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程:向《养生主》学教育之道

 书韵闲话 2020-10-20
书韵闲话
文史  教育  时事  生活
编者按

成程是我多年来的朋友,茶余饭后,形影相伴的时间多。这些年,我受他的影响大,对教育、对国学、对人生有了更深层理解。拙著《让青春遇见大师——我说民国大师》的出版,就来源于他的鼓励和支持。

他的物理世界我不懂,但他对国学的研究,早已达到我这所谓语文特级教师难以企及的高度,这是我所知道的。他口吐莲花的佛经解读和流利顺口的大段背诵,就让我膜拜好久,更让我自惭形秽,从而也激发了这几年我对国学的兴趣,以致于慢慢领悟“人生处处是修行”的道理。

他不嫌弃我,常将儒释道精髓传道于愚笨的我,在这个浮躁而功利的时代,寻找一片心灵栖息之所。以前坚守国学“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他,在我的鼓捣下,终于在我的“书韵闲话”里写字,理性多于感性,字字句句皆闪烁着过人的智慧和思想,许多文字公开见诸报刊。

我曾经送他八个字:文理兼通,文武双全。他的长跑、攀爬、引体向上等运动项目一直在学校遥遥领先,盖过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多次在文章中对我谬赞有加,我实在汗颜不止,或许是惺惺相惜吧!

为了让更多人理解和关注这些不合时宜而又永不过时的观点和思想,特此辑录成程老师的文字,以期更多的同道者来交流和革新。

《养生主》为《庄子》内篇之第三篇,作者庄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承扬者,崇尚“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无待逍遥、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这种境界彰显了对自然之道的敬畏。《养生主》讲养生的宗旨,深刻揭示了养生、修道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安时而处顺”;养神重于养形,重在涵养人的精神气质。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这是《养生主》的结尾句,发人深省,人的形体消亡,但精神可以永存;庄子时代远去,庄子思想却薪火相传,庄子《养生主》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细读《养生主》,我们不仅会发现其中蕴含的养生、修道的道理,字里行间也迸发出了教育智慧的星火。

“缘督以为经”,教育要秉持中道。

缘督以为经”告诉我们:我们要将中道作为常理来奉行,此亦为教育之圭臬,教育就要做到不偏不倚,不过也无不及。

教师如何为学生解惑?常有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置之不理,美其名曰“让学生自主学习”;还有一种是讲解到位,可形容为“滴水不漏”。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说:要在学生苦思冥想而仍领会不了的时候,才去开导他们;要在学生想说而说不出时,才去启发他们,即学生遇到问题,教师要适时开导、启发他们,但又不能包办代替他们,这深刻反映了教育之中道,可见,上述两种方式都走向了极端!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学生在对某个问题的探索上已经用功了,但仍然“领会不了”或“说不出”,就该是教师指导的时候了,因此,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一概不给予任何帮助的作法是不可取的;反之,教师直接为学生解决其提出的问题,同样不可取,因为这让学生丧失了一次自己探究和解决问题、深化理解所学知识和提高学习能力的好机会。

学生与我讨论问题时,我总是先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已的问题,并让他们说明疑惑在哪里,再引导他们分析新问题与所学知识之间可能存在的某些联系,然后鼓励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他们总有新的发现,或自己解决了问题,这常常让我惊喜!学生与我交流某个问题,常会多次反复,但我不会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然后我与学生再一起总结,这会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收获。我坚信:教师对学生恰当引导会让他们视野、思维更加开阔,学生自已发现才会有真正提高。

同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不讲,该讲的一定要讲,然而又绝对不能全讲,既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要点拔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但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整合,应是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而不是滥用信息技术,如不能用多媒体动画代替学生亲自做实验,但有时还需要对某些实验进行电脑模拟,这些权衡就彰显了教育的中道智慧。

 “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教育不应止于“技”。

“道”乃宇宙之规律与法则,“技”便是做事的技术与技巧,“道”为体,“技”为用,庖丁正是重“道”高于重“技”,才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

学科教学需要技巧,但过分技巧化,其弊端就表现出来了。如果高中教育之目的直接指向高考,将学科教育简化为答题技巧的教学,其学科的育人功能将大打折扣,学科教育的价值又如何实现?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又如何能得到全面培养?

我校语文特级教师杨智慧,长期以来,在教育实践中探索语文教育之道,用行动诠释了他的语文教育理想——让学生成为喜欢读书、热爱语文、观察生活、思考宇宙人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人。他淡化“应试技巧”教学,“海量阅读、深度思考、自主写作”就是他引导学生学好语文的技法!“技”为“道”用,“海量阅读”就是注重积累,涵养人的精神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他的写照,也是他培养学生的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他重视课本教学,旁征博引,如在讲苏轼《定风波》一诗时,他会从儒释道多角度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他以语文课本为引子,引导学生从精读走向泛读,会结合课本教学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书目;他研发的、今年已成书出版的《让青春遇见大师——我说民国大师》校本课程,不仅成了他所教年级学生的选修课,还成了他所教班学生的必修课,吸引着一届届学生、教师和家长,也一次次激发了学生的阅读激情!在他看来,阅读就是与历史、哲人、圣贤、朋友和自我对话,必然会促进学生对宇宙人生的深度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写作”的欲望,这正是语文教育之魅力所在,也让语文教育彰显出了应有的本色和精神气质!

“技”应显“道”而不离“道”,教育评价需要技术,需要建模简化,但过分技术化或数学化,就不可取了!如果将师生发展评价简化为量化考核与成绩排名,就是一种极端的做法,这将导致师生对考核分数、考试分数的极端追求,甚至放弃教育更有意义的价值追求。各种教育评价都应将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适度的量化评价与包容的质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教师主动发展与专业成长,从而为师生开辟无限发展的空间,这是我对教育评价的思考与感悟。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这应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所追求的“游刃有余”的境界,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教育之道。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既要看到整体,还要看到局部,既要看到整体与局部间的辩证关系,还要看到局部与局部间的逻辑联系及相互制约与相互影响。如学校、教师应引导和鼓励学生重视并学好每一门学科,所谓的“文科”与“理科”课程、艺体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等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对培养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学生都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协调好“文科”与“理科”的教学,协调好所有课程的教学,如果我们只为应试而教,那就太短视了,最终也难赢得应试!

再如教师对教材的处理,不应只是从技术上简单地对知识进行裁剪与拼凑,还要理清每一教学板块或片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并使每一教学板块或片段成为学科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还要融入自己的教育观点,融入学科思想与方法,融入师生情感,从而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很好地融合起来,达到教书育人之目的。这种对教材处理的观点、方法与技术,就很好地彰显了学科本身的规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教育应按规律办事。

教育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崇德树人,化民成俗,只有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按规律办事的教育,才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西晋著名文学家潘岳有“教无常师,道在则是”的名言,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韩愈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警句,可见,循道才会有好的教育、好的教师,道所在之处,就是教育、教师所在之处,不尊重学生的天性,不按教育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和学科特点施教,又会有什么样的好教育呢?

孩子们天生就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教师要保护、激发和利用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可以培养的,也是可以扼杀的。在教学中,知识、方法教学追求一步到位,必然有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节奏,并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只好选择课外、校外补习,然而这些补习对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并不大,反而进一步增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也必然会慢慢消解学生的学习兴趣。

循序渐进是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我们要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择恰当的教学坡度,给学生螺旋上升发展的时空。还有高难度的考试,会让绝大部分学生一次次失败。我们的教育不能成为让学生不断体验失败的教育,学生的不断失败,不仅消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会削弱学生的自信力,会带给学生对考试的恐惧,诱发长期挥之不去的不良情绪,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教育应发挥好激发和保护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即使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也应让挫折处在学生抗挫能力的范围内,这才是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

探究未知世界是人类的天性,教育就要彰显、利用好孩子的这种天性。探究需要时间,学生在课堂上的探究是很有限的,能不能将探究延伸到课后呢?我常常会在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时间,根据学生所学内容,在学生学习激情较高的时刻,给学生一个课外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或是所学知识的拓展与深化,或是联系实际的应用,或是一个创新实验,或是新知识学习的铺垫,这是一种课堂教学的留白,这种留白给了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欲望,也常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如我在学生学习了胡克定律后,布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两根弹簧串联、并联后串联弹簧整体和并联弹簧整体的劲度系数分别是多少呢?这个问题对初学者有难度,但对学生形成整体观和深入理解胡克定律及弹簧各处力的特点、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都很有好处。有些同学对这个问题表现出极强的探求欲望,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同学可通过自己研究找到答案,这既让他们的自主探究欲望得到了满足,又进一步地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并让学生生成和发现了一个新的自我,这种好的教学效果,来源于对学生天性的张扬和利用。

教育不仅传递知识,更要培育人的精神气质,因此教育需要人的情感。教育应是笼罩在情感场中的生命间的相互影响,是师生间的相互启迪、相互激励与共同成长,情感场就是一片充满人性的天空。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在教学中,师生要动情、用情,教师要用真挚的情感激励学生,用无私的关爱感染学生,用良好的德行影响学生,“德无常师,主善为师”,恪守善心、德行高尚、情感纯真的教师,更易走进学生的心灵,并深深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不是学生成长的工具,如果我们教师将自己工具化,在教育中不投入情感,哪里还会有好教育?!

长期以来,我在教学中抓住“目标、思维、互动、情感”四个核心要素组织教学,尤其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通过自己真情实感的表达,通过表扬、鼓励、包容式的评价,打开学生的情感大门,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并让教学成为师生的快乐之旅,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每当此时,也正是我“为之踌躇满志”之时。

《养生主》一文中有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辩证思维,给我的启迪很多,也触发了我对某些教育问题的思考,教育要让人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更要涵养人的精神气质,“教育”又何尝不像“养生”呢?

(本文原创首发,欢迎报刊采用。)

作者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物理系,现为湖南省常德市一中正高级教师,湖南省特级教师。


关注书韵闲话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