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晋、陕、豫三省行记(1)

 山东阿滢 2020-10-21

终于回家了!晚上八点多钟。

妻子已做好饭菜,与女儿等我回家吃饭。

此次出行,访书、访友、访名胜,历时半月,途经山西、陕西、河南三省十三个县市,收获颇丰。

在路上就想,到家后倒头就睡,把这段时间缺失的觉都补回来。

桌子上堆积了一大堆妻子每天带回的各地师友及报刊社寄来的信件、书刊、报纸、汇款单……

电子邮箱爆满。博客荒芜。

连日奔波的疲劳似乎在进家的一瞬间得到了缓解。匆匆用过晚餐,开始拆阅邮件。

打开电脑,开始整理在各地写下的行记。这段时日,离开了电脑,真有些不适应了,每天晚上只好艰难缓慢地笔耕。

再读这些行记,各地的景象历历在目。

晋祠内,有一个与山东相同的传说

出了太原车站,就失去了方向感,看车站广场是坐南朝北,一会儿太阳出来,才知道方向正好反了。在车站附近的国防宾馆住下,稍作休息,便乘坐三〇八路公交车前往晋祠。


   晋祠牌坊

晋祠是奉祀西周晋国第一代诸侯唐叔虞的祠堂,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唐叔虞为唐国诸侯,在治理唐国时期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深受人们爱戴。去世后,人们为他建祠,称之为唐叔虞祠。其子即位后,因治内有晋水,改国号为晋,唐叔虞祠也随之改为晋祠。晋祠原为祭祀唐叔虞一人的专祠,随着社会的发展,面貌不断改观,逐渐成为集儒、释、道于一体的祭祀祠庙。

晋祠内有三绝、八景、三大国宝、三大镌刻和三大名匾等景观。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形如卧龙的周柏和圣母殿内神态各异的宋塑侍女称为“晋祠三绝”,圣母殿、献殿和鱼沼飞梁为“三大国宝建筑”,唐碑、华严石经、柏月山房记称为“三大镌刻”,对越匾、难老泉匾和水镜台匾为“三大名匾”;八景又分内八景、外八景等,遍布晋祠之中。


   圣母殿


   大殿前的盘龙柱

晋祠内无非是亭台楼阁等古典建筑,大同小异。我感兴趣的是晋祠内有一座晋溪书院。明嘉靖年间,王琼被贬官,其子在故乡晋祠南买地兴建了一处别墅,以王琼的号取名为晋溪园。王琼住进晋溪园,每日以吟诗、读书消磨时光。后来,王琼重新得到启用,回京担任吏部尚书,病逝于京师。其子奉遗命改晋溪园为晋溪书院。据史料记载,明清两代来晋溪书院攻读的学子甚多,除王家子弟外,还有该县和邻县的生员。一九九二年,太原王氏海外联谊会和泰国、新加坡等王氏宗亲会集资联合重修了晋溪书院,并在院内辟建了王氏祖祠——子乔祠,来晋祠游览的王氏族人无不进祠参拜。这样一来,书院的书香气也淡了许多。


   阿滢拜谒晋溪书院

有趣的是晋祠内的难老泉有一个与山东淄博市博山区的颜文姜祠同样的传说。难老泉位于晋祠内水母楼前,是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量丰足,天旱不减,雨涝不增,被誉为“晋阳第一泉”。传说过去有个古唐村,是一个穷困的村庄,老百姓每天都要到几十里以外的山沟里挑水吃。村里有一个叫柳春英的贤惠媳妇,不仅人长得俊秀,心地也特别善良,可偏遇上了个又凶又狠的婆婆,不论是酷暑严寒,还是刮风下雨,都逼春英去挑水,而且只用担回的前桶水,不用后桶水。一日早晨,春英挑水归来,路遇一白发老者向她讨水饮马,春英慨然应允,然后再去山中挑水。如此一连三日,春英毫无厌烦之意,白发老者说:“我是白衣大仙,久闻你贤惠善良,特来相试,果然名不虚传。今赠你一条马鞭,回家置于瓮中,用水时只须提一下鞭子水瓮即满,但千万不能将鞭子提出瓮外。”春英接过鞭子刚要道谢,白衣大仙却飘然不知去向。春英回家试了一下,果见满满一瓮清水。她高兴地告诉村里人,让他们到自己家里挑水,从此古唐村的人再也不用跑几十里山路挑水了。但婆婆大为不满,怪春英多事,讨厌人们每日从她家挑水;水瓮里的水永不枯竭,使得媳妇不再似从前辛苦。于是她心生一计,让春英回娘家探亲,春英临走时再三叮嘱,千万不要将神鞭提出瓮外。谁知春英走后,婆婆就将神鞭提出藏匿,没想到水瓮中大水汹涌奔泻,瞬间就将古唐村淹没。春英听到消息回来时,村里已是一片汪洋。春英不顾一切奋然一跃,坐在瓮上,水流变缓,成为潺潺不息的难老泉,而春英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这个水瓮。人们为纪念她,在她身边盖庙,尊她为水母娘娘。长流不息的难老泉水,灌溉着千万亩良田。导游说这儿的大米特别好吃,但是却不能当作进贡的御米,因为这大米是用从妇女屁股下流出的水浇灌出来的,所以皇上不吃。


   晋阳第一泉——难老泉

山东博山的颜文姜祠供奉的颜文姜也是这样一位妇女,从那儿流出的水成为孝妇河的源头。两个完全相同的传说,不知谁模仿了谁。

(未完待续)


  想出书,找阿滢。琅嬛文库助你成就梦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