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家长接受不了这种方式,反过来历数老师的种种不是,矛盾点主要是谴责老师缺乏包容心、实行冷暴力、让孩子动辄得咎,等等。平时挨批评最多的孩子父母反应最为激烈,有的晒出孩子拼乐高的照片和自己陪孩子时写下的微博,以证明老师眼里那个所谓顽皮不懂事甚至有毛病的孩子其实很聪颖、很天真、很可爱,还有一些家长回忆起自己上学时的情景,表示曾经受过的类似伤害决不能在孩子身上发生。 翻开今日头条,一条问答引起3000多人关注呼应,居然也是关于老师与家长和学生关系问题的。 上海一个家长微信群,由于刚换了老师,孩子的暑假作业就多了一倍,原来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做,新换的语文老师让抄课文、抄课外书的作业也要做。一位家长忍无可忍,鼓起勇气向老师提出质疑。结果这位家长竟然被老师痛哭一顿,喊他退群,而别的家长非常自然地保持了沉默。这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深深触动了广大家长的神经。 老师与家长,本应秉着一致的目标去教育培养孩子,然而却发生种种不愉快的冲突,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产生一条阻隔的鸿沟,并被不断放大蔓延,形成一种潜在对抗的心理冲突。 这种冲突很多时候表现得不是那么直接、那么激烈,却是若明若暗地存在着,并困扰着千千万万的家长和老师。最终受害的,可能就是夹在中间的孩子,他们对成人世界的冲突一无所知,他们对老师和家长的情绪一无所知,只能被动地接受各种惩戒和重压。 朋友的孩子在北京海淀区刚上一年级,课外补习班就报了一大堆,最奇葩的竟然还包括数学补习班。对于掌握10以内个位数加减法就足够的孩子来说,上课外补习班到底学什么呢?敲破脑壳也搞不懂。据说,这些学校课堂上是学不到东西的,课本上的知识要到课外辅导班去解决,家长每天疲于奔命的除了按时接送孩子上下学,再就是忙着帮孩子做各种作业,一二年级的小学生就要做小报、做PPT、做手工制品,还要求设计精美、制作精良,这个标准已远远超出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智和技能水平。 一些家长无奈地表示,可以对孩子不管不问,那样的话心里就没底,担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得不到鼓励、得不到表扬,自信心会受到打击,个性会受到抑制,担心真的倒在起跑线上。 各种焦急、忧虑,让家长们有点乱了方寸,甚至直接加入到授课教学的队列中来。 我在陪孩子学习画画的过程中,多次见到这样的情景,老师一边在讲台上讲,家长一边在下面训斥自己的孩子。有一次,一位男士不顾课堂教学秩序,就坐在孩子身边,孩子画几笔他就训斥几句,画一幅就撕一幅,搞得那个小男孩哭着鼻子不知所措。而讲台上的老师欲言又止,未加干预。 可能这就是当今最真切的老师与家长之间的角色错位演示。 现在的家长大都是80、90后,普遍受过较好教育,他们对孩子的教育重视程度高过任何一个年代,通过教育也寄予了很多很多期待。这种期冀不断积累膨胀,最终挤压出一股强势力量,那就是对子女教育的完全介入。 而学校、老师一方,则在漂移不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家长的介入乐见其成,甚至更愿意拱手相让,推脱责任。孩子是家长的,家长想管那就来吧,管好管坏与我无干,何乐而不为?有位重点学校的老师甚至直接对家长说,班里人太多,自己根本顾不过来,学习就全靠你们家长啦。 这种家长越位介入,老师让位推卸的模式,究竟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和后果,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答案。 从个体案例来看,对此难以作出准确判断。一些被吹嘘得神乎其神的“狼爸”“虎妈”把家庭教育的功能无限放大,掩盖了其本来面目。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家庭教育是建立在生活基础上以“爱”为主的关系,学校教育是发生在课堂上以“敬”为主的活动。 家庭教育中,家长更多要做的是陪伴孩子共同成长,通过身体力行做出好的榜样,在品质、习惯、德行、操守等方面影响孩子。学校教育则提供另一片天地,除了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技能,还有融入集体、适应社会的功能,让孩子拥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和社会生存能力。二者是相辅相承、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哪一方越位或缺位,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教学是一件严肃的事情,有其内在规律和特点,尽管在一些老师眼里总会有那么几个不听话的“熊孩子”,但大多数老师眼里还是有教无类、一视同仁的。 有时候家长确实需要克制一下内心对包办、干预孩子教育的冲动,容忍老师对孩子的严苛,把空间留给老师、留给学校。就像患者再不相信医生也不能取而代之拿起手术刀那样,任何一个家长总没有足够的能力行使老师教书育人的职能。 两千多年前的孟子提出了“易子而教”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如果让父母直接教育孩子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困局,容易产生“父子相夷”的灾难性后果。有这样一种现象,但凡当老师的人如果恰巧自己的孩子也在这个学校,往往不会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的班级里,以避免因严厉施教而影响感情,因感情而冲击教育效果。 各司其责,各安其位,家长扮演好家长的角色,老师履行好老师的责任,彼此相互信任支持,共同为孩子创造出宽严适度、恩爱并存的成长环境,或许是最为理想的模式。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理解、需要智慧,还需要耐心、需要诚心,但愿家长和老师们都能恰如其分地做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