是“外出证”制度,个人请好假,带上“外出证”,才可以外出。“外出证”很少,45个人可使用的“外出证”也不超过5个。
节假日的时候,为了打发空余的时间,有时组织学员们自己动手包饺子。全员参加,那场面才叫一个震撼。和面、打馅,包饺子、煮饺子全部都是自己动手完成。都是就地取材,没有那么多擀面杖,就用空啤酒瓶子代替。同学们免不了会被沾一身面。哪个班先包好了,哪个班就先煮。
同学们来自不同的省份,会包饺子的毕竟是少数,包出饺子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再加上巨型的大铁锅,铲子就是一把专用的大铁锹,在锅里一搅和,结果可想而知,等饺子煮熟出锅,想找到一个完整的饺子已经基本不太可能。热情高涨的同学们忙乎半天,却把饺子做成了片汤儿,精华都在汤里面。
回过头来看看,你所有经受过的苦难,其实都是一笔财富。
六年半的军校生活,有苦也有乐。但无论如何,那些曾经陪伴自己的青葱岁月,却是一去不复返了。

作者简介:刘尚钞,男,46岁,河南省社旗县大冯营乡人。现居北京,在一家科研机构从事工程技术与管理工作。喜欢用文字记录点滴生活,擅长散文随笔、古体诗词。乡土赊旗公众号特约撰稿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