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旅 | 广东老街的新生

 方塘智库 2020-10-23

文丨许伟明(方塘智库联合创始人)

近些年,在各个城市的改造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出,加强城市旅游功能的建设。这个过程和旧城改造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就有了老街区文化旅游的复兴。

早在十多年前,上海的石库门经过改造,摇身一变成为“新天地”,变成了上海市里小资时尚消费的新天堂。这种转变启发了其他很多城市,后来人们在其他城市屡次见到,很多老旧的街区和建筑,试图通过改造获得新生,而且确实有很多地方取得了成功。

广东的改革开放在全国最早,城市化的速度也快于全国。虽然很多城市通过新区新城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但是城市空间增量的提升,不能完全解决原有的存量问题。至今,广东有不少城市仍然存在着老城道路拥挤、停车难、面貌破败、危房等问题,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但也要看到,过去十来年里,广东在旧城改造中采取的举措和获得的成果。

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来看,城市的旧街区,也是城市文化脉络的蕴西藏域。对它的改造,显然又不能一拆了之。如何在历史传承和物理改造之间,获得一种平衡,既在空间上完善城市功能,又在文化上延续城市文脉——这才是旧街区改造中最大的考验。

广东的广州和佛山等城市,近十来年也在持续推动旧城的更新,并在其中推动岭南文化的复兴。这些旧街区的改造案例表明了,旧街区的空间更新,能够和文旅功能的载入同步进行,借此,城市的历史风貌得以延续,老城的城市功能得以改善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也是城市文旅品牌更新的重要战场。

城市里的老城具有文化和历史的双重价值

方塘智库认为,广佛等广东城市对老街区的更新,及其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价值的复兴,具有形式灵活、参与主体多样的特点,对广东和全国各地正在进行的城市文化复兴运动也具有重要启示。

1

扩容提质“两条腿走路”

   

在中国城市里的老城,往往也是一个城市的核心区域,并具有文化和历史的双重价值。广东有一些城市街区和街巷,由于历史久远、文化厚重,从而进入了国家历史文化街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的榜单,广东省自己也推出了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名单。具体如下所示:

广东省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名单

历史文化街区是承载城市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板块,也是城市旅游中的重要区域。这些榜单中的历史文化街道和街区,也属于文化保护范围,其历史风貌受到严格的保护,不允许随意改造。

在上述榜单之外,广东各个城市也都有很多文化厚重的传统区域。像广州,除了北京路,还有其他同样富有文化旅游价值的街区,比如沙面、上下九、文德路。而在佛山,我们从榜单中只看到了顺德区大良街道的旧街区,但佛山禅城区、南海区也有不少成片成群、古色古香的老屋旧街。

我们可以说,那些已经上榜的街区,代表了城市文化和城市旅游已有的成功范例。它们将会给其它并不是那么出名,但历史同样厚重、外观风貌已经破败亟待改造提升的旧街区旧街道的改造,提供有价值的参照。

纵观全国的城市扩张历史,几乎所有的城市都走了一条在老城之外不断建造新城的路子。如今40年过去了,很多当初的老城区,被大片新城区所包围,相比于新城区的宽广道路、高大敞亮的房屋,老城显得逼仄和陈旧,很多老街区的人居环境之差,已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

广东很多城市的老城区也是如此,但在过去十来年里,我们看到,它们一方面在建设新城区,但同时又开始把眼光放到老城,通过改造提升老城区的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2009年,广东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三旧”改造是广东独有的说法,所谓“三旧”就是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

历史文化街区是承载城市文化的重要板块

也就是说,扩容、提质“两条腿走路”,既要做城市空间、人口的扩容,也要在老城的存量做提质。尤其是对于城市化率已经超过85%的珠三角城市群,提质的意义更为迫切。

借助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契机,广州老城的面貌得到了明显更新。2014年广东“两会”期间,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表示,广州的城市建设水平还不高,要用好“三旧”改造政策,提升广州城市建设水平。而根据《广州城市更新总体规划(2015~2020年)》,到2020年,广州计划推进城市更新的规模达到85~100平方公里。

今年初,广州传统中轴线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发布,从越秀公园到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海珠广场约3公里的传统中轴线和周边街区,作为凝聚广州历史、完整保存广州山水格局的传统风貌区,将大力打造旅游休闲体系,同时会严控区域内人口,未来将外迁人口约14684人。

2

老城之内的产城融合

   

由于老城区的地价高企,又集中众多的公共福利,因此老街的改造成本往往很高。而目前的城市开发建设模式,往往追求就地经济的平衡。如果一亩地的拆迁成本过高,需要更高更密的新大楼才能实现经济平衡。比如拆一栋5层楼的房子,就得建三四十层甚至更高的房子才能不亏,那开发的压力就太大了。

很多人都会在新闻上看到,很多珠三角城市的城中村,因拆迁改造分红而暴富。这些资讯不断刷新外界对广东城市财富的认知,同时也体现了老城开发的就地经济平衡的压力之大。如果政府投入太多资本进行旧城改造,会带来地方债的扩张。

用“微改造”来渐进推动老城更新

地方政府在旧城改造中追求就地经济平衡,有其合理性,但容易造成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三旧”改造的项目变成“地王”项目,并且倾向于通过房地产更快速回笼资金,而忽视了对历史文化要素的保护利用,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培育文化旅游产业。而如果对文化保护做了强制性的要求,又会使得旧街区的改造往往难以实现就地经济平衡,政府知难而退,这又会让老街区失去改造时机。

面对这种局面又该怎么办呢?广东的城市也面临着这种纠结的情形,但同时也在尝试进行一些思维和举措上的创新和突破。具体而言,有如下几点值得我们重视。

首先是,推动老城内的产城融合。老城租金高昂,很多企业不得不搬离,使得今天多数老城以生活为主,而产业的功能整体是缺失的,在提倡产城融合的今天,如何在老城区里做产业发展,推动产城融合,这同样考验城市的建设者。广东则借助“三旧”改造的契机,在老城内植入新兴产业。例如东莞,通过“三旧”改造的契机,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并成为全省的试点。

广州恩宁路

其次是,在部分的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中,不再强调就地经济平衡。例如广州恩宁路的改造,在公示后长期遭受“破坏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的质疑,后来,恩宁路旧城改造规划在2011年进行调整。调整的亮点在于,突出历史文化保护优先原则,不再追求就地经济平衡,地块内大幅增加拟保留的历史特色建筑,占到现状总建筑面积的55%。当然,这种保护性的改造,既张扬了文化、发展了商业和文旅,从更长的视野来看,虽然政府在短期内无法取得投入产出的平衡,但却发展了产业培养了税源。

再次是,用渐进的思维,用“微改造”来渐进推动老城更新。在历史文化街区,不进行大拆大建,而使用渐进的思维,从一个个细节、局部入手,一步步地完善老街区的治理。

还有就是,鼓励更多的力量参与城市改造。2016年,广东省政府又发布《关于提升“三旧”改造水平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城市改造进程中来。这份文件规定,“完善利益共享机制,充分调动土地权利人和市场主体参与改造的积极性”,“对于独立分散、未纳入成片改造范围的‘三旧’用地,原土地权利人可以优先申请自行改造或者合作改造。”

3

广佛城市更新案例启示

   

广州旧城荔湾区恩宁路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老街区升级的典型案例。恩宁路位于广州的“西关”。繁荣的商业促进了文化的兴盛,历史上大量政治、文化、医学、建筑等杰出人士曾在该街区居住,如今留下了八和会馆、李小龙祖居、詹天佑故居、金声电影院等宝贵遗址。

广州岭南新天地

经过历史的变迁,后来的西关地区面临着环境污染、传统产业陈旧衰弱、交通拥挤、人口老龄化、传统建筑损毁等现状。在这样的背景下,恩宁路片区改造多年来一直是广州旧城改造、文化旅游开发的重要话题。

广州的另一条老街道北京路,曾是广州城市的形象品牌,是名闻全国的特色步行购物街区。广州建城之初就有北京路,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而其间留存的大量老骑楼,都有着鲜明的岭南印记。对北京路的改造,也是广州老城更新中的关键一步。

而在广州的附近佛山,岭南新天地横空出世,融合了岭南民俗文化和现代商业文明,集文化、旅游、居住、商业为一体的综合街区。“岭南新天地”的原址是禅城祖庙、东华里片区,是佛山乃至广东保存范围最大、城市脉络最完整、建筑种类最丰富、承载历史信息最多的历史文化街区。后来,由于片区建筑、设施维修、更新不足等原因,造成居住条件恶化,人口外迁和老龄化趋势明显,并日趋走向衰弱破败。2007年启动改造后,岭南天地俨然成为佛山最具代表性的新地标,这里延续佛山的历史文化风貌与城市脉络。

广州恩宁路、北京路和佛山的岭南新天地,都走上了一条重新发掘历史文化基因、重构新旅游时代价值的道路,他们的发展逻辑在全国范围颇具案例价值。

广州北京路

第一,以保护为前提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恩宁路的旧城改造体现了谨慎和开放的老街区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理念。单改造规划就经历了长达5年的修订过程,公众、专家、政府等多方力量经过充分的讨论,并使恩宁路的历史文化保护调查不断深入,范围逐渐扩大,旧城改造被纳入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内,对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防止过度开发起到重要作用。佛山岭南新天地,也结合环境风貌恢复部分佛山古镇历史景观和历史建筑,拆除影响历史风貌的现代建筑物,改善基础设施,并辟出部分街区作原生态保护和展示。

第二,保护原住民文化,探索自主更新。挖掘岭南文化历史价值,不是简单地开发历史建筑、遗址,恩宁路一带有超过一半的居民定居超40年,他们被视作本地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者,也是城市老街区的重要文化资源。在国内早期的城市老街区文化旅游开发中,保护原住民文化的意识较弱,承载历史文化的原住居民的集体外迁,使得原有街区文化随之消逝,这样即使商业价值获得激活,但却对人文精神的传承造成了破坏。而且如果只是简单的将现代旅游休闲设施移植到城市老街区,却忽略人文历史留存,最终难免沦为“建设性的破坏”。

保住原住民文化,探索自主更新

第三,成片保护的思路。恩宁路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遗迹众多,在旧城改造中对于保留较完整的线路、片区等,采取成片保护,这实际也是对旧城肌理格局的保护,对老街区城市建筑魅力的留存和后期开发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对街区内的配套进行全方位升级。如设医疗卫生服务点、24小时供纸公厕、无死角监控摄像头等。这提升街区旅游竞争力的同时,也提升了本地居民的生活体验。

第四,结合文化旅游进行商业转型。北京路文化旅游区管理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曾对外表示,希望将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极具竞争力的产业实力和旅游魅力,推动北京路的商业、旅游与文化有机融合,形成引领区域转型升级的“爆点”和突破口。岭南新天地在引入现代商业元素的同时,也鼓励民间手工艺以及老字号进驻经营。

还有,主动进行街区品牌营销。广州北京路及南派醒狮作为广东民俗文化符号,通过中宣部、中青办摄制的《乐享中国·春节民俗篇》宣传短片在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大屏进行播放展示,并在网络及传统媒体上进行同步宣传。

广佛旧街区的改造,对广东的城市更新有着鲜明的样本价值。它们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或许是,提醒我们要认真对待城市的过去,因为那里蕴藏着未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