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房房扑(进修学习笔记6-文献阅读)

 漠水llo9ygesv9 2020-10-20
左房房扑的心电图表现
1.      窦性心律左心房的激动前上部通过Bachmann束,中间隔通过卵圆窝及下部通过冠状窦口。
2.      典型的左心房心律失常表现为I、aVL导联P波负向和V1导联P波正向。
3.      右心房房扑的ECG表现主要取决于左心房的激动。左心房房扑的ECG表现受右心房的激动影响较小。
4.      ECG有没有等电线主要取决于心肌激动的范围大小(受累及心肌),比如说PR段呈等等电线的原因是激动正在通过房室结和his束,心房和心室均未激动。局灶性激动往往存在一个静息期,故ECG可见等电线。
5.      如果是折返性心动过速,峡部较窄并且传导缓慢心电图可见等电线,如果峡部较宽并且传导速度较快,心电图表现为锯齿样F波。
6.        典型的三尖瓣峡部依赖的房扑心电图比较好诊断,但是左心房房扑因为有多个折返环参与、存在旁观的延迟激动和延迟的碎裂电位等导致心电图表现复杂并且诊断存在困难。
7.      射频消融过程中心动过速的终止进一步说明消融位置可能在折返环上,但是早搏终止心动过速或者心动过速的自发终止则不能说明消融的成功。
8.      在射频消融过程中心动过速周长在没有变化或者延长的情况下突然终止说明消融位置在折返环的关键峡部。
9.      房间隔折返环导致的左心房房扑V1导联可见明显的正向P波,但是其他的导联P波比较平坦。
10.   如果折返环在左肺静脉口部的房扑,ECG I、aVL导联F波为正向,说明激动由左-右激动;如果折返环在右肺静脉口部,I、aVL导联的F波为负向,说明激动由右-左。

左心房房扑的标测和消融

1.      左心房房扑V1导联显著正向,但是肢体导联和三尖瓣峡部依赖的房扑明显不同,但也有少数的患者心电图和有房房扑非常相似。
2.      左房房扑诊断需要排除右心房不典型房扑则需要排除以下3条中的至少一条:①使用传统的标测方法标测(≥8个分散的点)右心房激动<50%心动过速周长;②右心房内≥3个点PPI-TCL≥40ms,其中这些点包括三尖瓣峡部、右心房游离壁、间隔及冠状窦口;③右心房内心动过速周长自发变化>100ms,但是左心房<20ms。
3.      心房的电静止区定义:记录不到电位或者电压<0.05mV或者20mA无法夺获。
4.      缓慢传导的定义:碎裂的长时程电位(>50ms)。
5.      阻滞区定义:间隔50ms的双电位。
6.      大小折返环:>3cm为大折返,<3cm为小折返。
7.      >50%的左房房扑患者可以标测到电静止区。
8.      左心房房扑的长期随访成功率在73%。
9.      左心房房扑的标测最后周期稳定,周长变异<10%。
10.   目前临床上左心房房扑标测的时候无法有效区分非常慢的传导和完全阻滞。

房颤外科手术后房性心律失常

1.     左心房大折返性房扑ECG V1导联P波直立,aVL导联P波倒置。
2.     房颤外科手术后的房性心律失常机制:①保证阻滞线完全阻断;②线性消融未能到达解剖边界,在心房肌留下一小片区域进行传导,所以消融线必须达到解剖边界才行;③外科手术似乎导致功能性中心屏障的各向异性传导特性发生变化,在他的长轴发生横向传导,比如起源于左心房顶部Bachmann束区域和右心房界嵴区域的房性心律失常。

房颤消融术后房速的消融策略

1.        小折返定义为整个折返环的范围<2cm并激动成离心性激动。
2.       大折返-折返环累及三个或者更多的节段,在折返环上可以标测出>75%心动过速周长,在两个相对的节段PPI良好;局灶折返-离心性激动,存在一个缓慢传导区,折返环上可以标测出>75%的心动过速周长,离局灶的距离越远PPI越长,PPI<30ms的节段仅有一个;局灶-离心性激动,标测显示<75%心动过速周长;PPI随着距离增加延长,PPI<30ms的节段仅有一个。
3.        房速分为离心性和大折返两大类,离心性房速有分为小折返和局灶性。


文献

[1]Shah D. ECGmanifestations of left atrial flutter. Curr Opin Cardiol. 2009. 24(1): 35-41.

[2]Jaïs P, Shah DC,Haïssaguerre M, et al. Mapping and ablation of left atrial flutters.Circulation. 2000. 101(25): 2928-34.

[3]McElderry HT,McGiffin DC, Plumb VJ, et al. Proarrhythmic aspects of atrial fibrillationsurgery: mechanisms of postoperative macroreentrant tachycardias. Circulation.2008. 117(2): 155-62.

[4],Knecht S, et al. A deductive mapping strategy for atrial tachycardia followingatrial fibrillation ablation: importance of localized reentry. J CardiovascElectrophysiol. 2009. 20(5): 480-9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