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图看尽人生七年——到底什么决定了命运?

 碧海蓝天kx32di 2020-10-20

【第39篇原创,全文约6500字】

今年的中秋国庆长假,我把英国BBC跟拍了56年的《人生七年》纪录片从头到尾刷了一遍。

这部纪录片始于1964年,从BBC开始跟拍14个出身不同的7岁小孩人生开始,每隔七年就回去选定这14个“孩子”的七天生活日常再拍摄一次,7岁,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56岁,到去年2019年,已经拍到了这群“孩子”的63岁人生。

几十年过去了,导演还是那个导演,孩子也还是那群“孩子”,但是从7岁天真烂漫的童年,到63岁白发苍苍的暮年,每一个“孩子”的人生都像一本书。

有些书精彩好看(逆袭成功的Nicolos),有些书在当事主角的眼里都是一本烂书(出身富贵之家的Suzie自言),有些书观众看着动人心弦当事人来说却是十足的悲剧(备受精神病痛困扰的Neil),也有被拿来做对比的精英三子(John,Andrew,Charles)与工人家庭三女(Jackie,Lynn,Sue)看似完全遵照导演剧本初衷演绎的一生:有钱人家的孩子比穷苦人家的孩子要多很多选择……等等。

——导演Michael Apted


可是人的命运真的是完全由出身决定的吗?

是,也不是。

如果把14个孩子的人生拆解来看,也许我们能从中看到一些端倪。

如果单从挣钱能力和经济财富角度看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成功,教育是唯一能和出身(原生家庭)相抗衡的决定因素。

但如果将婚姻情感和自我主观感受纳入一个人的幸福指数,性格和兴趣爱好则有着同样不可忽略的作用——而性格的养成,主要取决于童年时情感的滋养。

七年一次的人生纪实写照,正是电视剧版《楚门的世界》。

(一)上层阶级:

约翰、安德鲁、查尔斯7岁时就读于同一所私立学校,这3个孩子的未来在他们7岁时已经规划清晰,就像志向远大的中国父母和孩子眼里都盯着北大清华,这3个孩子7岁时眼里也只有牛津剑桥。

——从左往右,依次是约翰,安德鲁,查尔斯


约翰(John):7岁时已在读《观察家报》和《泰晤士报》,业余弹钢琴,想要读剑桥大学。本科毕业于牛津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法律顾问,35岁时娶了前英国驻保加利亚大使的女儿,并成为英国王室皇家律师至今(2019年63岁),婚姻幸福,有两个孩子,都已经大学毕业。

——7岁的约翰


安德鲁(Andrew):7岁时已在读《金融时报》(有这个报纸的股份),业余时间弹钢琴,想要读剑桥大学。本科毕业于剑桥大学法律专业,毕业后先做律师,26岁左右与一乡下姑娘结婚,后成为一家国际公司的法务至今(2019年63岁),婚姻幸福,有两个孩子也读了大学。

——7岁的安德鲁


查尔斯(Charles):7岁时想读牛津大学。本科毕业于杜伦大学历史专业,毕业后给报社写稿,后就职于BBC,成为制片,未参与28岁以后的节目录制。

——7岁的查尔斯


布鲁斯(Bruce):爸爸是军官,远在几千里之外,5岁就去了私立寄宿学校(因父母离异),学校乐团成员,有点迷茫忧伤,长大后想去非洲去教没文化的人。本科毕业于牛津大学数学系,后在伦敦成为中学教师,曾去孟加拉做志愿者教当地小孩,35岁时与学校的一女同事结婚,婚姻幸福,目前生育有两个孩子在读大学。

——7岁的布鲁斯


苏西(Suzie):7岁时读私立女子学校,业余时间练习古典芭蕾,晚上七点左右睡觉,16岁辍学去了巴黎,22岁嫁给律师丈夫,生育三个孩子,婚姻幸福,其中2个孩子读了大学(另一个孩子有点阅读障碍)。孩子成人之后去学了伤痛咨询,成为了一名咨询师。

——富家女苏西的8个人生七年


如果单看上述每个“孩子”的人生,出身富贵之家仿佛就是一个人就读名校的附身符。除了16岁辍学的苏西(14岁时父母离婚),考虑到这是20半个世纪之前拍摄的纪录片,女孩子读大学的还是少之又少;另外4个上层阶级出身的孩子,全部都读了英国名牌大学(2个牛津大学,1个剑桥大学,1个杜伦大学)。

——21岁的约翰、安德鲁、查尔斯


放在中国的大学排行榜上,类似于这4个男孩子里出了3个清华或北大的毕业生,1个上海复旦或者交大的毕业生。

如果这是因为英国的名校更倾向于开放给含着金钥匙出生的上层阶级家庭里的孩子,那作为跟随着只有三四十年改革开放进程生活逐渐富裕起来的大多数中国人,都应该感谢中国的高考制度。

素质不素质教育先靠后,分数真的能决定未来的命运。

——63岁时的约翰


另外值得一问的是,婚姻情感幸福指数跟原生家庭的关系大吗?

从这部纪录片来看,并不是那么绝对。

至少这五个出身富贵之家的孩子基本上都算是单亲家庭长大:约翰9岁时父亲过世,母亲独自抚养其长大,并得到牛津大学奖学金才得以读完大学;安德鲁、查尔斯,还有苏西都是在14岁左右父母离异,布鲁斯的父母更是在其5岁左右就已离婚。

而这几个故事的主人公无论是22岁“早婚”,还是35岁“晚婚”,显然都具有经营好婚姻生活的能力。

——21岁的14个“孩子”


(二)中产家庭:

中产家庭出身的皮特和尼尔7岁时也就读于同一所公立小学,甚至两人连梦想都一样(长大想当宇航员),但两人后来的人生,可谓是天差之别。差别不在于皮特中规中矩的先做了老师后做了公务员,主要在于尼尔的人生出生在小康之家却流浪多年无处安身。

皮特(Peter):爸爸是警员,毕业于伦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先做了几年老师,后来学习了法律之后,做了公务员,二婚时娶了公务员同事,并组建了乐队。生育了两个孩子,也读了大学。二婚婚姻幸福,工作之余一边为创作音乐,一边写小说。

——7岁时的皮特和56岁时的皮特


尼尔(Neil):父母是老师,父亲很严厉,母亲情绪化,从小不喜欢小孩,认为小孩子很淘气。未考进牛津大学深受打击,在阿伯丁大学(英国排名30内,类似于中国普通211本科大学)读了一学期就辍学,此后深受精神病痛困扰,一直未找到合适工作并四处流浪。

40岁后成了议员,后又成为业余牧师,也曾教小孩法语挣零钱(小学时学的法语),56岁后有过四年多幸福婚姻生活,但现已与妻子分居,还在试图挽回中。多年来一直在写东西,想成为作家。

——7岁时的尼尔和流浪多年的成年尼尔


出身中产的尼尔是这一些列纪录片里最让人唏嘘的人物。

7岁时随着音乐起舞的尼尔活泼可爱,眼里仿佛有光,讲话天真烂漫,语速很快;但从14岁这一期开始,尼尔性格明显发生了变化,后续一系列的漂泊不定,与其说是尼尔的性格悲剧,不如说是多重因素叠加的结果。

——21岁开始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尼尔


(三)工农之家:

杰基、琳、苏这三个女孩7岁时就读于同一所公立小学,她们的存在,按照导演原先的设定,就专门拿来与约翰、安德鲁、查尔斯三个出身富贵的男孩做对比的。

——从左往右依次是杰基、琳、苏


故事的走向就像导演的剧本写的那样,三个女孩早早结婚生孩子,被困于家庭的鸡毛蒜皮里,但这写好的剧本,也有超出剧本剧情的存在。

7岁时,三个女孩都认为有钱人应该要去帮助穷人,否则穷人会饿死。

14岁时,三个女孩的妈妈都在罢工,且都有些仇富心理,认为世界不公平,有钱人得到很多。

21岁再聚时,三个女孩的人生已经开始有了不同走向。

——21岁时的“三姐妹”,杰基,琳,苏


杰基(Jackie):19岁嫁给一个工人,先在银行上班,后在市政保险公司上班,35岁时第一次离婚,离婚后恋爱再婚,先后生了三个孩子,42岁时再次离婚,并因类风湿关节炎被辞退,后一直依靠政府发放残疾人福利金生活。

喜欢抱怨,对很多事情都很不满,看不惯有钱人,不喜欢节目组导演提问方式,指责政府削减福利金,在56岁这一期里承认自己年轻时目光短浅没有接受高等教育。

——7岁时的杰基和56岁时的杰基


琳(Lynn):19岁结婚,丈夫在邮局工作,生了2个女儿,一直从事图书管理员工作, 从14岁开始节目中经常表示钱买不来幸福,一提到金钱与阶层问题就炸毛,在35岁时检查出大脑血管疾病(遗传自老妈),抱怨自己服务儿童很多年,现在没有人来管自己,56岁录制节目时已失业,并于2年后58岁时因病去世。

——7岁时的琳和56岁时的琳


苏(Sue):14岁时同其他两个女孩一样认为世界不公平,不明白有钱“为什么那么幸运,其他人拼命了一辈子,却得不到他们拥有的一半。”但在谈到结婚一事上,明确表态自己不想很早就结婚。

21岁时在旅行社工作,24岁时结婚成为家庭主妇,同时兼职补贴家用,生了2个孩子,35岁离婚,42岁在伦敦大学行政部找到工作,并在酒吧唱歌,还结识了新男友。

性格开朗的苏现已与男友共同生活二十多年,未领证,感情幸福,还成了伦敦大学法学系项目的主管,平时有时间跟朋友一起参演歌舞剧。

——7岁时的苏、21岁时的苏和56岁时的苏


纵观出身一样,教育背景也类似的这三个工人家庭女孩,7岁和14岁时的苏与其他两个女孩并无什么不同,甚至可以说另外两个女孩更加活泼漂亮,但在21岁的录制中,已经可以明显的看出三个女孩的神情样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父母恩爱(56岁录制中父亲80岁,母亲78岁)的苏没有过早的走进婚姻,而是选择在结婚之前先多一些生活体验。

虽然不能绝对的把苏后来的一些列“幸运”都归结为这些生活体验,但可以肯定的说,苏后来开朗乐观和活力四射的心态多少也受到这段时期的影响(还有父母的影响)。

——63岁时在伦敦大学工作的苏


不得不承认,对于女孩来说,婚姻是第三次投胎:第一次是出生,第二次是教育。

托尼(Tony):7岁时读的男女混读小学的托尼活像一只“泼猴”,全身上下都透着调皮捣蛋。这种闪闪发亮的活泼一方面固然来自天性,当然也有父母的加持。托尼的父母一生恩爱,尤其是母亲给足了托尼的爱护,多年后托尼已白发苍苍,提到母亲的过世依然忍不住落泪。

——7岁时的托尼和56岁时的托尼


不知道有没有男女混读的影响,托尼从小就很擅长谈女朋友。

在14个7岁小孩中,托尼是唯一一个有女友陪同出镜的男孩。这种能力托尼一直发挥到几十年后,在42岁的录制中,托尼承认在婚内出轨多次(被老婆抓包并得到了原谅)。

这样的托尼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马术师——14岁时已经做了学徒参加马术师训练,但几年后承认天分不足放弃马术师梦想;21岁开始接受出租司机培训,同时染上了赌博和骗钱的恶习,以至于导演预测托尼未来“早晚要进监狱”。

时隔七年再见,28岁的托尼乐呵呵地开着出租车,还结了婚,生了两个孩子,甚至还在业余时间报了表演课程,期待将来能当明星。

后来的多年里,托尼明星没当上,龙套机会也并不是很多,只能拿来补贴一点家用,到了49岁知天命的年龄时,托尼一边开出租,一边抵押了伦敦的房子,还卖了自己的出租车,改成租车来开出租,并在西班牙买了度假别墅,打算以后在西班牙长期生活。

——学习表演,相当大明星的28岁托尼


没过几年托尼二次抵押了伦敦房子,将钱全部投资到了西班牙房地产,准备盖些酒吧,商店,停车场,结果挨着他的地块,一家大财团盖了一个大型超市,抢走了他所有生意。

56岁的托尼再次经历失败的打击(14岁想当马术师失败,28岁想当明星失败,56岁投资失败)。好在失败后的托尼还有一个不离不弃几十年的妻子,以及他最看重的天伦之乐。

——56岁的托尼在西班牙投资失败


托尼几乎就是大部分普通人的人生模板。梦想一次次破灭,但好在还有亲情或友情作为后盾,加上天性里的乐乐呵呵支撑着他每一次的生命低谷。

最新的录制里(2019年系列),63岁的托尼控诉Uber抢了自己和老婆的出租生意。时代的印记冲击着每一个人。无论你想不想,都不可避免地被时代洪流推着走。

——63岁的托尼依然喜欢马


如果说出身工农家庭的三个女孩和普通仔托尼代表着大部分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那7岁时在仅有自己一个学生的乡村小学读书的尼克就是广大穷苦人家父母眼里的他人家的孩子。

尼克(Nicolas):7岁和14岁时都还很害羞,躲闪镜头并且拒绝回答有关女朋友这一类问题(也是相当有主见了)。但害羞只是一方面,异想天开则似乎可以拿来作为尼克从小与众不同的证据。

——7岁时的尼克和56岁的尼克


7岁的尼克表示长大后要潜心研究月球,14岁时赢了寄宿学校的奖学金并表示喜欢物理和化学(像极了很多人中学时代沉默寡言的理科学霸),到了21岁,尼克已经是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物理系的大二学生了。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几乎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尼克性格的转变。过去的害羞和寡言已经褪去,面对镜头谦虚而又自信,虽然依然拒绝回答有关两性方面的问题,但几乎再也看不出出身农村的痕迹了。

——尼克7/14/21/28/35/42岁时


对于导演问尼克申请牛津大学是不是比较困难时,尼克直言“不管申请哪里,这种出身(农村)都比较困难,牛津更困难”。

28岁,在牛津大学读完博士的尼克已经跟同样毕业于牛津的妻子移民美国,并在威斯康辛大学当助理教授。此后尼克的路沿着既定轨迹走了下去,一边搞研究,一边晋升副教授,教授,并开始写书。

尼克42岁时也是大学教授的妻子提出离婚,不久尼克再婚,再婚的妻子十分美丽,并且也是副教授。

虽然56岁时尼克的研究中断,只能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上让他十分懊恼,但这些也比不上在最新一期尼克63岁时得了喉癌这件事让他感到痛苦。

——尼尔的7/14/21/28/35/42/49/56/63岁时


生理疾病带来的痛苦跟心理疾病哪一个更痛?

这么问尼克和尼尔的话不仅残忍,而实际情况也是大部分生理疾病会影响到心理健康,而心理疾病严重到一定程度,也会投射到生理器官上的病痛或异常。

——长期被精神疾病困扰的尼尔


(四)福利院:

如果说上述的12个孩子讨论的还只是出身上中下三个阶层对于一个人人生的影响的话,那保罗和西蒙,更是超出阶层之外的存在了。

概括来讲,保罗(Paul)和西蒙(Simon)身上具有所有不利于个人人生成长的因素。

这是两个从小在同一家福利院长大的孤儿。

——7岁时的保罗和56岁时的保罗


保罗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于是7岁的他被送去了福利院读寄宿学校,7岁的保罗在福利院备受其他小孩欺负,对着镜头保罗讲述自己的梦境里都是整个世界的压力落到自己头上。

好在一年多以后保罗跟随父亲移民到了澳大利亚。

——7岁的西蒙


如果说保罗算惨,那西蒙就更惨了:西蒙的妈妈未婚生子,自己又养不起,只好送到福利院。1964年那个年代,全世界的私生子都是不被社会所容的,更何况西蒙是个有黑人血统的混血私生子,在白人世界和黑人世界都备受欺侮。

当精英阶层的7岁孩子已经规划好了读哪个中学以及牛津还是剑桥的时候,西蒙只会茫然地反问导演:大学是什么意思?

——7岁的西蒙


尽管自卑悲观到了骨子里,保罗很早就遇到自己生命中的贵人——活泼开朗热情的苏珊,陪同20岁的保罗卖掉所有家开着房车环游澳大利亚,到后来与保罗结婚,用自己的全部爱意一点一点暖化了保罗内心的自卑。

可以说,保罗一直到49岁才基本治愈了童年时的伤痕,变得开朗起来,同时学会了享受人生。生育了两个孩子的保罗将女儿送进了大学,在56岁这一期里,保罗坚信教育可以改变人生,并直言“因为无论做什么行业工作,受到的教育是夺不走的”

在最新63岁这一期录制中,多年来坚持跑步(甚至跑马拉松)的保罗身形保持的相当不错,可以说,几乎完胜其他十多个参与录制的“孩子”(其中布鲁斯,托尼、杰基、琳、苏四人几乎就是吃很多垃圾食品身形肥胖的代表)。

——63岁时的保罗


西蒙的幸福生活同样得益于娶了一个热情开朗的太太。21岁结婚,28岁生了5个孩子,35岁时经历了第一次婚姻失败以后,42岁时西蒙娶了改变自己人生的二婚妻子,又生了一个孩子。

这以后,西蒙在妻子的鼓励和影响下,不仅去学校教过书,还捡起了画画的爱好,同时还参加了寄养学校的培训,随后在家里开起了寄养学校——儿童之家。

——56岁的西蒙


到新的一期63岁录制时,西蒙的儿童之家已经前后收养过100多个儿童,同时西蒙的6个子女又给他带来了10个孙辈,其乐融融。

在保罗和西蒙身上,很好的验证了“不幸的人要用一生去治愈童年”,并且也都属于不幸中的万幸。

——西蒙的儿童之家收养过100多个孩子


可以说,教育背景与情感灌溉,是出身以外最重要的可以弥补性格缺陷甚至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从而改变命运的要素。

职业选择和挣钱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眼界(来自父母及学习)和持续的努力,但成年人的幸福除了物质财富上的富足,也还有婚姻情感、兴趣爱好的实现等精神层面的追求,而健康状况则是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上富足的基础。

——21岁时的安德鲁:良好的教育是给孩子最好的财富。


人生七年,从7岁到63岁,于我们是十几个“孩子”的故事剧情,于他们,却是自己的一生。

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么一台摄像机,每隔七年来随意选定七天进行拍摄,是不是这拍摄本身,也是改变命运的一次契机?

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七年的故事越来越乏善可陈,对吧?

2019年的63岁这一期据说已是最后一期,导演迈克尔也已经78岁,片子里的“孩子”也都迈入晚年生涯,基本上这一生就这么在众人的视线当中走过了。

感慨之余,难免不把自己的人生代入。

7岁,14岁,21岁,28岁,35岁……下次42岁这一期的剧本,如果出个中国版的人生七年,我该如何书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