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悟诗 | 事事关情,物物是爱——读杨拓夫《炊烟记》有感

 书韵闲话 2020-10-20

母爱,是文学永恒的主题。而拓夫诗人,将母爱写到了一种极致。读他的《炊烟记》,在清丽、明净的文字中,一种母子连心的爱的情感的潮水,便如一条明澈的清流,由清浅的叮咚小泉逐渐汇集成哗哗奔腾的小河,又转而成为大江,挟裹着感情的巨澜劈空而来,迎头地将我们淹没。

但这样要淹没我们的情感,始终是单纯的,洁净的,没有丝毫做作的杂质。这种情感的自然流出,到后来竟有倾泄之势,一是得益于意象的选取,为母爱的抒写找到了最好的介质;二是来自于清丽明净的语言,为母爱的书写找到了合适的载体。

先说说意象选取的问题。

诗人选择“炊烟”介入,这就找到了表达母爱的最好的意象。“炊烟”是乡村中国的一个文化符号,更是母爱的另一种诠释。

在中国乡村,谈到炊烟,谁不会想到母亲?在农村长大的孩子,都知道炊烟的温暖,就是母亲的温暖。有炊烟升起,那座房子就不只是一座房子,而是家。家中有炊烟袅袅升起,那个家就有了温度,有了希望,有了让孩子长大的所有精神营养。回家的孩子嗅到了炊烟的味道,就嗅到了母亲的爱的味道。正因为人同此心,所以这一主要意象的选取,一下子就激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

就如一颗石子投进了平静的心湖,激起了圈圈涟漪。而诗人不是只有一颗激起情感波澜的石子,他准备了很多这样的金石子:星星、竹筒、云、雨、花朵、麦子、烟囱、野草。这些意象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也是与我们的母亲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们出现在诗中,都笼照上了一层母性的光辉。它们就是母爱的体现。这样引起了读者最强烈的共鸣,叫读者如何不感动?

再谈谈诗人的语言。

语言是情感的载体,而语言是艺术表达的形式,情感才是艺术表达的内容。只有形式与内容达成了完美的统一,才会带给读者美好的艺术体验。

《炊烟记》就是这样一首形式与内容达成了完美的统一的好诗。

“我家的炊烟起得最早/总在别人的炊烟之前升起/常常会早于晨曦/早于第一声鸟鸣/穿过黎明前的黑/抵达了透明的启明星”,多么的干净,多么的明快,如一条明澈的小溪.没有拖泥带水,没有故作高深,更没有隐晦,没有晦涩。这样的语言,才不至于使圣洁的母爱裹于阴霾;这样的语言,才能够直抵读者内心。

“晴天,上山锄草/雨天,在家绣花”“ 她与观音菩萨/同名、同诞辰/同心、同悲悯”,短句工整,音律和谐,读来唇齿生花。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相信每一个读者的头脑中都会出现自己母亲的影子:勤劳、慈祥,上山除草,回家缝缝补补,关心着每一顿早餐,担心着每一个孩子。

“烟囱喊过每片云彩/没有一片回来/也喊过每一颗星子/没有一颗答应”,只是用拟人手法赋予“烟囱”、“云彩”、“星子”这些意象以情态,那份失去了“炊烟”,失去了母爱的空寂与孤独之感,落漠与忧伤之情,就抓住了我们的心,让我们久久不能释怀。

“每年春天、她从地下/举出几朵小花/她用这样的微笑继续爱我”,把“小花”比作母亲的“微笑”,比喻与移情合用,不着痕迹,清新自然,读来泪目,不得不说诗人驾驭语言技艺的高超,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用爱之心观万物,万物皆有爱意。心中感恩母爱,母亲的爱就会从万物中溢出:让我们怀念,让我们感动,让我们热爱。

作者为湖南石门县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爱好文学,发表诗歌及散文等100多首(篇)。

附:炊烟记
杨拓夫

我家的炊烟起得早
总在别人的炊烟之前升起
常常会早于晨曦
早于第一声鸟鸣
穿过黎明前的黑
抵达了透明的启明星
与梵高的鱼肚白
时有薄薄的山岚相随
此时、我的童年还在梦里
但我知道谁升起了炊烟
那个每天醒得比红公鸡还早的人
和星星最亲

她用一根竹筒吹火
日复一日把炊烟吹上天去
让天空多云、多雨
让地上多庄稼、多收成
这个早上起来烧火的人
晴天 上山锄草
雨天 在家绣花
春夏秋冬、手脚从不停歇
她与观音菩萨
同名、同诞辰
同心、同悲悯
把小小的慈悲种满山地
山上就开满花朵
把汗水浇在花叶上
桃子就甜如蜜  
麦子就绿如油、黄如金

她实在太累了
就把自己种在土里
再也不生火了
再也不叫孩子们吃饭了
袅袅炊烟没了
留下烟囱一个人发呆
天天望着天空发呆
烟囱喊过每片云彩
没有一片回来
也喊过每一颗星子
没有一颗答应

烟囱本来就是空的
现在更空了
空的连一丝炊烟也没了
从根部空到了嘴边
一直空到天空的高处
野草爬满了它的身子
有几棵从烟囱嘴里爬出来
许多细节都在发芽、长草
一根烟囱的孤独
让一座大山也背不起
而它的空
比天还空

母亲走了
一片瓦也没带走
可她干干净净带走了炊烟
每年春天、她从地下
举出几朵小花
她用这样的微笑继续爱我
可不知为什么
每年见到这些花朵
就会流下泪水


关注书韵闲话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