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锺书&杨绛(2):杨绛的姑母是曾在鲁迅笔下“死”过的杨荫榆

 书韵闲话 2020-10-20


杨绛之父杨荫杭


文化十分 杨绛

相识:人生若只如初见

说了这么久的钱锺书,杨绛也该出场了。在说杨绛之前,我还是想说说杨绛的父亲和三姑母,这也是我很敬重的两个人,不得不说给大家听。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早年就读于南洋公学。我前面已经说过,南洋公学是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毕业,再到东洋,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获法学士学位。这又是国际名牌大学啊,还记得吗?我聊过的文化名人,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也是这个大学法学毕业的,回国当过司法总长,知识改变命运,知识创造一切,这才是硬道理。

为了怒放的生命,这些还不够,杨荫杭又赴美留学,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又是梁思成夫妇的母校,名校名人多!

学习期间,杨荫杭受孙中山、黄兴革命思想影响,归国后,被革命政府先后任江苏省高等审判厅长,京师高等检察厅长。这个留洋学生,出了国,洗了脑,被理想冲昏了头,领悟了国外先进的司法制度,回国就主张司法独立。

一百年前,在中国,司法独立是什么概念?一百年过去了,我们的司法独立了吗?这还是我们要付出艰巨努力的话题。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处处存在,法律场上,比官大官小,似乎成了某种定律。十八大以来,被拉下的贪腐分子,好多都是利用职权玩转法律之徒。

我前面讲的那个北大学生,牛津大学法律博士,回国后,在北大谋了教职,曾对我说,想努力工作,争得一定的话语权,来提高中国人的司法意识,哪怕有一点进步,就足够了。中国是一个很复杂的国度,几千年的习惯思维和政治,不是短时间就能改造好的。

杨荫杭受了先进思想的洗礼,怀抱着法治救国的理想,曾传讯交通总长许世英,审理其贿赂案。北洋政府交通部长,小小的杨荫杭能奈他何?杨荫杭单纯得很,以为靠着司法独立的理念,可以任由他来审理,公开,公平,公正,不徇私情,想不到,事情还没开始,北洋政府就来干涉,杨荫杭理想的头,碰到了冰冷的现实,动弹不得,只得辞职了事,事情闹得个满城风雨,许世英也被免了职,不过,这官司让杨荫杭出了名。

英俊潇洒的杨荫杭

1919年,杨荫杭辞职回无锡老家,后移居上海,任《申报》副总编兼主笔,曾在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上海私立大同大学教书。安心学术,中国官场险恶,又是一个惹不起还躲不起吗的案例!

杨绛除了这个才华横溢而又心怀美好的父亲以外,还有一个了不起的姑母杨荫榆。杨荫榆曾经“死”在鲁迅笔下,今天我想让她再精彩地活过一回。杨荫榆,曾留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教育学硕士学位,曾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北京女师大闹学潮,鲁迅、钱玄同、沈尹默、马裕藻、周作人等文化名人站在学生一边,支持“驱羊(杨)运动”。鲁迅写文章,骂杨荫榆“寡妇主义”。我们知道,鲁迅的笔特别锋利,甚至有点刻薄,很多人都被他骂“死”过。2012年,著名媒体人邓康延拍摄《先生》纪录片,第一辑选了10人,都是顶天立地的文化巨人,但名单里没有鲁迅,争议最大。争议的焦点,就是“鲁迅逮谁骂谁,很多错骂,不知俭省,被人利用”。在思想日益开放的当下,这种看法也不得不值得我们深思。

我觉得,杨荫榆至少是被鲁迅骂得过分了的人。“寡妇”一词,有辱人格,实属不当。杨荫榆当“寡妇”,有苦说不出。小时候,受“父母之命”,与一家蒋姓少爷订亲。谁知,这蒋少爷是个智障儿童,长相也极丑,婚前,别人曾把这信息告诉杨荫榆,杨荫榆不以为意,还是坚持遵循旧礼,要嫁。等到18岁,嫁到蒋家,新婚之夜,她才发现传言属实。这天晚上,为了自卫,她撕破了新郎的脸,第二天一早,就跑回娘家,断绝了与夫家的联系,也没有再嫁,于是就给鲁迅留下了“寡妇”的口实。

在政治运动风起云涌的时候,当校长的杨荫榆,对学生要求很严,俨然是这些女学生的婆婆。她要学生只管读书,不要参加政治活动,把学生的爱国行为一律斥为“学风不正”,横加阻挠。这一点,也没有什么大逆不道的,每个校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学生,参加冒险的政治运动,这是人之常情,本也无可厚非。我们所敬仰的蔡元培,执掌北大的时候,也曾阻拦过学生参加学潮,并且还曾因学生不听话而伤过心,辞过职。我们还记得吧?前几年,因为钓鱼岛事件,国民反日情绪爆发,要组织大游行,各地学校校长们接到通知,都纷纷表态,严格控制学生参加游行。只不过,杨荫榆不该在革命情绪高涨的学校任职。

杨荫榆校长

当然,杨荫榆的教育实在刻板了些,太过于保守,甚至有些不近人情,不该采取过激行为,引警察入校,强拖学生出校,不合时代潮流。学潮过后,杨荫榆迫于压力,不得不辞职,回归故里。

可是,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是毁灭性的,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贴近了她。后来,杨荫榆虽然也曾到中学、大学任教,但都得不到应有的尊重。1935年,尴尬的、伤心的杨荫榆辞去教职,还是念念不忘她的教育情怀,在苏州自办女子补习学校。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女校学生也不能幸免。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日文抗议书,与日军当面交涉。日军代表见她日语流利,气度不凡,估计是个有影响的人物,不敢胡作非为。直到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寒冷的河水里。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才扬长而去。

吴门桥

54岁的杨荫榆,就这样倒在日本鬼子的子弹下,但她的教育情怀和爱国精神,是任何人,任何时代也抹杀不掉的。

杨绛就生长在这样的家庭里,杨荫榆常常寄住在她家,父辈们的书香气、书生气和凛然正气,很自然地给了她很多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