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汝窑研究】秦大树:汝窑的生产时间

 RK588 2020-10-21

清凉寺窑址天青色汝瓷烧造区清理的汝窑成熟期椭圆形窑炉

在2000~2002年的发掘中,汝窑初期的Y3和T42④层中出土了2枚“元丰通宝”,在F2中出土“元祐通宝”钱1枚(铸于1086~1094年)。

如果认定汝窑初期阶段已属于贡御用的汝官瓷,则其烧造时间不会早于该钱铸造的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这枚钱币为汝窑初期阶段的烧制上限提供了重要依据。

如果认定报告中的成熟期汝窑才属于贡御用的汝官窑,就大不相同了。在属于成熟期汝窑的主要遗迹一号作坊(F1)的料泥层的最底部发现了“元符通宝”和“政和通宝”各1枚,由于料泥层是作坊使用时期的堆积,可以作为作坊的断代依据。

据此,成熟期汝窑的烧造时间上限应不早于政和年间(1111~1118年)。汝官瓷的停烧时间不会晚于北宋末年的靖康二年(1127年)。如果汝官窑始烧于政和元年,则其烧制时间充其量只有17年。

1号作坊釉料层内“政和通宝”钱币

从文献记载出发,将汝窑的烧制时间上限定为政和年间也是比较合理的。

北宋时期提到汝窑的文献有两个,一是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三十二“陶炉”条:“狻猊出香,亦翡色也,上有蹲兽,下有仰莲以承之,诸器惟此物最精绝,其余则越州古秘色,汝州新窑器,大概相类。”该书成书于宣和六年(1124年),时距政和年间不过十余年,对比主要盛烧于10世纪的越窑,称为“汝州新窑器”还是合适的。如果汝窑上溯到神宗元丰年间,相距逾四十年,就稍感不合理了。

二是释惠洪《无学点茶乞诗》,“政和官焙来何处,君后晴窗欣共煮;银瓶瑟瑟过风雨,渐觉羊肠挽声度;盏深扣之看浮乳,点茶三昧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以下阙文)”。此诗中提到“政和官焙”,指建瓯御茶园所制团茶,则诗应成于政和以后,而此时汝窑已是饮茶名器。又惠洪卒于建炎二年(1128年),可见惠洪晚年,正是汝窑最兴盛和著名的时期。

此外,根据《宋史·五行志》记载,“(政和)四年,府畿、汝蔡之间,连山大小石皆变为玛瑙,尚方取为宝带、器玩甚富”,表明政和年间发现了大规模的玛瑙矿。

如果按文献记载,汝窑以玛瑙入釉为特征,则其出现的时间应晚于政和四年。这样,到靖康二年截止,汝窑的烧制时间就仅有13年。

 

在对Ⅳ区的历次发掘中,先后发现了金元时期的地层和遗存,出土裹足支烧的精美天青釉瓷器(见图三,3、7),青釉瓷器(见图三,2、5)和仿青铜礼器的素烧器(见图三,6),表明北宋灭亡后清凉寺窑址的IV区和其他窑区仍然继续生产,Ⅳ区的产品延续了北宋末汝窑的特征,产品依然较精致,这种精品器物的生产至少延续到金代中期。此后,这里融入整个清凉寺窑,不再生产特殊产品。

清凉寺窑在金元时期持续生产瓷器,产量很大,以刻、印花青瓷为主,后来又大量生产钧瓷和白地黑花瓷,产品面貌与汝州及其周围地区的上百个其他窑场一致,完全成为一个民窑性质的窑场。其生产一直延续到明代。

 

专委会组织委员赴清凉寺汝官窑遗址现场考察

清凉寺窑Ⅳ区在北宋哲宗元祐年间以后开始出现窑业,徽宗政和年间以后到北宋末集中生产天青釉汝瓷,标志着汝窑的出现或成熟。供北宋宫廷御用的天青釉汝瓷的生产应该在靖康之变以后停烧。则真正的汝窑(或曰汝窑的成熟阶段)最多只有17年的生产时间。

按照2001年刊布简报的描述和正式报告中的某些阐述,这17年间可能还可以进一步分为两段。一些重要的技术革新,如模制成型,厚釉工艺以及匣钵的密封等,都在后段出现或流行,表明了其生产技术和工艺的不断创新与改进。

汝窑停烧以后,在清凉寺窑第IV区,在金代前期继续生产了一些不同于窑场其他区域产品的特殊器物,如高质量的天青釉、青釉瓷器和采用厚釉工艺烧制的仿青铜礼器的器物,可能是金代前期与官府某些礼制性活动相关的器物。金代中期以后,Ⅳ区的产品就与其他三区清凉寺窑的产品面貌相同了,融入到整个窑场的生产体系当中。

作者:秦大树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章节选自:《华夏考古》2020年第3期《汝窑的考古资料释读及生产体制探讨》一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