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节到了,孔子又是如何看待祭祖的呢?

 一声佛号一声心 2020-10-23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祭祖扫墓,追忆先人的日子。那么孔子是如何看待祭祖仪式呢?

第一,对待祭祀祖宗和祈祷仪式时的规则,孔子是这么说的:“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当我们祭祀祖宗的时候,要以“如在”眼前的诚心,犹如祖宗就在面前一样诚敬。要表里如一,情感虔诚。孔子又说:如果因为没有时间,没有亲自参与祭祀,而是让别人代为祭祀,这样就等于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场呢?所以,祭祀祖先,一定亲力亲为,发自内心的诚敬。

第二,如果没有诚心,只有形式,那也是没有意义的。《论语.八佾第三》中,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禘礼”,是古代皇帝代表全民的一次祭祀大典,仪式非常隆重。孔子说,禘礼开始以后,主祭者端上一爵奉献给神袛的酒以后,心里就想着赶快要走了,接着的祈祷等隆重仪式,其实都是应付了事。孔子看到这种情况就感慨的说: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为什么不想看?就是认为何必勉强作假,而丧失了祭祀的真实精神呢!

第三,没有形式,有时候精神也是很空洞的。《论语.八佾第三》中,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告朔,是古代非常慎重的祭典之一,从前祭祀时,一定要杀羊,后来社会风气慢慢衰败,这些礼仪的精神也慢慢衰落变化了。祭祀用的羊稍稍蒸一下,还没有炊熟就放在供桌上,免得到时候腐臭,这就是饩羊。所以子贡当时就准备去掉祭祀用的这个饩羊,这样就可以省下一只羊来。孔子告诉子贡说,你的这个主张也对,不管为了经济上节省不用羊也好,还是为了表示诚恳而不必用羊也好,不过我不主张去掉,不是为了这只羊要不要省,而是因为他代表了一种精神,一种诚敬。固然内心诚恳才是最重要的,但是现在的人,真正诚恳的心很难发出来,就必须要有一件象征性的东西才能维系的住,所以你子贡爱的是这只羊,我更看重的是礼仪和精神。

所以,综合孔子的言论就可以看出,孔子对待祭祖这件事上,不仅重视内心的虔诚,也很注重礼仪和形式,两者缺一不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