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永远的牢笼是他内心的观念秩序之二

 老狗的图书馆 2020-10-20


作者,苏小和。

这是真实意义上的关于观念秩序的原初立场。所以,当我们讨论观念秩序的命题,我们必须回到最初的文献,回到整个思想史的涌现状态。立足于这个常态,人们可以从三个维度辨析一种传统的观念秩序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影响力:

其一,辨析一种观念秩序在原初文献和原初体系上是不是足够稳定,从而具有明显的“超验文本”的特征。“超验文本”为一种传统观念提供了稳定的内容条件。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秉持“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的判断,一切的努力都要回到超验文本。

其二,辨析一种观念秩序是不是具有清晰的涌现过程,这种涌现过程具有足够长的而且不间断的时间跨度,从而具有明显的“思想史涌现过程”特征。思想史的涌现过程为一种传统传统观念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张力。

其三,辨析一种观念秩序是不是对当下具有醒目的影响力,并对当下的人与社会构成明显的“民情秩序”特征。这种显在的民情秩序为一种传统观念提供了内在的开放式纠错的能力。

这构成了三一模型的架构:
——超验文本(a)
——思想史涌现过程(b)
——民情秩序(c)

这个架构表现为一个稳定的三一模型,三个向度的要素条件合作为一个稳定的思想架构:a b c=1

这个简单的公式,表现为思想的线性秩序和综合秩序,指向思想的“共时性”,呈现为一个扩展秩序,这个共时性可以表现为一个时间的函数意义,一个观念的明确的扩展秩序,即:T=F[(a+b+c)3]

也就是说,当三个要素条件同时稳定,三个要素条件的合作秩序同样稳定,同时又具有一种数学式的三维度的扩展秩序,则我们才能够判断,一种传统的观念秩序才是一种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具有内在的开放式纠错能力的思想架构。

反之,如果我们已有的观念秩序缺少了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要素条件,则我们就不再成为一个有纠错能力的人。我们已有的观念秩序永远都是我们自己的牢笼,由此我们永远不可能理解并完成伟大的生命重生。

按照这个判断框架,我们就可以对诸多的传统观念秩序进行必要的判断:

比如对儒家观念秩序的辨析,在原初文献和原初思想体系的意义上,儒家处在轴心时代,具有醒目的古典主义特征,但是,儒家的原初经典是人类的经验主义总结,并不是超验文本。儒家的源头缺少上帝的话语启示,儒家对上帝的理解仅仅属于人们对上帝的想象式理解。所以,在思想史涌现过程的意义上,儒家主要是通过人们的经验主义文献形成了足够长的而且是不间断的时间跨度,并对当下的民情秩序也具有足够大的影响力。正是由于儒家在“超验文本”意义上的缺失,导致儒家思想陷入经验主义的窠臼,儒家传统观念秩序因此缺少一种内在的自我纠错的能力,人的行为总是在重复某种人性论和认识论的错误,这构成了一种“观念的内在陷阱”。因此,儒家传统要走出这种“观念的内在陷阱”,惟一可行的办法是在思想史的上游对接上一种“超验文本”,从而使得儒家传统完成康德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作为科学成为可能”的思想建构。

佛教作为思想史观念秩序的资源,和儒家的状况同处一个层面,都是缺少一个明确的“超验文本”。作为一个传统思想史资源,佛教的思想史涌现过程,佛教对当下民情秩序的影响力,都是显而易见的。

对中国道家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体系,事实上可以按照对儒家的思想体系的辨析方式加以理解。也就是说,在传统观念秩序的意义上,儒家和道家处在同一水平,两种思想体系是平行秩序,而不是差别秩序,更不是超越秩序。历史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史事件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而今天的思想家试图用道家思想取代儒家思想,也是一个错误。

按照这个分析框架,中国墨家思想观念秩序的问题显而易见。墨家思想同时缺少三个要素条件,即墨家思想首先缺乏“超验文本”,其次也没有形成“思想史的涌现秩序”。换句话说,墨家思想在轴心时代之后已经出现了明显的断代现象。由于这种断代现象,墨家思想因此不可能对“当下民情秩序”产生影响力。所以,在当下的社会秩序中讨论墨家思想,意义并不大。那些热衷于讨论墨家思想的人们,事实上处在一种把玩的状态,一种典型意义上的“回头看”的复古主义状态。

圣经传统观念在原初文献和原初思想体系的意义上,处在轴心时代之前,《圣经》是人类最古老的文献,具有醒目的“超验文本”特征,也就是说,《圣经》是上帝对人类的话语启示,而不是人类对上帝意义的想象。这是一个重要的判断,所以基督教思想史最重要的方法论之一,是“回到圣经”。

在思想史涌现过程的意义上,《圣经》传统所拥有的足够长的而且是不间断地时间跨度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覆盖了人类社会的地理空间,而且覆盖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所有时间。

对当下的民情秩序的的影响力,《圣经》传统可谓无与伦比,从来没有一种观念资源的影响力超过了《圣经》对当下民情秩序的影响力,人类社会当下所形成的改进与更新,都是人类基于《圣经》真理的意义所展开的开放式纠错行为。真理具有自我纠错的功能,这是弥尔顿的陈述,这样的陈述不仅符合思想史的传统,也是一个经验的事实。真理是惟一的,关于真理,我们不存在商榷。当我们面对《圣经》,我们必须意识到这是真理。为着这样的真理,那些相信《圣经》无误的人们,时刻准备着为真理殉道,时刻准备着与这个世界此起彼伏的观念决裂。

立足于上述分析,我们终于可以重温哈耶克的名言:只有观念才能打败观念。如果把哈耶克的这句话放在“超验文本”、“思想史涌现秩序”、“民情秩序”的三一模型的意义上,则我们终于可以理解,作为一些渴望开放式纠错,渴望更新生命,渴望看见更加开阔的世界的人们,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什么,我们的观念秩序意义上的“敌人”是谁,我们应该如何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真正有效地推动我们的观念的更新与生命的改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