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冤大头曹操

 江北大汉 2020-10-22
人说《三国演义》有三绝:诸葛亮的“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奸绝”。而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假谲》中,有多则跟曹操“奸绝”相关的段子,其中一些或许便是《三国演义》中与曹操相关的某些故事情节最初的源头。
其中一则段子是这样的:曹操年轻时和袁绍有一次去看人家结婚,乘机偷偷进入主人的园子里,到半夜大喊大叫:“有小偷!”青庐(青布搭成的屋子,用以举行婚礼)里面的人,都跑出来察看,曹操便进去,拔出刀来抢劫新娘子,接着和袁绍迅速跑出来。不幸的是,他们中途迷了路,陷入了荆棘丛中,袁绍动不了了。曹操灵机一动大喊:“小偷在这里!”袁绍惊恐着急,赶快自己跳了出来,两人终于得以逃脱。
在我看来,这个故事里的曹操跟袁绍他们做的事儿,已经远远超出恶作剧的范围了,假如搁在今天,那绝对犯大事儿了——至少也是绑架罪吧?所以,假如被抓住,即便不把牢底坐穿,恐怕不到满脸胡茬一定出不来。而在这里,作者主要用心并不在此,而是突出强调曹操的狡猾或者说奸诈:被困在荆棘之中的袁绍,因为依稀听到主家人在喊“小偷在这里”,一激灵,哪里还顾得上刺痛,赶紧跳出来继续逃跑了事吧。也因此,他跟曹操方才能够最终脱困。从这里,我们是不是能够感觉到曹操的“滑头”?
在《世说新语·假谲》中,还有另外几则跟曹操的奸诈有关的故事,比如说“望梅止渴”,以及曹操装神弄鬼,说他睡觉中任何人不可靠近,他会拔刀砍人等。
在这里,感觉除去曹操与袁绍劫持新娘子的段子有一定的可信度之外,其它几则更像是“附会”或者说“编造”出来的,真实性大有问题。然而,对于《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来说,因为他的屁股坐在刘备这一方,所以,作为刘备的对立面的曹操只能受点委屈了——必须让他作为反面人物出现,以他的“奸诈”反衬刘备的“厚道”。然而,假如我们不戴有色眼镜,能够客观评价人和事的时候,曹操未必就那么可恶,而刘备也未必那么可亲:当袁绍身陷荆棘的时候,曹操本是可以一个人赶紧逃跑的吧?可以一个人逃跑但却没有这样做,反而急中生智,大喊一声“小偷在此”,将袁绍从困境中救出,是不是让人能够看出年轻时的曹操身上,还有那么一点“义”?反过来说,刘备临终之前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刘禅,即阿斗)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细细品味,充满了虚伪:他已经当着诸葛亮和尚书令李严的面,命令两人辅佐其子刘禅了;然后又独自对着诸葛亮说这样的话,只能是采取的激将之法,让诸葛亮别无选择——否则诸葛亮将背上“背信弃义”的恶名。当然,以他对诸葛亮的了解,诸葛亮取而代之的可能性本身微乎其微,他不过是通过这种方式,争取获得诸葛亮面对面的承诺而已。
那么,《世说新语·假谲》中的那些段子,又是怎么问世的呢?源于民间传说,再加上文人们的加工,是最大的可能。而民间的传说与文人的加工,可能有一定的事实基础;但毫无疑问的是,在此基础上,更有建立在他们经验和认识基础上的创造。比如说,就今天的我们来说,回首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非常清楚的一点是,举凡能够坐上龙椅的,有几个没有几分奸诈?言而无信的多了去了!或者说,在得势之前,需要老百姓的支持的时候,他们通常都会把“饼”画得又圆又大,但是,夺得天下之后,他们首先想到的则是把这“饼”据为己有——把饼上掉下来的屑子能够分些给老百姓就算不错的了。而因为历史上有太多的这样的人物,所以,曹操也就成了冤大头——成为老百姓借助传说之类表达他们对统治之人鄙夷不屑的代表。

“喜欢”你就转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