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超七成疼痛患者当“忍者”,专家建议及时就医

 yg760 2020-10-21

10月18日是世界镇痛日。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张达颖指出,消除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利,面对疼痛千万不要忍。研究显示,超七成疼痛患者“忍痛”不就医,仅28%患者首次疼痛1-10天内就诊。

疼痛是继呼吸、脉搏、血压、体温之后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疼痛可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急性疼痛为近期突然发生且持续时间较短的疼痛,常为许多疾病的一个症状,与手术、创伤、组织损伤或某些疾病状态有关;慢性疼痛持续反复时间长,往往是急性疼痛的延续。骨关节炎、颈痛、腰痛、头痛、癌痛等,均是常见的慢性疼痛,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许多患者都是无法忍受疼痛时才会就诊,甚至长期“忍痛”而没有得到妥善的治疗。专家呼吁公众早期发现疼痛,正确认识疼痛,并及早解决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误区一:疼痛能忍则忍,在无法忍受时才需要治疗。慢性疼痛更应被视为一种疾病来看待。疼痛会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影响患者的情绪和心理健康,导致睡眠紊乱、焦虑、烦躁,同时对各项治疗的配合度下降。持续的疼痛刺激能够引起中枢敏化。中枢敏化后,神经元对疼痛刺激的感觉阈值降低,使疼痛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增加,也会大大增加疼痛治疗的难度。疼痛患者,如骨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若因疼痛影响日常活动和功能锻炼,会增加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风险,造成恶性循环。

误区二:疼痛不是病,不用治。急性疼痛多是某些疾病的症状,而慢性疼痛大多数是一种疾病状态。急性疼痛在治疗病因的基础上,以对症治疗为主;慢性疼痛除了需要对症,还需针对疼痛病因和发病机制综合治疗。对于急性疼痛,往往是机体发生损伤或者病变的信号,务必到医院及时就诊治疗。例如急性阑尾炎导致的腹痛,不能延误,否则可能会导致腹腔感染、脓毒血症等严重后果。

误区三:“打封闭”“治标不治本”,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封闭疗法使用的是局部麻醉药,一般不会上瘾,虽然长期、反复、大剂量使用激素可能会出现依赖性及骨质疏松、股骨头坏死等不良反应,但封闭疗法每次使用的激素剂量较小,无须过分担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误区四:镇痛药物会上瘾,尽量不用。老百姓害怕的成瘾药物,常见的是阿片类药物,吸毒人群容易成瘾,但对疼痛患者成瘾较为罕见。服用镇痛药疼痛明显改善,一停药就复发,这种情况往往是疾病本身的缘故,比如一些退行性关节炎或慢性腰痛患者,疼痛会反复发作。应用镇痛药物,皆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应用。医生会根据原发疾病、合并疾病、用药史等情况个体化选择治疗药物。

误区五:镇痛药物副作用很多,尽量不用。临床上常用的镇痛药物作用机制和不良反应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镇痛药物所产生的不良反应不仅与药物特性有关,与个人体质、使用剂量、使用时间以及是否具有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也有关。因此,在选择镇痛药物时,需与医生沟通患者平时的健康状况。医生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降到最低。目前某些镇痛药物也开展了基因检测来预测患者服用药物的不良反应风险,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误区六:完全消除疼痛才算有效。急性疼痛在致病因素去除后,大多能完全缓解,但慢性疼痛由于病因复杂,往往无法根治,需要长期治疗。通过一次或几次治疗就能“根治”慢性疼痛的观念并不科学。

10月18日,世界镇痛日・中国镇痛周主题发布暨中日医院疼痛医学周・疼痛专科医联体大会在京举行。在本次大会上,中日医院成立国家疼痛质量控制中心。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专员郭燕红指出,疼痛质量控制是为了促进我国疼痛诊疗服务的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缩小地区之间、不同医疗机构之间的疼痛诊疗质量的差距,更好地为疼痛患者服务。国家疼痛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樊碧发宣布启动《中国疼痛防控与健康促进战略蓝皮书》《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等一系列合作项目。大会还首次发布“中国疼痛健康指数”,并发布中国健康知识传播激励计划项目疼痛防治主题口号——“发现痛,认识痛,解决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