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直播回顾 | 原来收纳物品与人生管理,是同一件事!

 第1整理术 2020-10-21


本文为第1整理术第五场直播的文字综述。

作者:晶莹(第1整理术作者团成员,2级《整理收纳达人》)

投稿邮箱:lihuacademy@163.com

回听11月22日高雁鹏老师在第1整理术·喜马拉雅直播间的线上分享《用整理物品的思维,整理人生》,我写下这篇文字综述。

我想与第1整理术读者分享我的感受:单纯的物品整理也许是个低起点,但人生的成长应该奔向一个高落点。

这是一堂让我对整理有颠覆性认知的分享,原来,收纳物品与人生管理,是同一件事!90分钟的语音分享,听完都会觉得不过瘾。

一、综述概要

收纳基本要求是入放有序,物归原处(维持有序),因此为了入放有序,收纳最基本的第一步是“分类”

收纳更为浓缩的概括,可由有三个维度:道、器、术。很多基本收纳的学习只是器和术,某种收纳工具,某种折叠方法,没有上升到道的层面,还是容易乱(这里和敬子老师说的只关注技巧和窍门,没考虑基本原则和方法,有类似之处)。

在高老师看来,物品收纳整理底层的逻辑,和项目管理(资源的收纳)一致,都是为了生活与工作井井有条,更高效。吸收了器和术,要自我体会与自己最为匹配合适的道。举例说“断舍离”,高老师认为并不适合他。本身断舍离是降低整理难度的,如果具备更大的能力,必然能够管理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物品。另外,如果说物品可以有断舍离极简,但生活目标人生责任往往无法断舍离,而我们今天的主题也是由整理物品到整理人生的。

高雁鹏私房照:和女儿点点在一起。(独家提供第1整理术)

总体而言,整理物品是整理的最低维度,难度系数最低,四个逐步递升的维度分别是:

  • 物品收纳

  • 信息收纳(手机电脑等)

  • 时间收纳(时间管理)

  • 目标收纳(人生管理)

当然每个人要从哪种收纳开始,不一定绝对必须是从物品收纳开始,可以从他最迫切改变最痛的点开始。时间管理、信息收纳都有可能。

对于整理收纳公式或者秘诀或者规律性东西的问题,高老师认为还是分类思维。在建立分类思维,提升分类思维能力上,他还是推荐了思维导图,并且强调见到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应该清空大脑,不作排斥,不设限制,去尝试。简单听课当然不会带来尝试,而是真正找到自己想改变的动力。比如发现有“痒点”,想成为那种样子,但真正决心改变,往往是发现“痛点”。

高雁鹏私房照:和女儿点点在一起。(独家提供第1整理术)

在对比找老师学习还是自学这点上,高老师认为找老师会学会老师的器和术,但老师的道不一定自己完全认同,这非常正常,每个人都应该举一反三,摸索出贴合自己生活与需求的方法。所以不管找不找老师,都应该有自学体悟这一部分。

高老师自己身体力行,从不从纯技术的角度看整理收纳,整理必须到达更高层面,哲学、心理、管理、提高思维高度、提升思维能力等。类比学校学习,最开始学的都是知识,但为什么要去学,以及学习目标,要自己思考总结。所以即使去上门整理,也要去沟通,整体到客户对于整理的态度方式。

当然,整理收纳没有绝对标准和对错,大原则下关键是对心。如果认为乱糟糟不会对于生活产生困扰的,不去整理也没有不好。

高雁鹏家衣橱整理整体思路

点点(高鹏女儿)部分衣橱思维导图

二、细节重点

  • 关于如何改善不良习惯“拖延症”

拖延症一般由完美主义、恐惧心理以及没有头绪三个方面产生,着重分析没有头绪这个原因,因为这最贴近整理收纳主题。可以问自己5个问题,真实答复,理出头绪。

1、为什么不愿意开始?

2、写下如果不做的结果?

3、有没有更简便的方式?(或者说能找到帮助)

4、完成后期待自己的是什么场景?(目标激励)

5、不要多想,先启动落实怎样?

  • 关于“自律”问题

对于不觉得不自律有什么不好,自律反而受限制的人,不要先直接面对这个问题,随性生活也好。

对于希望自律的人,有两种,一种“你成就了一种自律的生活方式”,但这种人在人群中还是比较稀少;另一种是“自律(或者说规律生活例如上下班打卡等)成就(约束)了你”,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接受规律约束,另一方面在约束中进一步做小的调整与改变,形成好的微习惯,期间关注看自己的心是否欢喜。

  • 关于今日话题“整理人生目标”

画维度,再分类。分类永远是基础。

可以从年龄分,可以从身份分,从事业、情感、社会价值、财务、娱乐、社会以及健康七个方面来定人生目标,要思考自己这辈子为什么而活。当然,目标会随着个人的各种变化相应变动,所以目标应当是动态调整的。

举例自己情感目标中的实际情况,明确整理应该是整理自己。整理好自己,才能影响别人。绝不是去整理和改变别人。去影响,而不是改变。

高雁鹏私房照:女儿点点。(独家提供第1整理术)

三、听众问答

  • 关于目标清晰,但实施艰难挫败感强答复:

从“嗑瓜子运动”切入,通常人们一旦嗑瓜子很难停下来,因为这其中只需要一个简单的动作(运动),但能得到最及时的回馈(虽然也不太大),因此满足的不仅仅是生理,也是心理。我特别喜欢这个切入的故事,这关于人性本来面目,但从来没有GET过这一点。

人生成长或者具体目标的实现,可能不会这么回馈及时,所以建议:自己设定节奏,关注阶段性表现以作回馈;寻找可以互相支撑的伙伴,形成鼓励循环或者分享给他人(费曼原则)给自己的打气;一开始就直接面对结果去对比容易泄气,需要更多过程中的投入成长,自我激励。

  • 关于整理后发觉与别人不一样以及后续还是会乱的情况答复:

关于和别人不一样问题,应该明确不去比较,而是找自己舒服的状态,调整并不断迭代更新;关于后续乱的问题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不是真的有物归原处,另一方面是不是在每次整理时都放置不同位置,实操中可以用贴标签办法解决。

  • 关于家人不能遵守整理秩序的情况答复:

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保留各自空间,既然是做收纳的人,应该更有包容心,当然这是针对成人既定习惯的,如果是孩子,应该做适当的训练。

对于他所有的分享,高老师强调表达的是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他觉得对自己有用有帮助的事物及方法,但不是每个人都需要认同和接受,而是应该有甄别、思考、判断,选用自己认为合适的部分,去完善自己的“道”。

听完今天的分享,我觉得高老师虽然如之前看到的报道《这个做收纳的男人,把生活过成了一块瑞士机械表》一样,非常有序的管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但绝非一板一眼,而是心理上物理上都留有弹性调整空间。

高雁鹏家的客厅收纳墙,每一件东西都物放有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