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到底揭了谁的底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19

看到一篇小短文,惊出一身汗!赶紧反省自我。

酒席上,张三借着酒劲儿,对李四说着他们共同的熟人王五,王五当然是不在场的。

张三把十几年来的陈芝麻烂谷子逐一进行揭露,说着王五的种种不好,斥责着王五的诸多不对。

酒席散了之后,张三还意犹未尽得对李四说:现在你知道王五是什么人了吧?

李四答:王五是什么人我反倒有些迷糊了,但我知道你是什么人了。

文章很短,但是发人深省。

每个人在表达自己好恶的时候,其实也在向他人展示着自己的价值观、交友观,看似你在贬低他人,实则可能在贬低自己。

这么多年了,张三对于王五的些许小事耿耿于怀,恰恰说明了自己的狭隘。一个小肚鸡肠的人才会对这些事情念念不忘,一个缺乏宽容大度之心的人,自然会让人感到害怕,因为谁也难以保证,在与之交往中会事事做得都那么完美。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一个人的评价,站在不同的立场,会有不同的结论,我们认为他人做得不对的地方,未必真的不正确。尤其有些人做判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换位思考,那就更会有失偏颇了。

提升做人的境界,最重要的是提升看问题的高度,站位过低,看到的就只能是眼前,距离太近,反而会看不清楚事物的本来面目

一个让人感觉舒服或者修养高的人,懂得从系统和共赢的角度来分析问题。人不能单独存在,每个人都处于一个系统之中,从系统层面看问题、分析问题,有些事情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举个例子来说,你求人办事,对方是你的好朋友,但是因为涉及全局利益,朋友没有答应你,你可能心有怨恨。但是,如果你能想到朋友是从国家集体利益这个整体系统来考虑的,你可能就能够理解对方的苦衷,不至于给他下个“不够朋友”的结论。

一个人的心智模式关乎言行,你如何看待自己,如何看待有关的人、事、物,如何看待一个出现的问题,这些都和个人的心智模式有关。

有人说:你遇到的问题本身可能不是问题,你看问题的态度才是问题。有些问题本身并不复杂,复杂只是因为你站错了位置。

可能扯得有些远了,回到这个小故事的开始,我们该反省的是,当我们认定某人是个坏人时,我们的所有想法都是基于认定“这个人很坏”,而随之我们到底怎么说,怎么做,都是以所认定的这点为基础的。

想一想就觉得有些后怕,以前我们的脑海里不知道冤枉了多少人,是时候开始检讨自己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