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三寸金莲的束缚说起……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三寸金莲

束缚捆绑可能也有好处,不然我们长大后怎么会性格坚韧,善于逆来顺受,似乎也丢失了叛逆,而且历史让我们的人生经历了许多困境。

1

金 莲

金莲其实就是小脚,我是看见过小脚婆婆的,因为脚小而尖,下半身看起来真的像圆规(鲁迅好像这样形容过)。走路踉踉跄跄的,大多还会拄着拐杖。不可思议,好端端的脚不让舒展,却像是退化了。幸好社会上小脚还是不多,那个年代我看到小脚女人,其实已经很稀少了。

封建社会,最受伤害的是妇女,认为小脚是女人之美,追求这种美不是今天用化妆、发型、时装能就得到,而是用皮肉之苦换其终生不变的。

那时用布帛将少女的脚缠绑禁锢,使其在发育过程中扭曲变形,还取名“金莲”,又小又尖也叫“三寸金莲”。“三寸金莲”居然还是审美标准。

我曾亲睹小脚的模样,此脚非彼脚,一部分脚背已变形到脚底,五个脚趾粘连成了锥形,惨不忍睹!可以想象,小脚焉能踢足球?任何体育运动都搞不成,把人残害得一辈子只能小心走路了。

上世纪5、60年代,成都的婆婆有些是四世同堂,虽然生理上受了伤害,但都活得好精神好健康。印象中有个婆婆,一头银发,面容慈祥,服饰讲究,小脚拄拐,走路一点都不战战兢兢,见人都会客气地用说声“吓吓侬”,就是下江话(四川那时称呼长江下游人叫下江人)谢谢你!

婆婆祖籍是宁波,家庭地位很高,说一不二,教育起家人来,声音洪亮,跟唱歌一样。我家的“红灯牌”电子管收音机,放出的侯宝林学说地方话的相声,其中宁波话学得和婆婆一模一样,“棉纱线拿来”就像唱“35762”的音符 。

婆婆脚小能量却很大,可以边数落人边用脚把地板跺脚得很响,完全镇得住十家大院的喧闹声!在她大声武气的责怪声中,却很少听到回应,足见她家里后人是一群孝子贤孙!

幼小的我那时完全不可理喻,心里想婆婆的脚压抑得疼痛,所以脾气那么大。那时小品形容“小脚侦缉队”把“超生游击队”撵得满街跑无处躲身,超生或许不对,但不应该拿这些婆婆说事!

我们有时真的嘿奇怪,一方面崇尚“脚大江山稳”,一方面又可以把人的整成小脚!

2

襁 褓

虽然后来女人的脚解放了,但是襁褓谁都躲不过的,此襁褓非彼襁褓,过去襁褓是要用绳子使劲捆啊捆的。

我自己当然记不得了,但几个兄弟和比我年龄小的娃儿我是看到的,婴儿赤条条放在方型小棉被上,夹上尿片子,手脚并拢折叠在被子里,裹好后用绳子捆得严严实实的,像“缠丝兔儿”一样。

成都有一种“缠丝兔儿”,一只现剐新鲜舒展的兔子,被人用绳子缠啊缠的,风干后成了一根棍子,兔身一道道绳子印清晰可见。

襁褓里的婴儿手脚是不能动的,时间长了太难受就只能用哭声抗议,闹凶了或者大人们要换尿片子了,才给你解放,在打开捆得帮紧的襁褓那一瞬间,束缚太久的婴儿立即张脚舞爪的活动四肢。

小孩长大了,有点调皮的,现在叫“多动症”,大人们会说,生下来就没把你捆得好。二者到底有没有必然联系谁也不知道。不过想想还是有点残忍,人类在母体内发育,面世以后本该自由成长,结果会被捆上一年半载的。

捆在襁褓里的婴儿,老人的说法,是想让他们,长大后肢体发育平顺,做人规规矩矩。

有时也会事与愿违,在成都少城一带我的同龄人中,有些小朋友落地走路却成了“罗圈腿”,很严重的那种O型腿,有的家庭甚至有2、3个小孩得了这种病。不管是何病因,我认为是在襁褓里捆久了,报复性反弹成这样子的。幸好长大后这些同龄人也都亭亭玉立的,似乎曾经没有罗圈过。

前不久新闻中曾报道,有老人还固执捆了襁褓,结果把孙子的整条手臂弄得发黑残废了,让老一辈人后悔得唏嘘不已。老办法老传统弊端凸现,时代不同人与人不一样啊。

幸运的新生代免受其难,也几乎见不到罗圈腿儿童,这种奇怪的现象和小脚一起消失了。

襁褓捆绑可能也有好处,不然我们长大后怎么会性格坚韧,善于逆来顺受,似乎也丢失了叛逆,而且历史让我们的人生经历了许多困境。

发育长身体的时候,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吃不饱;刚好要上中学,恰逢全国停课,无书读;该我们繁衍后代了,只能生一个,必须的;工作几十年,经济发展需要,叫提前下岗,分分钟 !特别是下岗,上了那么多年的班,突然就没了工作。就像美梦般睡了一晚上,天快亮却尿了床,应该让人顺利过完该过的日子嘛!

成都水碾河十字路口那个巨大的塑像,老大哥伟岸地举着大口径钢管,后来成都人叫它“等于零”了!

还有好多人生坎坷,虽然万般无奈,我们嘚儿晃、嘚儿晃,一晃就晃到了今天,也还挺好的!

3

生 养

现在出生的小孩如若注意食品安全、顶住学习负担、避开空气悬浮物,总体还是很幸福的。现在不捆襁褓了,他们穿着小衣服到处爬,个个面容娇好,肢体协调,无拘无束,健康自在地成长。

幸运的新生代已免受其难,襁褓就是用婴儿毯那么简单一裹一粘,即便是手指甲长了,两个小手挥舞间怕挖伤自己的脸,有人还专门设计了婴儿手套。

其实,世界上好多地方婴儿生下来就手舞足蹈自由自在的。

发达国家的小孩近乎于散养,重在培养能力、个性和创造力,其实人家是形散神不散,在一个规范的框架中成长。落后的非洲黑娃儿养得更散,衣服都不怎么穿,摸爬滚打,随意生长,汗泥护身,好似天衣无缝!

我出自我母亲的襁褓,其实我女儿也经过奶奶的襁褓。那时候我是开火车的,夫妇俩都在外地工作。那年爱人回家生小孩,从湖南到成都,要坐2天2夜的火车。火车开了一半路程,娃娃耐不住寂寞想提前见世面,结果大人只得中途下了火车,女儿在贵阳出生了。

这是家里第一个孙孙,成都的爷爷奶奶高兴得哦,命令我的三兄弟,带着一包婴儿用品来了贵阳,我目瞪口呆地看着三弟熟练地把我女儿捆绑进襁褓(他在医院手术室工作过)。7天后就坐火车回了成都,整个行程前半段在母体里,后半程已看见这个世界了!

女儿从满月就交给爷爷奶奶,我们夫妇一年回家看望一次,再看到娃娃时已经1岁多了,爷爷奶奶抱着她在成都火车站接我们,已经会喊“爸爸妈妈”了!这样看了几眼就该读书了。

记得那年她的名字上了东城根街小学的新生榜。我们合计娃娃读书应该父母教育,就把女儿接到铁路工地,湖南郴州一个叫“槐树下”的地方,女儿给她奶奶写信说在槐树下小学读书,奶奶哭得稀里哗啦地说,那么乖个娃娃弄到槐树底下去读书去了。

不过,她读的还真是农民学校,每天都有一拨山上下来的“放牛娃儿”,他们很纯朴,个个都好有礼貌,每天途经我的办公室门口(当时我是管火车头的了),都等着我女儿背好书包,蹦蹦跳跳一起去上学。

我们去赶场时,买了两只毛茸茸的小鸡当玩具玩儿,长大了黄黑颜色各一只,女儿叫它们阿黄、小黑。每天早上放出去满山自己找吃,傍晚只要大声喊“阿黄、小黑”,它们就伸着脑袋,扑扇翅膀活蹦乱跳跑回家。两只鸡毛色油光水滑,长得之好。我们从不吆喝,而是和它们说话,鸡仿佛也有了灵性。

山野之中的那段生活过程,应该是最好的人生历练!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进步和发展。当年发明纺纱织布的肯定没穿过尼龙袜子、的确良衬衣,更没见过千奇百怪的时装;旧时整个老成都只有几辆三枪牌自行车,而今满街彩色自行车堆积如山,让你随骑;用电台呼叫密码的怎能想到现在人手一部手机;一直用纸书写记录哪知道现在资讯可以存在云里……

生养有息,有传承有摒弃有创新,一代有一代的认知,无论如何,愿代代安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