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放弃努力

 静听涛声依旧 2020-10-19

有的家长会发现孩子害怕困难和挑战,一遇到难题,或者遇到看起来困难的事情,就想逃避。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怎么才能提升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呢?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先探讨另外一个问题——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放弃努力?

第一,缺乏掌控感的孩子

掌控感指的是个人有把握做好某件事的感觉。掌控感直接影响个人的自主能力,没有掌控感,就没有希望和行动。有了掌控感,才能通过行动完成使命。

仔细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并非孩子的能力不足,而是他养成了一种逃避的习惯。而这种习惯与他的自我预言的实现有关,也就是说,他因为没有信心做好,就不敢或不愿去做,于是,因为没有去实施行动,就验证了他做不到、做不了。

我们来对比一下,在同样遇到困难时,无掌控感和有掌控感的人想法上到底有哪些区别:

无掌控感的想法:

这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我对此无能为力;这样做根本没用,这是以卵击石;胳膊拧不过大腿,我不会那么傻。

有掌控感的想法:

这确实很难,但是我可以尝试一下,这还不算最难的;我肯定能做些什么,也许我并非无能为力;只要努力去想,总会有些办法,我必须想个办法,即使不成功也不后悔。

这样一对比,我们就发现,面对困难的观念不同,直接导致了个人在困难面前的明显差异。

作为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即使身处最糟糕的境地,你也总有可以掌控的部分。无论遭遇什么,你都有选择行动的权利,你可以决定自己如何应对。而希望,正是由此产生。

第二,容易责备外界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我们可以称之为缺乏担当力,这可能是孩子长期以来形成的又一个不良习惯。

有没有发现,有的孩子成绩退步了,家长问起原因,他可能会说,因为老师如何如何,同学怎样怎样。这样的孩子把成绩退步的责任推到外界,缺乏勇于反思自我的精神。有的家长一听孩子这样推卸责任,马上信以为真,全然不顾同一个班级同样的老师其他同学成绩不错的现实,这就更加助长了孩子的这种心理。

一个人只有知道自己要对结果负责,他才能更有担当力,如果把造成不良结果的原因更多地推给他人,那么,孩子就很难培养起担当力。一个没有担当力的人,在困难面前更难以做到想办法采取行动,因为他觉得攻坚克难不是他的责任。

家长一定要明白,培养孩子的担当力,要从失败的正确归因开始,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从不良后果中汲取教训,而不是更多停留在埋怨指责中。

第三,过份夸大坏事影响力的孩子

如果一次考试没考好,或者一个问题没有回答上来,有的孩子内心会过份沮丧,好长时间恢复不过来,这就属于夸大了坏事的影响力。

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当我们把坏的事情蔓延到其他方面,就会破坏我们的心境。一旦小题大做,坏事可能就像山火一样越烧越旺,对我们造成更大的危害。

如果孩子有了这种夸大坏事的想法,他就很容易在困难面前一蹶不振,感觉自己非常的无助和无奈。同时,这让他对自己的能力也产生了更多的怀疑,对改变事物的信心大大降低,自然就容易放弃有价值的行动。

家长要告诉孩子,问题回答不上来,就是这个问题你还不会,任何人都会有这样的情况,所以这不代表你笨,也不代表你在老师心目中就不优秀了。一次考试的失败也是如此,并不代表你将来会失败,更不代表你人品就有问题了,也不代表同学就看不起你了。就事论事,不要盲目地进行捕风捉影的联系。要相信一切都可以通过努力加以改变。

第四,认为坏事的影响会持续很久的孩子

在第三点中,我们分析了不能把坏事的影响力夸大。但同时,有些孩子会认为坏事不可改变,它的不良影响会保持很久。

比如,他做错了一件事,他会认为自己以后会经常做错,于是就更加沮丧。这样的孩子逻辑是这样的,看下面的表述你就明白了。

这样的孩子经常这样想:

这种情况总会发生;这种糟糕的情况不会变好,因为我不会变得更聪明;我就是不会做这样的题目,一直如此;老师从来就不会喜欢我,将来也不会;我就是没有意志力,再怎么做也是白费。

把一些坏事变成永久的不好的味道,你就永远不想试着去品尝一下,因为你不喜欢这个味道。实际上,当我们不把失败归结到不可改变的原因上时,我们就更有可能采取行动。

告诉孩子,一切都可以改变,有些困难是暂时的,只是因为你努力还不够,你还没有竭尽全力去想办法,未来有更多可能需要你去通过行动来创造。

现在总结一下,如果我们要引导孩子勇于挑战自我,不惧困难,必须要培养孩子的掌控感和担当力,同时要防止他们将坏事的影响扩大化,不要把失败归结到不可改变的原因上。

但是,各位家长(当然也包括我)首先想一下,自己有没有这样容易放弃的特质存在呢?在教育孩子之前,先清除掉我们的毛病,或者,和孩子一起开始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