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独领风骚的《石鼓文》(上)《石鼓文》中的底蕴

 鸿墨轩3dec 2020-10-21
本心书法2020-08-03 15:00:00
独领风骚的《石鼓文》(上)《石鼓文》中的底蕴

篆书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文字,作为中国书法的五大书体之一,它和楷书、行书、草书、隶书一同构成了中国汉字书法艺术,在书法发展史上闪烁着一种独到之美。如果从甲骨文开始算起的话,篆书的发展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我们今天介绍的石鼓文便是篆书发展中承前启后、独领风骚的一种。

石鼓文的大名,我们应该已经耳熟能详。那么石鼓文到底是什么呢?石鼓文其实是一些字体长方,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的字写成的四言古体诗。这些诗被刻在了十座花岗岩石墩上,高约二尺,直径三尺许,因为这些石墩外形开起来像鼓,所以被世人称为“石鼓文”。

据考证,石鼓文是我国先秦时代所契刻的文字,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石鼓文是秦代刻石的先驱,由于内容为记述先秦秦王外出兽猎的歌颂辞,因此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猎碣”。作为先秦的篆书,石鼓文的出现为研究汉字形体演变与刻石书法提供了非常珍贵的资料。2013年1月1日《国家人文历史》杂志推出“秦石鼓文”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至此,石鼓文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愈发尊崇起来。

独领风骚的《石鼓文》(上)《石鼓文》中的底蕴

石鼓文原石

除了文物价值与史料价值,石鼓文作为先秦篆书,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中的意义自然也十分重大。石鼓文集大篆之成,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在书法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属于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字行方正、大方。其势风骨嶙峋又楚楚风致,透过这些文字,仿佛可以看出秦朝那股强悍的霸主气势。其用笔起止均为藏锋,圆融浑劲,结体促长伸短,匀称适中。古茂雄秀,冠绝古今。历代书家皆对石鼓文异常珍视,以其为学习篆书的范本,难怪有“书家第一法则”之称誉呢。

独领风骚的《石鼓文》(上)《石鼓文》中的底蕴

石鼓文

独领风骚的《石鼓文》(上)《石鼓文》中的底蕴

既然说到了石鼓文是学习篆书的范本,那么我们这里不妨来谈一下篆书的发展历程。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统称。大篆指的是金文、籀文和六国文字。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也是我们后来比较熟悉的篆书体。著名的《峄山刻石》、《泰山刻石》都是典型小篆的代表。

而秦朝统一六国之前,小篆还没有盛行起来,当时主要有三种文字:甲骨文、金文、石鼓文。这三种文字统称为“大篆”。

殷商时期,由于科技落后,依旧存在着敬鬼神的习俗,因此无论是征伐还是农业都需要巫师决定,而巫师也会将占卜、祭祀的活动刻画在龟甲、兽骨上,这些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商朝时期诞生了另一种文字——金文。由于商朝时期青铜的冶炼与青铜器的制造技术的提高,出现了大量的青铜器,而在青铜器中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也成为了青铜器的代名词,金文就是铸刻在各种青铜器上或铸或刻的铭文,因此也称为“钟鼎文”。

春秋战国时期又诞生了一种新形势的文字,也就是我们本文的主角——石鼓文,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

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由丞相李斯负责统一国内文字,这才形成了“小篆”,与大篆并称为篆书。

小篆作为秦国的官方文字,就这么一路发展着。一直到了汉朝时期,篆书依然保存着实用性,在一些典重场合,仍旧作为首选文字,如诏书、官印、碑额等都是使用的篆书,但是篆书由于结构复杂,很难有独立的篆书,渐渐地由实用价值转向了艺术价值,隶书逐渐替代了篆书的实用地位。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各文化的兼容并存,中国的文化、经济等各领域达到了鼎盛时期,书法艺术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但此时篆书已无浑厚宏伟之气,尽管这时期有被称为“李斯之后的千古一人”的李阳冰,但是也依旧挽回不了篆书的颓势。李阳冰的代表作《三坟记》,运笔命格,矩法森森,婉曲翩然。

独领风骚的《石鼓文》(上)《石鼓文》中的底蕴

李阳冰《三坟记》

到了五代、宋朝时期,篆书虽进入了一定的低谷,但是依旧有些人抵挡不住篆书的魅力,出现了精通篆书的人,如徐铉、徐锴等。徐铉的代表作有《峄山碑》、《说文》等,徐锴的代表作有《说文系列》,这时的篆书的实用价值已经彻底消失,其艺术价值逐渐显现。

到了元明时期,篆书进入了低谷。清朝时期,篆书又进入了百花斗艳阶段,出现了大批喜爱篆书的文人墨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邓石如、吴熙载、杨沂孙、吴昌硕等,随着这些人的研究,篆书再次进入了繁荣时期。

独领风骚的《石鼓文》(上)《石鼓文》中的底蕴

吴昌硕

独领风骚的《石鼓文》(上)《石鼓文》中的底蕴

除了书法方面值得探寻之外,石鼓文上的四言诗也可以映射出当时社会的诗歌发展状况。四言古诗自古便是我国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四言”,是指以四字组成的诗句,即全首或基本上是四字句写成的诗歌,起源于汉楚王傅韦孟,盛行于西周,春秋至战国初期除楚辞外,其他诗作出现不多。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虽杂有三、五、七、八、九言之句,但仍以四言为主,基本上属于四言体。西汉虽有五言体兴起于民谣,但文士之作仍多用四言体,南朝(梁)刘勰誉之为“继轨周人”之作。东汉以后,五言诗很快取代了四言诗的地位。这以后,传世的四言体确实不多,佳作更少。能称得上继承《诗经》四言正体遗风的,只有曹操《步出夏门行》《短歌行》与陶渊明《停云》等诸作品此外,三国魏嵇康的《幽愤诗》、唐代韩愈的《元和圣德诗》、柳宗元的《平淮夷雅》也有一定成就,曾被誉为“词严气伟,非后人所及”(《文章辨体序说》)。从总体上说,自《诗经》以后,四言诗便没有太大发展。

独领风骚的《石鼓文》(上)《石鼓文》中的底蕴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其一》

由石鼓文上的四言诗内容可知,石鼓文略晚于《诗经》,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其文采虽不见如何惊人,却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诗歌风貌。

总而言之,《石鼓文》作为我国书学史上极其重要的划时代的一块丰碑,千百年来为学术价值和其艺术价值经久不衰,与日俱增。作为承前启后、独领风骚的一种篆书,其内涵远远不止上述这些粗略的简述。在后续的文章中,我们再继续给大家介绍《石鼓文》中惊人的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