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佩荣:人这一生究竟该怎么走?看完这篇,人生之路从此一目了然

 傅佩荣 2020-10-20

他不但让人活下去,还能让人活得有方向、有动力、有尊严。
——傅佩荣

在外面讲学几十年,我经常被问到一个问题:

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究竟留给现代人什么启发?

简单来说,他留给我们一套完整的价值观。

儒家的价值观构成一个阶梯式的、往上发展的系统;他不但让人活下去,还能让人活得有方向、有动力、有尊严。

我们把它统合归纳起来,用三个阶段、六个层次加以说明。

1

活着是第一价值

第一个,是自我中心阶段。

这一阶段包含有两个层次:生存,发展

自我中心阶段属于人类的本能。人就算没有受过教育,也知道要努力求生存,然后想尽办法争取资源,亦即发展。

儒家反对自杀,因为生存是第一种价值,是必要的。

人总要活着,才有希望往上成长。

孔子认为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做错事,就要用将来的成就来弥补,这才是比较正确的人生选择。

人不能因为一时走偏便放弃自己。只要活着,就有重新开始的机会,也才能够改过迁善。

因此,儒家的观点,在自我中心的阶段,生存是第一价值。

2

富贵谁不喜欢?

而发展,可以用“富贵”两个字来概括。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论语·里仁》)。

谁不喜欢富贵呢?只要取得的手段正当,没有人反对。

但一个人如果只注意到自我中心的阶段,往往会不择手段,踩着别人往上爬,把别人当成利用的工具。

这就牵涉到第二个:人我互动阶段。

3

鼎的三只脚

人我互动阶段也包含两个层次:礼法,情义。

礼法,即礼仪与法律;情义,则提醒我们做人要有情有义。

首先,我们在和别人互动时,要“守法而重礼”。

法律是消极的约束,让人不至于做出违背整体和谐的事,让人不做坏事,但无法鼓励人做好事。

因此,光靠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礼仪。

孟子说,一个国家要安定,需要三种秩序来维持:

第一,爵位。就是官员,大官管大事,小官管小事,是主管就要负责。

第二,年龄。民间活动,按照年龄来安排位子比较公平。活得愈久,坐的位子愈高,那才是敬老尊贤。

第三,德行。有关文化、礼仪的事,最好以德行作为考虑的重点。

爵位、年龄、德行,就好像鼎的三只脚,一旦缺了一只,社会就要站不稳了。

只有“守法而重礼”还不够,还须再进一步,做到有情有义。

4

从有情有义开始

有情有义有两个条件:

第一,对象是你认识的人,家人、亲戚、同学、朋友等。

第二,做到有情有义,一定是自己有所损失。

譬如财物、时间,力气,如果不愿意有所损失,就不可能有情有义。

《论语·乡党》中记述:朋友死了,没有人料理后事,孔子说“我来负责丧葬”,这叫做有情有义。

子路的志向是车马衣裘跟朋友一起用,用坏了也没有任何遗憾,这是有情有义。

说到情义,《世说新语》里有不少故事,有一则讲的是:

顾荣有一天参加朋友的聚会,主食是烤肉,十几个客人一人一块。

顾荣发现负责烤肉的人,烤了一天却没吃到肉。

于是就说:“怎么可以让一个人整天烤肉而不知道肉的滋味呢?”

那个烤肉的人因此也得到了一块烤肉。

后来遇上战乱,顾荣逃难之际,发现每到危急时刻,都有一位勇士在身边护卫自己。

顾荣不解,就问这位勇士,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问才知道,原来他就是那次因为顾荣一句话而得到烤肉的人。

古代故事里的仗义之士,很多都是屠狗之辈;我们这些读书人,有时候反而做不来这么有情有义的事。

只知追求生存与发展,孔子不收这样的学生。因为就算孔子不教,他也懂得要去追求生存与发展。

光是守法而重礼,孔子也不收,因为守法而重礼是社会最基本的要求。

要做孔子的学生,就须从有情有义开始。

但是,做到有情有义就够了吗?

当然还不够,我们常常谈到六个字,“不错但是不够”

怎么样才够呢?

需要我们继续向上提升,到第三个阶段。

5

人类共同的参考

第三个,是超越自我阶段。

这个阶段同样包含两个层次:无私,至善

在超越自我阶段,第一种价值就是无私。什么叫无私?

来看颜渊的志向:不要夸耀自己的优点,不要把劳苦的事情推给别人,这就是无私。

完全没有私心,不会自我膨胀,不会执着于自己的要求。

颜渊就设法做到这一点,“无伐善,无施劳”,实在很不容易。

一般人通常是反过来,就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优点,到处宣传;有什么劳苦的事,赶紧推给别人去做。

颜渊是把它化解掉,不要考虑自我的利益,不要考虑自我的要求。

这一化解,就成为孔子口中的典型人格,称作“君子”。

至善,即止于至善。

孔子和子路、颜渊讨论志向,子路、颜渊说完自己的志向时,子路请教老师的志向,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这就是止于至善,这不只是孔子个人的志向,作为哲学家,他的志向是提出来给人类参考的。

路径在于: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

我们这一生要不断地行善,就必须不断地跟别人之间建立适当的关系,按照我特定的身份来做,直到止于至善。这就是儒家的思想。

把这三个阶段、六个层次列出来,人的一生该怎么走,一目了然。

倘被问到:孔子的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能够留给我们什么启发?

我想这就是最好的回答了。

点击下图,随傅老师学习儒家智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