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释道给中国传统艺术带来了什么?

 正心正举 2021-04-07

文丨月月 · 主播丨林霖

儒释道给中国传统艺术带来了什么?

传统艺术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彰显着无与伦比的魅力。遗憾的是,很多人对于传统艺术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艺术本身,而没有挖掘其背后的深刻内涵。

但实际上,中国传统艺术植根于传统哲学,尤其是儒释道三家,更是对传统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只有理解了二者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体会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01

儒家:用艺术展现君子之德

翻开漫长的历史画卷,虽然朝代有兴衰,但儒家思想却几乎没有在历史舞台上衰落过。儒家思想提倡的君子之德与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对历朝历代的影响极其深远。而这种影响,同样也体现在与艺术方面。

  • 传统艺术中的君子之德

中国传统艺术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常常用世相再现君子之德。这种世相,可以是人物、植物,也可以是山水、田园。就比如,北宋著名绘画大师范宽的《溪山行旅途》和《雪景寒林图》,虽然画的是风景,但想要表达的却是人心,是文人士大夫想要追求的君子品格与为人境界。

又比如元代倪瓒的《六君子图》,作者用淡逸疏朗的笔墨意趣突出表现了六株挺拔的树木,这六株树分别为松、柏、樟、槐、楠、榆。作者虽然画的是植物,但这六株植物却象征着六君子,体现了倪瓒对君子人格的无限向往。

  • 传统艺术中的中和之美

“中和”,源于儒家中庸。《中庸》中有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在儒家看来,与艺术应该受到伦理约束,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追逐的是不过度的节制性情感。从艺术的表达上说,就是追求艺术形象的温柔、敦厚,追求艺术意境的宁静、隐秀,以及表现方式的含蓄、委婉。

举个例子,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之所以能成为天下第一行书, 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王羲之的书法讲求中和之美。在结字上,他不取绝对圆或方,而能方圆兼备;在用笔上,不会锋芒毕露,也不缺乏应有的气势,不过分激烈,也不过分柔媚。这种恰到好处的中和之美,正好符合儒家的审美要求。

中国传统艺术的这一特点,与西方艺术有着很大不同。西方文化来源于希腊文明,而希腊因为地理位置的影响,不利于发展,因此更多地通过战争、海外贸易来发展。这种以海洋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文化更具有冒险和探索的精神,于是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更加奔放大胆,更具有侵略性。

  • 传统艺术中的尽善尽美

在儒家看来,审美艺术应该具有协调个体和社会关系的价值。也就是说,它既要能娱乐感官,同时也必须具有艺术政教功能。

就拿艺术史上著名的《韶》乐和《武》乐来说,孔子认为,歌颂帝舜功德的《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歌颂武王伐纣大功告成的《武》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可见,儒家追求的艺术境界,应该是“美”与“善”相结合,既要有艺术追求,又要有道德底线。

儒家对艺术的这种影响,对于今天的时代尤其重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今天的时代已然变成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很多所谓的“艺术家”为了博取眼球和流量,不惜挑战道德底线。就如同最近网络上兴起的“家暴妆”,自称是“暴力美学”、“行为艺术”,但实际上是在消费真正被家暴者的痛苦。这种娱乐狂潮下的道德缺失,值得我们每个人认真反思。

02

道家:用艺术追求自然之美、虚空之境

叶朗先生曾说:“不研究老子和庄子的美学,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古典艺术的意境的秘密”。可见,道家的思想对传统艺术影响相当深远。

  • 传统艺术中的自然之美

道家思想推崇的“自然无为”思想,是一种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的思想。而这种对自然之美的追求,同样也体现在传统艺术当中。早在战国时代,庄子就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自然自有其美,人们只须听其自然,就可以达到目的。

可见,中国传统艺术特别强调与自然协调,不是与自然对立,艺术与自然的关系是融洽的。这一点,在古典诗词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例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就把自然提升到了美的境界。诗人描写了春、江、花、月、夜五种自然意象,为我们营造了幽静恬淡的意境。透过作者的诗句,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千百年前的美景:皓月当空、水天一色、了无纤尘,让人心驰向往。而作者,又将这种自然之美与哲学之理结合到一起,引出了对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感叹。

  • 传统艺术中的虚空之境

道家推崇“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种“希”与“无”体现的就是“虚空”的思想。在道家看来,艺术只有追求虚空,才能有无限的创造空间。

在传统艺术中,我们到处可见道家的虚实思想。比如,中国书法讲究“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文学认为“文章妙处,俱在虚空”,音乐推崇“此时无声胜有生”。尤其是绘画艺术,更是强调“留白”的艺术技法,推崇“画之妙在无笔墨处”。

举个例子,南宋画家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就是大量使用了留白的艺术。整幅画大部分都是留白,只在画的二分之一处画了一个垂钓的老翁,老翁乘着一叶扁舟,舟边荡漾几波水纹。虽然用笔极少,但大量的留白却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仿佛能感受到寒江那烟波浩渺的意境,体会作者为我们营造的遗世独立、超凡脱俗的氛围。

03

禅宗:用艺术追求以心观物的艺术境界

在人类文化史上,宗教和艺术总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而禅宗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则要比佛教的其他流派更广泛和深刻。它改变了艺术家的文化心理结构,从而也对艺术作品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

  • 传统艺术中的“以心观物”

禅宗对传统艺术的其中一大影响,体现在对艺术家的影响。禅宗追求“我心就是一切”、“平常心即道”。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士大夫阶层在艺术创作中重“心”而轻形,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

比如,王维曾有一幅画作,名为《袁安卧雪图》,其中出现了雪中芭蕉,这一点引起了后人巨大的争论。比如朱熹就认为,王维是误画了芭蕉,而张彦远则认为,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

但实际上,芭蕉能否出现在雪中,这本身就是形与神的关系。如果从“以心观物”的角度说,雪中芭蕉更多的应该是作者对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内心体悟,而不是对实物的写真。

就如《冷斋夜话》中说的:“诗者,妙观逸想之所寓也,岂可限以绳墨哉?如王维画雪中芭蕉,诗眼见之,知其神情蛰寓于物,俗论则以为不知寒暑”。中国艺术受禅宗影响,讲究游心无穷,而游心就是大自由。

  • 传统艺术中的禅趣与哲理

除此之外,我们也经常可以在传统艺术中看到禅宗的禅趣与哲理。

例如,王维的名篇《鹿砦》:“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虽然表面在写景,但当我们细细品味,却能体会出其中哲学的意味。尤其是这句“复照青苔上”,不由得让人联想到生命生生灭灭,无有常往的禅宗教义。

04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黑格尔曾说:“人的本性中就有普遍的爱美的需求。”能不能欣赏到艺术的美,是人与动物的一大差别。的确,虽然艺术都不具有功利性,但它们能给人带来的美的享受,却是最高级的生命享受。

身为中国人,如果我们无法欣赏中国传统艺术的美,不失为一种遗憾。但如果只能欣赏到表面的形态之美,而不能理解内在的深刻内涵,又未免太过肤浅。其实,中国传统艺术植根于哲学思想当中,深受儒释道思想的影响,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只有我们理解了传统哲学,我们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艺术之美,从而让生命更加丰满,让精神更加充盈。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