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准饮食:血糖指数,并不能告诉你所有...

 小一时空360 2020-10-19

 

时下医疗保健,有一个很热门的词,名为“精准”,精准医疗,精准预防,精准研究,......

说通俗一点,所谓精准,其实就是“因人而异”。

是啊,人生百态,其实也可用作“人身百态”。

因为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生命体。因人而异的重要性,生活中确实可见许多因人而异的案例。

这是无论从医学抑或营养学角度,都值得深思和探索的课题。



今日看到一篇文章,介绍发表在生命科学顶级期刊Cell最新科研成果:

糖尿病的饮食健康管理可能要被颠覆了!

这篇文章提到了‘精准’饮食的概念。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按照医生或者营养师推荐的健康饮食原则吃饭,可你的血糖状况却并没有什么改善?为什么有的人吃冰激凌、巧克力,血糖却控制的很好,有的人却不能碰那些食物?……” 文章主要介绍了以色列科学家有关饮食和糖尿病的大规模研究的最新数据

。 结果显示: 即使我们都吃一样的食物,我们的身体对食物的反应也是不同的。只有个性化的饮食习惯才能帮助我们实现健康目标。

就以糖尿病患者为例。“血糖指数”(glycemic index ,GI),自从1981年被加拿大临床内科医生Jenkins等学者提出来之后,一直作为医生和营养专家指导患者健康饮食的一个指标。以至于现在许多老百姓都耳熟能详了。



而以色列研究人员却发现:

任何食物的GI都不是定值,GI取决于个人的身体状况。即使食用同一种食物,不同的人对食物的反应也是存在差异的。

文中还例举了一个颇为极端的案例:

445号自愿者和644号自愿者对同一种食物的反应完全相反。445号自愿者在进食饼干之后,血糖一直保持稳定,但进食香蕉之后血糖突然升高;而644号自愿者恰恰相反,进食饼干血糖飙升,进食香蕉血糖平稳。



看到这样的案例,是不是可以给大家一些警醒: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无可替代!

给不同的患者同一种建议,有时候不但并不能帮助患者,反而有可能会误导。

这一点,从基础医学研究的角度也是解释得通的。

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基因多态性,个体自身之间有时空特异性;生命体新陈代谢永远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各种生命活动还有可调控性,可诱导性。



所以,任何以静态的,同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观点去看待和生命现象有关的问题,恐怕都是与生命体本身的运作规律,也就是自然规律背道而驰的。

放之四海而皆准这个词,对于万物之灵的人体来说,恐怕还得是那八个字:

综合考量,因人而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