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省能力可能是你是否幸福的关键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19

如果一个人经常处于烦闷、焦虑之中,或者隔三差五就会气愤难平,与人发生口角,甚至有时大打出手,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不是一个幸福的人,当然也会让身边的人不幸福。

这样的人会经常自怨自艾,感觉自己命不好,遇人不淑,觉得自己很倒霉。其实问题的根源在于缺乏自我反省能力。

我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者看到过这样的情况:两个人吵架时,你会感到越来越生气,吵完之后还不解气,非要和他论论这个理,结果,理是越论越乱,于是,双方开始用动作(比如打人)来解决心中之气,本来是个小事,最后越闹越大。

然后,你会觉得对方特别可恶,以前怎么没发现他这么可恶呢?有些激情杀人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

打架的两个人其实并非十恶不赦之徒,也非大奸大恶之人。我曾经看过对一个激情杀人罪犯的采访,包括邻居亲戚朋友在内,都说他不是坏人,平时还乐于助人。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草菅人命之事呢?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越是平时自以为是的人,在打架的时候越激动,越振振有词不饶人。如果再是一个没有口德的人,张嘴骂人或者习惯性失口,那非坏事不可。

自以为是的人最缺乏的就是自我反省能力,他会把几乎所有的问题或者新出现的问题都往对方身上推,都是他人的错,并且很难听进他人的解释。或者,他会把自己的问题尽量缩小,小到看不见的程度,那就是不是他的问题了。

如果一个人处在这样的心理之中,他会越发生气,他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对方会这样?最后的结论很自然就是:这个人是个坏蛋,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其实,他不知道的是,对方其实也在进行同样的推理,也把他看成了坏蛋。

在双方都把对方当坏蛋的情况下,都会把惩治甚至消灭对方的行为看做是惩恶扬善的正义行为,于是,冲突只能愈演愈烈。

我还是从心理学上来进行分析,为什么我们需要反省自我。不仅是两个人有冲突的时候需要反省,其实平时我们也应该经常进行自我反省。

心理学认为,人的自我可以分为四个领域:公开的领域,盲目的领域,隐秘的领域,未知的领域,每个人的自我都由这四部分组成。这里要普及一下心理学知识,不要觉得枯燥,很有意思。

第一:公开的自我:就是我们自己知道,也会让别人知道的领域,这是我们愿意公开的,比如我是教师这个事实。第二部分,盲目的自我,“盲”,看不到的意思,就是别人知道而自己却不知道的领域。比如你口头语带脏字,比如你一些无意识的习惯,下意识的行为。第三部分:隐秘的自我,很明显就是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的领域。第四部分:未知的我,那就是无意识部分,别人和自己都不知道的领域。

现在看来,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是盲目的领域,也就是别人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领域。这是最需要自己反省的地方。你令人讨厌的一些习惯,或者你自己习惯了的认为无所谓,无伤大雅的毛病,可能正是让别人恼火的地方,但是,你还不自知,这正是引起冲突的根源。

《非诚勿扰》主持人孟非有一次对一个嘉宾的点评很有意思。那个嘉宾对自己心仪的对象说了这么一段话:我这个人性子直,说话喜欢直来直去,但是,时间长了你就知道了,我是刀子嘴豆腐心。孟非点评:说话直来直去,不加考虑的刀子嘴,反映出的是你不考虑自己的言语给他人带来的影响和伤害,这是一种自私自利的表现,真正的性子直,是指坦荡磊落,直爽而不遮掩,而不是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感受。这段话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在这里,这个嘉宾的错误就在于淡化甚至美化自己的弱点或者不足,缺乏自我反省能力。我们也会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这个人就是脾气不大好,但是心眼还是不错的。这就是一种自我放纵。

中国古代有句话:“人之恶我者不可不知也,我之恶人者不可得而知也。”意思是人家讨厌我的地方,我不能不知道,自己要注意;我讨厌人家的地方尽量别表现出来,这是一种礼貌,免得人家难为情。但是,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要看你讨厌他人的什么地方,如果是一个人的不良习惯,容易让人产生厌恶的地方,我觉得最好是在给他保留面子的前提下,委婉得指出来,这才是对这个人负责。也就是说,把他自我的盲目区域变成公开区域,让他能够改正。

最后,有句话还是要说给那些不知反省的人:上帝要你灭亡,必先使你疯狂。没有内省意识,把过错都推给他人,最终导致的必定是个悲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