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岁真的能看老?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他花56年,跟拍了14个孩子

 故事飞船 2022-05-14
本文首发于故事飞船  
全文约3068字,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
▲点击上方名片关注故事飞船公众号▲

故事飞船的大朋友小朋友们,大家好呀!本期夜班飞船已抵达。

不知道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觉,最近宅家的日子,让身边的一切都慢了下来,我们也有了更多的时间与家人相处。相应地,我们对孩子成长变化的观察或许也变得更加细致而频繁。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有了很多平时没有的触动。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纪录片《人生七年》,是英国著名导演迈克尔·艾普特耗费63年,跟拍了14个不同阶层的7岁孩子,为我们带来的鸿篇巨制。在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拍摄历程中,他试图从这些孩子的成长轨迹里去验证那句老话「七岁看到老」。他能得到答案吗?

作者:于小漫,天津师范大学副教授,天津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儿童文学教育研究中心理事,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全国师范院校儿童文学研究会会员,20余年专事儿童文学、绘本、儿童剧、儿童科学文艺的教学、研究与创作。

文|于小漫

编辑|小甜豆

七岁能否看老?

什么影响着人生的幸福?

中国有句老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英国也有一个类似的说法:「给我一个七岁的孩子,我将告诉你他成年的样子」

1964年,这句话激发了一个年轻人用影像记录一群七岁孩子成长之路的想法。这个年轻人就是迈克尔·艾普特。他的构想非常宏大,从七岁开始每隔七年追踪这些孩子一次,直到……直到某种方式的终结。


这部系列录片就是《人生七年》。节目跟拍的14个孩子,来自英国不同的阶层:三个精英家庭的男孩,约翰、安德鲁、查尔斯;两个中产家庭的男孩尼尔和皮特;在福利院长大的保罗和西蒙;来自贫民区公立小学的托尼,父母都是普通工人的三个女孩苏珊、杰奎琳和林恩以及富有的庄园主女儿苏西、一个农民的儿子尼克,还有寄宿学校里的男孩布鲁斯。

参与拍摄的14个孩子

从1964年开始,每隔七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都会拿起录影机找到这14个孩子,了解他们的生活、询问他们对现状的看法与对未来的规划。2019年,在最新一期的影像里,这些孩子都已经是63岁的老人了,其中林恩已经去世。2021年,导演迈克尔·艾普特也去世了。不知道2026年,我们是否还能看到这些孩子70岁的样子。但是,我想7岁到63岁,56年,14个人从小到老的人生故事,信息量已经足够大了。


01


「七岁看到老」原本就不存在

如果你在短时间内连续看完这一系列的纪录片,会感觉非常震撼。观众仿佛站在了上帝的视角,时钟可以任意拨弄,倏忽之间眼见着一个活泼的孩童变成了持重的老人、看见岁月如何雕刻一个人的身形和脸庞。14个人都是主人公,故事各有不同。有时让人感觉意料之外,有时又觉得似乎是情理之中。

63岁的布鲁斯、苏珊和托尼(从左至右)

这部纪录片实属宝藏级作品,能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怎样的人生算是成功的人生?成功与幸福是什么关系?决定幸福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还有,7岁能否看老?

7岁时尼尔的理想是做一名宇航员

当然不能。我们不应过早给一个孩子贴标签、下定义。每个孩子都有我们看不见的潜能,每个孩子都尚处在生长变化中,友善的大人应该更多地尊重、包容、鼓励和赞赏孩子。孩子的变化很快,别说7岁看老了,7岁都看不到7岁半。影响一个人的因素太多了,除去先天基因,后天环境主要包括父母、老师、同学、工作、朋友和配偶。

从为人父母的角度来看,孩子7岁前要给TA无微不至的爱和稳定的家;14岁要有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21岁虽已成年,但仍需要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支持:28岁他们应学会了爱、学会了生活和工作的技能,他们开始承担家庭与社会的责任。28岁之后,父母与孩子理想的状态就是互相祝福、保持距离、轻松愉快的朋友关系。


02


对「成功」的定义应该是多元的

成功没有标准,每个人以自己的方式生活,以自己的价值观来定义成功。影片中这14个孩子可以说各有各的成功之处。他们绝大多数在人生中都遭受了一些经济上或者情感上的困苦,有的是童年的阴影,有的是后天的际遇。

这其中最突出的可能是尼尔。7岁时生动活泼、目光灼灼的尼尔,14岁时就已经开始紧张焦虑、双目无神。尼尔的父母都是教师。事实似乎在证明教师未必能教好自己的孩子。尼尔的变化据他自述,与父亲的严厉与母亲情绪化的管教方式有关。因为心理与精神方面的问题,尼尔不仅没能完成大学学业,也没有学会生活、难以融入社会,他流离失所接受社会救济。

28岁的尼尔在接受采访
尼尔的人生至此看来似乎是失败的,但是他仍在坚持着。最落魄的阶段,当被问及是否感觉自己的人生失败时,他愤然回应「我还没有死。」 他没有放弃,也不妥协,仍然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写作,在努力寻求出路。最终尼尔走出了生活的泥沼,勇敢地与父母和解,勇敢地走向人群、走向讲台和麦克风,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这难道不是一种成功吗?

42岁的尼尔成为议员

当然,成败的确没有标准,我们更无权论断别人的成败。我们只是希望人们能够尽量享受生活的幸福快乐。客观来讲人生漫长不可能天天快乐,但有的人是三晴两雨,有的人是三雨两晴,不同仅此而已。


03


家庭是孩子的根基

婚姻太重要了,或者说夫妻关系对家庭来说太重要了。夫妻关系不仅影响两个人,还直接影响孩子,成人能逃离不幸福的婚姻,孩子无处可逃。影片中孩子的父母虽然几乎没有出镜,但我们又分明能想象出他们是怎样的父母,能鲜明地感受到他们对孩子的影响。

所谓原生家庭对一个孩子的影响,最主要的就是父母的情感,一对恩爱的夫妻就是一个温暖有爱的家。相较于物质,情感更重要,而且好的情感关系能够激发一个人的工作热情与工作能力,只要努力工作总会有饭吃,只要不饿肚子,童年就充满欢笑。

苏珊、林恩、杰奎琳、还有托尼这几个工人家庭的孩子,虽然是平民之家,但父母关系和谐、家庭稳定,所以孩子幸福感强,乐观自信。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比庄园主的女儿苏西缺少什么。由于所受教育有限,成年后他们并不富裕,但都能乐观知足,这就是爱的力量。

35岁的杰奎琳、林恩和苏珊(从左至右)

父母的关系也影响着一个孩子对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付出爱与接受爱的能力。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不知不觉地在学习着父母的言语、行为和观念。所以为人父母者,看看这样的纪录片,可能会自觉地反思有没有努力经营好自己的夫妻关系,有没有努力营造出一个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给孩子充分的安全感。家是每一个人生命与精神的根基,根基动摇了,生命岌岌可危;根基稳固了,生命才能长得高、走得远。

28岁的西蒙和家人


04


经历塑造人生

爱的意识、爱的能力也来自家庭虽因父母离异,小小的布鲁斯不得不在寄宿学校生活,但他与爸爸在非洲的短暂经历,仍给他留下了深刻的情感记忆以及关爱非洲人民的意识。

7岁时布鲁斯就决定要远赴非洲

因为对弱者的同情,牛津大学毕业之后,布鲁斯选择走入社会的底层,作为老师去帮助那些困苦的孩子。甚至远赴孟加拉投身当地的教育。正因为心中有大爱,布鲁斯始终平和沉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拿得起放得下。结婚生子之后,布鲁斯不再远游,安心投入家庭,以确保自己的孩子得到充分的陪伴和健康的成长。寄宿学校长大的孩子都表示绝不会再把自己的孩子送去寄宿学校。这就是亲身经历带给他们的启示。

28岁的布鲁斯

35岁的布鲁斯在孟加拉

再有,就是孩子的信仰、价值观问题。21岁时认为上大学没有意义,更在乎摩托车和汽车的托尼35岁时终于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与此类似的还有福利院里不知大学为何物的保罗,以自己的女儿能上大学为荣;杰奎琳、苏珊、林恩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也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是多读几年书还是早点挣钱,这常常取决于观念。尼尔在四十多岁振作起来,重新修读函授大学,以弥补当年辍学的遗憾。

35岁的托尼重新审视教育

读书当然不只是为了学历,它也是一种自我提升的方式。纯粹的求学应出于兴趣,农民的儿子尼克就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读完物理学的博士,成为科学家、大学教授的。7岁时,他在田间劳作的父母应该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的小尼克成年后是这个样子的吧?

14岁的尼克

28岁的尼克


写在最后

看这样的纪录片,能扭转人们对儿童短视的教育观。放眼一生来考量才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人生的每个阶段,各有其苦也各有其甜,无论你是否情愿,时间匀速前进不可遏止,美好会悄悄溜走,伤痛也会慢慢治愈。

成长是生命的必然选择,但人生不应以下一个阶段为主观上的目的追求。7岁必然会成长为14岁,但我们不能忽略7岁的意义而以14岁为目标。人生的幸福不是笑在终点,人生各个阶段的分分秒秒都应被珍视,都应充分展现其价值,都应尽量地快乐幸福。

7岁的杰奎琳、林恩和苏珊(从左至右)

此刻,我们眼前的孩子可能是六岁、七岁,你能想象得出他们成年后的样子吗?人生实在难以预测,我们不知道上帝之手如何操弄,我们只能做好自己。简单来说,我们能给予孩子的就是爱与尊重、美好的期待和祝福。

如果感觉这部片子年代久远,那么你也可以看看2000版的《新人生七年》,看看新世纪英国孩子的故事,还有美国版的、日本版的、苏联版的(《生于苏联》)、关于中国孩子的纪录片可以看看《零零后》。

纪录片《零零后》

人生一场,为妻、为夫、为父、为母都不是生就的,是一场修行,要学习、要思考。成长是每个人的事,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成长类纪录片能给我们很多思考和借鉴。

end


故事飞船视频号全新启航!

快来和我们一起挑绘本、读绘本吧!

大家多多关注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