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冰峰 ▏那年,在成都坛神庙读书的日子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照片最后一排右二为作者

那年,在成都坛神庙读书的日子

文/冰峰

那二年辰,我们这些学生娃娃也不晓得咋个的?学校一会儿"停课闹革命″,一会儿开展"批林批孔″,我们也就没有正儿八经上课了。

周末,窗外的雨一直下个不停,空气中一股股寒气袭来,让人感觉冷嗖嗖的,也就不想出门了。于是独自一人在家翻看相册,一张1972年7月的小学毕业照,勾起了我的回忆,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那儿年辰……

记得我是在“文革”时,上的小学一年级。

那个年代,学校也没有什么重点非重点,都是就近读书。我们南门上的街娃,都被划到南河边上的成都金沙寺小学读书。学校门口那株枝繁叶茂的黄果树,至今还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

说是学校,其实就是把过去的一座寺庙(坛神庙),稍加改造后成为学校的。寺庙的正殿前面是升国旗的地方,也是开会的主席台,两边的耳房就是教室,教室里面的课桌板凳都非常简陋,光线也不那么好。但对我们这些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娃娃来说,仍然是那么新鲜好奇,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学习玩耍的兴趣。

学校大操场也没有打三合土,上面是一层浮土,扫操场时,尘土飞扬。

天晴时,女生在操场上跳皮筋、跳房子、踢毽子,男生就斗鸡、跳拱、逮猫,一个个玩得不亦乐乎。

校舍虽旧,却处处干净整洁。

当我第一次背上大人为我缝制的,类似口袋的书包,蹦蹦跳跳就去上学了,现在看来,那才是无忧无虑,天真烂漫!

书包里面文具非常简单,就一只二分钱买的铅笔,一块三分钱买的橡皮擦,再简单不过来。我当时好想再有一根塑料米打尺,至于文具盒,那就是奢望了。

那个时候,上下课,也没有电铃,都是由收发室的老大爷摇铃铛,那叮叮当当的铃声,至今犹在耳畔回响。

那个时候,上小学,一学期学费大概一元五,再交一元左右的书本费,加起来也超不过三元钱。现在看来,那才算得上名副其实的九年义务教育。

可是,就这么点学杂费,对于困难家庭来说,仍然缴不起,不是缓缴,就是申请免缴。无论缓缴还是免缴的学生娃,心理压力忒大,最怕学校把缓缴免缴同学的名单张贴在学校公告栏上,好没面子,也特别伤自尊心。

上学的第一天,几乎没有家长送娃娃去学校,都是跟着哥哥姐姐或左邻右舍的大一点学生娃一起去上学。

开学那天,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开 学典礼,唱国歌,升国旗,然后校长讲话,内容大概是:勉励我们这些学生娃从小要勤奋努力,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名遵章守纪的好学生,长大了成为共产主义接班人之类的话。

然后,按照分班,各自回到自己班的教室,班主任老师跟我们这些学生娃见面,给大家发新书本、作业本。书本有语文、算术、图画等,作业本也只有语文、算术和图画本,简简单单。装在书包里面,总共重量也就半斤八两,背在我们这些半截子学生娃肩上,轻轻松松,不像现在的娃娃背的都是沉甸甸的书包。

发蒙的课本也没有现在那么花俏,里面都是些中国传统教育的内容:拼音有a 、o 、y 、w;文字有天、地、人,日、月 、水, 山 、石 、田、土;课文有《放羊的孩子》、《司马光砸缸》等等。读起来朗朗上口,易学好背,又有寓意。这些丰富的课文知识,启蒙了我们的人生,引领我们走向了未来更广阔的世界。

我们的班主任老师姓王,个子不高,年近六旬,据说从旧社会就开始教书了。老师和蔼可亲,性情温婉,讲一口纯正娴熟的普通话,并写得一手飘逸的好字,板书也十分轻灵、漂亮。在我们这些学生娃娃的人生路上,她以母亲的慈爱和细腻的心思,给予了我们这些学生娃最大的关爱和呵护,把知识传授给了我们。

可是,“文革”开始后,不晓得咋个的,过去的课本内容一下子都成为了封、资、修东西。除了a 、o 、y  、w 没有改变外,其它内容完全变了。文字变成了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我爱北京天安门等。课文内容都是些《少年英雄刘文学》、《战斗英雄黄继光》之类的。

学生不仅要改学新内容,还要批判过去课本上的旧内容。记得,老师讲《放羊的孩子》是污蔑劳动人民的娃娃愚蠢,《司马光砸缸》是歌颂帝王将相的孩子聪明,都是反动透顶,属于封资修东西。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学生娃,学校说啥子,我们就听啥子,完全听之任之。只晓得做穷人的娃好,做有钱人的娃不好,长大了一定不要有那么多钱,更不要当官发财。

当时,我学习还算可以,表现也老实巴交,第一批就加入了少先队,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成为了“共产主义接班人”。老师说红领巾是五星红旗的一角,是用烈士鲜血染成的,我深信不疑,心里还特别自豪。

可是,好景不长,上面又不准我们这些学生娃戴红领巾了,少先队员一下子又变成了毛主席的红小兵,大一点的学生娃叫红卫兵。我也梦里梦戳成为了红小兵,后来又成为红卫兵,红领巾换成了胸口上红小兵牌牌。不过,我内心还是更喜欢戴鲜艳的红领巾,比红小兵牌牌要好看许多。

那二年辰,我们这些学生娃娃也不晓得咋个的?学校一会儿"停课闹革命″,一会儿开展"批林批孔″,我们也就没有正儿八经上课了。放学后,又没有什么家庭作业,更没有什么辅导班,兴趣爱好班。

我们这些学生娃就到处玩耍,不是下南河游泳,在河里捞虾捕鱼,上城墙打游击放风筝,就是翻墙去武侯祠看文臣武将,到郊外农民地里刨红苕掰玉米吃……

经常耍得不落屋,一个个灰头黑面。那个时候,学校一学期就一次家长会,家长也不知道我们在学校的情况,还以为我们在上学呢!我们完全属于敞养,一个个自由自在,不过也健健康康长大。后来,我们就直接升到成都十六中念初中,一直混到高中毕业。

光阴荏苒,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而在金沙寺小学念书的点点滴滴,至今还记忆犹新,因为它曾经承载了我们这些学生娃的童年、少年时期所有的欢笑、快乐,让我们一生都难以忘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