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蓝||龙志毅的小说《王国末日》

 邹蓝茶座 2020-10-21

龙志毅的小说《王国末日》

 邹蓝/文,图

此小说作者龙志毅先生,长子龙隆是我三十多年的老友和同事,也是研究西部发展问题的老搭档。他父亲的这本小说《王国末日》2003年出版当年就送了我,还有他父亲的亲笔题赠。

 《王国末日》封面,

现在提笔写这几句话,是20209月中旬,在无锡刚读完这本小说。家里书多,放在书堆中一时没找到。前一阵倒腾书,才又找了出来。拿到书到读完,中间将近17年的间隔。

随着年龄增长,小说我读得越来越少。主要原因有三:没阅历没思想的作者写的没意义;玩国外写作技巧而内容贫乏的也没意思;我自己也转向偏好阅读能反映社会实际的小说和非虚构类作品。我有兴趣拿起来的小说越来越少。这本是我近年来读的很少几本小说之一。

龙志毅非专业作家,而是贵州省高级官员,公务繁忙。他只能业余创作以及退休后创作。他的散文小说创作不算多,不过他的职业视野独特,对社会和人的观察很深,都很精彩。读之前我就确信,此书开卷必有益。因为西南的彝族地区,是我研究西部社会经济问题多年而相对忽略的地方。虽然楚雄、毕节都走过,毕竟是短期停留或讲课,没沉下来做地方经济调研。因而补一补彝族地区常识肯定有益。云南的哈尼族聚集区红河州,以及傣族聚集区德宏州,我倒都有过深入调研,还有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地区。

言归正传,这本书写的19458月日寇投降后三五个月之内的事,发生在滇东北与昆明。

故事情节不复杂。主人公彝族的滇军元老之后上校团长卢开云,受军长之托回滇东北昭通地区解决大烟运输遭遇的麻烦,也顺便回家乡料理家事后再赶回昆明部队,遭遇昆明变局。

故事场景有五个:家乡卢开云自己家,外甥的家,隔金沙江四川凉山的一个家支的亲戚家,贵州威宁县(当时滇东北到昆明的必经之路),还有昆明自己的小家。

到外甥家是作为舅舅去主持分家产;凉山一个彝族家支与外甥家有矛盾“打冤家”,他去安排调解且后来到金沙江边去喝了会盟酒;回昆明路上过威宁,与部下和当地彝族上层(长辈互有交往)交往中得到不少信息和感悟;昆明与老军长张冲以及亲共的妹妹和其共方地下党朋友,以及夫人同学富商的交往等,其间穿插了妹妹与红色人物的交往。故事连续展开,没有其他作者的那种蒙太奇交错安排情节进展的做法,13245768那样。作者笔下,彝族风俗和历史,以及当时时局变化对彝族山区的影响冲击等等,皆很洗练地展开在读者眼前。

故事主线实际上就是一条,抗战胜利后滇军何去何从。他们不愿意跟老蒋投入内战,还想回到云南以图自保。但是老蒋的削藩,让滇军到越南,再调往东北。卢开云因为家乡事而未跟大部队走。上过抗日前线,走过沿海地区的这位青年军官,不同于住在山寨里对国家大事毫无所知的山区彝族上层。他的忧虑是何去何从。而他的本意是若实力被中央军削弱时,回家乡拉保安团,建立起第二支事实上的滇军来守护家园。经张冲安排见了龙云,谈起如此大计得到首肯,但是他还未得到授权回乡拉保安团,龙云被突然被礼送出昆明到重庆任军事参议院议长。卢开云由此在昆明街头迷茫。故事也到此戛然而止。

作为经济学者,我注意到书中多次提及云南彝族地区的“改土归流”。云南彝族地区(实际上贵州也如此)的土司及上层遭此大计一度一蹶不振。1860年前后为平定太平天国以及云南杜文秀等的造反,彝族及武装力量受到清廷重用而再度崛起,这就给彝族上层家族重振复兴带来机会。而龙云卢汉等新一代彝族领袖人物在老一辈的彝族军人带领下,踏上了云南的历史最前台。而之所以前后这些彝族上层能顺应时代而崛起,实际上就是因为改土归流后,新的思想和制度安排进了彝族深山,汉族以及其他各族也陆续迁入滇东北。由此彝族上层也与汉族上层一样,开始重视子弟的教育而进一步接受新思想,得到新视野。而当地发展因为外来人口增加而增添了新动力。

相比一条金沙江之隔的四川凉山,没有“改土归流”的制度剧烈变化,几百年如一日那样打冤家,抓娃子,单独或少量行人经过凉山就可能被抓去当“娃子(奴隶)”,没有新思想注入,也没有内部的革新。有人因此说,四川凉山彝族是从奴隶社会一步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没有一点过渡的直接跨越,其进程肯定会有相当的磕磕碰碰的。凉山至今在四川名列三大贫困地区之列“甘阿凉”(甘孜,阿坝,凉山)。估计与1949年之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惯性延续有关。

凉山向来闭塞而滇东北自古以来就有五尺道(僰道)通过,从川南叙府(宜宾)经昭通,威宁而到昆明。而凉山直到晚近才有成昆铁路。如此交通状况也确实不利凉山的对外交流和信息技术的传入。

一条省界之隔,在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那里也有不同的影响。云南方面识别摩梭人为纳西族支系,而四川方面对同一湖边四川省界内的摩梭人则识别为蒙古族支系。也是荒唐。

因为实行过改土归流,凉山在各方面出人才,相比昭通确实明显地少。书中提及贵州水西地区彝族大头人安家,我见过其后人安毅夫。安老曾任贵州民族学院院长,其父则早年就在日留学加入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左膀右臂。文中也提及滇东北彝族上层子弟陇体要,抗战前曾在复旦上学任学生会领导,后来担任江苏宝山县县长,抗战前和初期任无锡县县长,后来回云南省党部和省府任职。也是龙隆给我提及他家前辈亲戚中曾有这位担任过无锡县长的人,我找了多方资料,就陇体要写过一篇短文。说来也巧,在威宁石门坎传教并开发民众教育的伯格里,主要教育对象是乌蒙山区包括贵州和滇东北的苗族和彝族子弟。而陇体要也曾在石门坎上过学。在上世纪初期到抗战后的黔西北和滇东北那一带,石门坎的学校人才辈出,在滇黔两省交界处的声誉,堪比今日之北清附小附中。

云南和贵州这边彝族地区的改土归流,促进了彝族上层家族和各家支子弟的开明和教育,出了不少人才。彝族社会和昭通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与凉山比还是高了一两个台阶的。

从龙志毅先生这部以抗战胜利背景下云南彝族上层人士的思考为题的小说,说到政治学和经济学乃至于社会学的一个课题:云南昭通与四川凉山:改土归流与否对彝族地区彝族社会的影响。作为经济学者,这也是我读书写作的一个常用视角。

卢开云面临的,不仅是龙云卢汉为代表的滇东北彝族地区作为部族影响很大的相对独立王国的末日,也是云南在朱明之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政区的末日。

作家龙志毅先生,借来的图片

小说是虚构文体,而为有所本的虚构人物设计说话乃至于思考,则往往有作者本人见解和思想的影子。正因为此,我越发觉得,没思考没阅历的作家写的东西是没意思的。

顺便说一句,现在小学生中学生创作,如果是科幻类主要靠想象力的,或童话,可能没问题或很出色。如果写人物和故事的小说,那多半情节十分苍白而人物概念脸谱化的。因为他们多还不谙世事,更不懂复杂的社会中不同人对同样或类似事情的不同应对和处理办法。

20200919

 《王国末日》,龙志毅著,百花文艺出版社(天津),2003年版。

 作者的小说《政界》,再版13次。故事以一个省组织部负责人角度看一些县处和地厅级官员的工作以及谋求“进步”的表现,广受读者欢迎。此外作者还有其他作品。

封面图:贵州黔东南州黎平县茅贡乡地扪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