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儿子“不孝”,是因为自己的“溺爱”,妈妈的反思,分明弄错方向

 庭爸谈育儿 2020-10-19

偶然,看到了一档节目,节目中的母与子间的对话,令人深深的害怕,却又常常每天发生在无数的父母与孩子身上。

最终,这样的沟通是宣告失败的,妈妈大哭儿子无奈,这样的沟通,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天天,是个北京男孩,27岁,职业是时尚公关。

参加节目的主要目的,除了如节目所说那样,向老妈述职,更想做的,是与妈妈沟通,希望能解开多年的一些心结。

“你能想象我从小到大,房间一直没有门锁吗?全给我砸了,门上只有两个洞。”

“翻我的书包,查我的日记,破译我各种密码。”

“直到现在,我的家里都有摄像头,厨房一个,卧室一个。所以我一般就在走道里呆着,那里没有摄像头,我觉得这个空间才是我的。

这个是节目中,这个已经27岁的男孩的述说,他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隐私。连家里的指纹锁,也要求录入妈妈的指纹,以便随时能进入。

而说到隐私,天天父母的反应是诧异:

“你有什么隐私?”

“我是你什么人,我不能监控你吗?”

这就像南京那个14岁的少年,反抗父母给自己房间装摄像头一样,那位父亲同样的说法。

在很多父母的眼里,我是你爸,我是你妈,监控你怎么了?

社会心理学家斯凯勒·霍克教授提出:隐私,是发展出独立人格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关键因素。

很多父母并不知道,孩子需要隐私,是成长中的他们的必需,这是走向独立的必然。

只是,父母们受不了孩子有了心事,与自己渐行渐远。

我们开始可以理解,为什么天天需要借助节目,来与妈妈沟通的苦衷了。

妈妈:“你要独立,恨我我也认了。”

在节目中,妈妈并不理解自己儿子为什么要做这样的工作,他认为,你应该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天天很无奈,“可是你让我自己买房、买车、买所有,对吧?”

原来,妈妈认为,为了儿子好,就要培养他的独立能力,于是在儿子18岁时,就切断了给天天的一切生活费和经济支持。

“反正管我要钱,我是不会再给了。”

“从此咱俩就是借贷关系,借可以,一个字,还。”

“这是锻炼你的独立,是为你好,你恨我我也认了。”

敢情在妈妈的理解里,独立就是18岁一到,把你推到门外,然后,你自己自生自灭吧!

而且为了坚定信心,就算儿子恨自己,也认了。

一幅忍辱负重的样子。

培养孩子的独立,用这样的方式,有没有问过孩子的感受?

还是说别问,问了就是不独立,就是没用?

这么说来,妈妈一定也为儿子付出了很多很多,可是一了解,从小到大,天天却是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的,节目中的这句话,妈妈听了会是什么感受?

“我爷爷奶奶去世的那一天,我就觉得在这个世界上,我没家了。

如果没有好好陪伴孩子长大,对孩子总是监控,18岁时却一把推出门外,谓之独立,这样的家庭教育之下,我们是不是想再次询问:做父母的,有了解孩子的感受吗?

我们站在天天的角度,感受到了他的那份深深的无奈。

儿子:“你们总是打架”!妈妈:“谁没有年轻过”

终于有机会,天天能坐下来,和自己的妈妈谈起童年时的感受。

他说:“你们总在是打架吵架,我一直活在害怕中。”

妈妈不解:“这不都是正常家庭里孩子经历的吗?”

“那你觉得正常家庭里的孩子的父母,会打架打得孩子要跑出家门求人帮助吗?”天天的回答,妈妈会怎么回答呢?

她回复道:“谁都年轻过。”

因为年轻,所以婚姻总是吵架打架,甚至觉得,这很正常,就算自己儿子吓得跑出门去寻求帮助,也是正常。

对话到了这里,我们分明看到了母亲和儿子处于沟通的鸿沟之中。

妈妈并不认为,一个糟糕的婚姻对儿子有什么影响,而儿子的害怕,是怎么样在这么多年来展现在她的眼中,却完全看不到的呢?

妈妈,完全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不觉得自己的做法有什么问题。

换句话来说,儿子什么想法,似乎她不在意,而她的出发点,却是在维护自己行为的正当性。

不会反思的父母,孩子的感受是痛苦的。

而所有的错,在妈妈来说都是情有可原,而儿子,你必须理解妈妈。

妈妈:“你是妈妈的全部!”

对儿子,妈妈有很多抱怨:

“人家都是有孩子回来,我没有。我有的只是一个电话,一个视频聊天。”

“我不想你回来吗?谁家不这样?我有吗?”

“你是妈妈的全部。”

这分明是一个爱子心切的妈妈,心底里对儿子的期望,可是,为什么天天就做不到呢?

此时,终于可以听到儿子的心声:

“说实话,特别孤独的时候,我也想回来,但我在外面就戴着面具活,已经很累了,回家后还要戴着面具,伪装成我妈想要的样子,你觉得有意义吗?”

原来,儿子也想家,但他害怕,回到了家里,却仍旧要伪装自己,来迎合自己的母亲。不仅要被监控,还要按照妈妈的要求来活着,这样的压力,这个家带给他的,还有足够的爱吗?

何况,如果孩子成为妈妈的全部,只怕妈妈会把孩子抓得更紧。

因为,除了孩子,她一无所有,自己,也早就丢了。

你知道吗?不是因为你,我早就跟你爸离婚了

节目里,妈妈哭得很凶,面对儿子这么多年来,说出来的心里话,她无从反驳,但是,接下来的话,却让人不知道怎么说才好。

“你知道吗?要不是因为有你的话,小天天,我早跟你爸离婚了你知道吗!

父母婚姻的存在,完全是为了孩子而存在的,哪怕双方早已经恩断义绝。

很多父母为了孩子而做出的这种付出,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负罪感。

而这样的负罪感,会强迫他,去满足父母的一些过度的要求。

而这样的话,就像终极大招一样,每每将孩子网在其中,无法脱身。

这是亲子二代人共同的痛苦,并且来回的振荡与放大。

很多孩子无法承受这种道德上的谴责,走上极端:

既然是我给你们带来了痛苦,那我就亲手来解决这个痛苦吧!

写在最后

在节目里,妈妈完全不理解儿子,而她也完全没有意识到哪里不对。

不对,她意识到了,但是却是这样的判断:

“天天,我一直以来都认为,你的心智不太成熟,毕竟从小溺爱。”

“那些外地的孩子,他们能吃苦耐劳,能忍受一般常人忍受不了的孤独和寂寞,他们忍受得比你多得多!”

“为什么?背后有家人、孩子、母亲,上有老下有小,他们的那种危机感比你多多了!”

看着妈妈在侃侃而谈说出的结论,天天沉默了,节目要结束时,他只说了一句话:

“我只想要被理解。”

妈妈以这句话回复:“天天,你知道你已经二十七岁了吗?成熟起来。”

这就是一次失败的亲子沟通。

就像郑渊洁所说:中国式父母,不是不爱孩子,但不懂怎么是爱。

或者是龙应台说的那样:

“用妈妈的角度看孩子的世界,不难;难的是妈妈会蹲下来,保持和孩子一样的高度看世界。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获得父母无条件的爱和保护的同时,也应当获得平等和尊重。”

在妈妈眼里,27岁的孩子,还不够成熟,原因是太溺爱。

错误的结论,与错误的归因,往往意味着亲子间的沟通与和解,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甚至有可能,没有沟通清楚的机会。

希望这篇文章,给您一点启发,父母与孩子,还是多一分尊重,少一分控制;多一分沟通,少一分误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