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的变迁:创立——百家争鸣——一统独尊——融合扩散

 云锦居士 2020-10-21

实际上,儒家的变迁,有两根线索,一个是思想领域的变迁;另一个是学派的变迁。今天我们就着重沿着学派的变迁这一条线索展开论说,兼及思想领域的变迁。

一、儒家学派的创立

孔子看到大周王朝及各诸侯国的日渐骄奢淫逸和腐败,以及人民生活的苦难,故有志于济世救民。于是广泛吸取中国春秋时期至原始社会,历代圣贤、帝王,所倡导的敬天重道、德惠利民、仁德爱人、勤政敬业、谦虚谨慎的思想意识,经过自己的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以“仁义礼智信勇廉”等为核心思想的政治理念和道德思想。

孔子运用这些观点,积极进行从政实践;并打破统治者贵族对教育的垄断,而开山授徒,倡导平民教育,向弟子们传授这些政治理念和道德思想,力求培养一大批济世人才,从而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

儒家学派的正式命名,应该是公元前484年,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并担任鲁国国事顾问,鲁哀公问孔子儒家、儒服,而孔子回答儒者的十六种类型之时。

孔子有志于培养治理国家的高级政治人才,所以,以《诗经》、《尚书》、《周礼》、《乐经》、《周易》、《春秋》、射箭、驾驭车马等教授弟子。但因为学生个人的情况不同,学习上就各有短长,孔门弟子有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最杰出的有十人,称“孔门十哲”:“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子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讲求学以致用,言行一致,所以,孔子及贤弟子们都具有德才兼备,言行如一的君子风范。

儒家的变迁:创立——百家争鸣——一统独尊——融合扩散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导致互相兼并,天下大乱,民众死伤惨重,周朝天子也难以号令诸侯,天下失控,所以,历史就迈步进入战国时代。

一些知识分子为了救世或平息战乱,在儒家之后,创建了许多学说,最著名的有墨家、道家、法家、纵横家、名家、农家、阴阳家、兵家等诸子百家。(严格讲,兵家并不是一个学派,也没有治国理论,可算作一个科目。)

各学派也和儒家学派一样,开山授徒,周游列国,力求用自己的政治学说来说服和影响统治者。这也导致各家之间激烈竞争,互相辩论,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个时期,孔门七十二贤大都都招收了门徒,有的还有二传、三传弟子。

儒家有的继续教学,如子夏、子游、曾参等;有的从政,如子贡等;有的专研究一门学问,如曾参撰写《大学》和《孝经》;有的隐居,如原宪,等等。

儒家思想,这时期开始吸收各家之长,摈弃过时的观念,思想有很大发展。

孟子师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主观点,甚至还产生了如国君不称职,可以撤换掉的思想言论。

吴起师从曾参之子曾申,后又师从子夏,有学者认为吴起从子夏接受《左传》,又经过吴起的增补,即是现今的《左传》。吴起的思想,兼具儒家和法家、兵家的特质。

荀子是儒家,对儒家流派有深刻的批判和反思,思想兼具儒家和法家特质,主张从“性恶论”的角度来制定礼、法制度,统治社会。并培养出了韩非、李斯两个法家学生。

魏国改革家、法家李悝,也曾师从子夏。

就是墨家的创始者墨子,也曾师从儒家,因不满“礼仪”之烦琐,另立新说,聚徒讲学,而创立墨家学派,并对儒家的某些方面大加批评。墨子弟子禽滑里(qín gǔ xi )曾是儒门弟子,学于子夏,后转投墨子。这可以理解为:不是对儒门的背叛,而是对儒学的批判的发展,其核心思想依然是”仁”,只是救世的方式方法不同罢了。

秦朝重用法家而兼并六国,也因重用法家而抛弃“仁道”最终短命而亡。汉朝一统天下,兼收并蓄,初重黄老之言,与民休息。

汉文帝时,励精图治,兴修水利,提倡节俭,废除肉刑,民众安定,百姓富裕,天下小康;景帝延续文帝政治,史称“文景之治”。文帝的治理思想,其实是受贾谊思想的影响。贾谊是荀子的学生张苍的门人,具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其散文和辞赋又受庄子与列子的影响。其名作有《过秦论》。

三、一统独尊

武帝时期,征召贤良方正(包括百家学者)进京,商讨国家大事。百家学者提出的治国策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导致混乱,武帝听从了丞相的建议,罢免了他们。唯有儒家学者董仲舒在众人中特立独出,得到武帝青睐。于是自武帝开始,罢黜出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是专业研究《公羊春秋》的,他以《公羊春秋》为基础,把周朝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大一统”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以来的封建制度的统治哲学。

自汉武帝之后,儒学大盛,但儒者基本上各有专学,没有出现像孔子一样的通儒。宋朝的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专注于理学,而与治理国家的孔子学说的初衷相去甚远;明朝王阳明专注于心学,但提出的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倒是与治世相吻合。这也是王阳明为挽救不正的学风而做出的努力吧。

而其他百家,则日渐衰微,只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问,而被学者所涉猎。

四、融合扩散

独尊儒术而产生的三个后果:

1、融合产生杂家

汉朝自独尊儒术后,儒学也自然成为学生入学学习的必备课程,学生毕业后,又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学习各种学问,当然也包括百家的学问。这样就加强了知识融合,汉朝把这种融合称为“杂家”,如刘安的《淮南子》,就被归入杂家。实际上这种融合现象在秦朝时期就开始了,如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产物。

儒家的变迁:创立——百家争鸣——一统独尊——融合扩散

越到近代,这种融合现象越严重。

2、儒家的扩散和消失

随着融合的深化,随着其他百家的消失,随着教育的普及,凡是学子或多或少必学习儒学,甚至童蒙开始就学习儒学,所以,儒家逐渐就被秀才、学生、知识分子、学者名称所取代。可以说,个个学生都是儒家,也可以说,个个学生都不是原来意义的儒家。

所以,有人问八国联军进攻中国的时候,儒家到哪里去了?日本侵华时,儒家到哪里去了?我们可以回答,儒家就站在抵抗外虏的最前线。当然,也可以回答,真正意义的儒家已经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扩散到了亿万人民的心灵中。

当然,有的学者专注于训诂和研究儒家经典著作,如汉朝的丁宽,郑玄、马融、许慎等;魏晋时的杜预,蜀汉谯周,清代段玉裁等,也可称为儒家。

3、道德素质下降

随着儒学的普及和融合,人们更注重于学问和从政,更看重结果,所以,有部分学子就把孔子倡导的德才兼备的道德素质,反而看轻了,或者说不愿意受道德标准的约束了。他们说做两张皮,满嘴仁义道德,在具体行动上则是损人利己,这就成为了人们的诟病,也使人们对孔子和儒家产生了误解。

如汉朝丞相张苍,兼具儒家、法家和天文学家的学问,但前后娶妻妾近百人,靠喝妻妾的人奶延年益寿,凡是曾经怀孕生育过的就不再亲近,然后再重新娶妻妾。张苍最后活到一百零几岁时才去世。这就完全不符合儒家德才兼备的道德标准了,也算不得是真正的儒家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