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老爷子 老南门染靛街曾经有一巷叫清洁巷。其实,它原先是一条汇流到南河的水沟,并不叫清洁巷。 说到水,就摆一下老南门旧时河、沟儿的龙门阵。 从清水河分流至龙爪堰滚滚流下来的岷江之水在经肖家河再分流至樊家堰后,两条河都继续浪滔汹涌地流向东南方,灌溉着无垠肥沃的农田。 那时和成都其它片区一样,老南门也是沟渠横纵密佈,河水源源长流,是农田灌溉不可缺少,及人们在这水乡之土的生活,提供了非常多的方便。 肖家河,樊家堰湍急的河水,当时在南门大片区是浇灌农田的主流供水河,但肖家河它曾经还滋养了不少的螃蟹哩。 记得在五十年代中夏季一天,院子的四五个哥们儿要到肖家河去钓螃蟹,叫我也去。大家一起先到染靛街市场剐黄鳝的熟人,要了几大把鳝骨后,顶着头上的烈日便兴致勃勃地向肖家河走去。 在穿过宁静,绿色秧田沟渠旁的泥埂小道,又不断地阵阵传来一股股藕塘荷叶香的清馨味,不知走了多少时间,终于到了肖家河。 过了两排用红沙石板铺在桥墩上的堰桥右拐不远,钓螃蟹的召集人匡三哥说道,就在这里整。 当时,我负责拿钓螃蟹的竹棍。 只见他们将血淋淋的鳝骨梆在竹棍上,按照匡三哥的吩咐,将竹棍一一插到河岸边水下。 那时的肖家河,宽度二,三十米不等,水急,黑瓮瓮的大旋窝水,一浪掀一浪,拍打着河堤地向堰口倾泻流去。 大家沉默坐在岸边的丛草上,眼睛疑视着汹涌的河水,在周边一片寂静中,期待着惊喜出现。 突然,匡三哥大声吼叫,要得了,这时,各人很快将插在河边的竹棍提起时,哟喂,只见根根竹棍上粘满了四,五个不等的大小螃蟹,各位哥们,兴奋至扱,暄嚷声打破了安静田野。 众哥们儿兴高采烈地将捕获的胜利品装在圆木桶里。在准备第二次将竹棍插进河里时,我看到帶血的鳝骨已泡变成白色。待他们再将竹棍从河中提出时,竹棍上却没有螃蟹了。看到这情况,颇有经验的匡三哥道,今天就算啰,改天重新在来整。 大家仍然高兴的怱忙收拾好东西,忘记了头上的烈曰,汗流夹背有说有笑地凯旋回家,准备去整来吃。 这也是给我最难忘的一次回忆。 龙门阵又摆回来,从肖家河段分流下的樊家堰河水仍然威力不减,滔滔不绝地向樊家堰口流去。 那时,在农田中又有一条小河由肖家河南流至北,汇流樊家堰口。成了一大一小两条河,人们称呼为是大樊家堰和小堰家堰。 樊家堰河水虽然也起旋浪湍急,但河水经堰口后,河道由于变宽,激流的河水突然变缓,它继续经过肥猪市、洗面桥的瓦子堰,流向九如村、曾家堰等流域区完成它的使命。 由于流水变缓不象上段河水汹险,堰口两岸的洄流水,则微浪波旋荡漾河滩。 这里河底及岸滩边又是松软沙粒。所以,樊家堰当时在老南门片区也算是好的天然的游泳河。也是大人,小孩在沙滩游戏少憩之地。每到夏天,到这里游泳的大人,学生,小孩非常的多。 在这里助兴的还有个叫水军都督卖锅魁夹大头菜的小贩。他的故事早就有闲谭朋友多次描述。在这里,我简单的介绍下我所看到的关于他当时的一些印象。 五十年代中期那一、两年他爱在这里出现。 他个子不高,皮肤偏黑,平头脸圆型,上身赤膊下穿稍长,脚口大的短裤,赤脚,有时穿草鞋。 我对他的眼睛感觉有点吓人,眼睛即小又红,并长了一个肌肉疙瘩。 小锅魁排放和装大头菜的士钵子有一块纱布的竹篮,放在小木架子上,一侧挂了一顶旧的草帽和一条拴帶的红色游泳裤,地面上放一双旧草鞋。 他卖的锅魁当时觉得有点贵,因为铺子专门打锅魁的白面锅魁才二分钱一个,较大又厚实。 有时还是要去买他薄的,有点耙,两分钱一个小的锅魁夹大头菜吃,还觉得香。但我从未见他下河游泳过。 记得只有一次,我和堂哥几个人在大樊家堰河左边沙滩上休息时,堂哥大声对着河对岸的他要几个锅魁。那天游泳的人不多,喊了好几声,他才听到,看他右手拿着锅魁,顺着河坡下了河时,见他在河水中如走路一样,一跃一跃地走过来,把手中的锅魁交给了堂哥。 事毕他又一跃一跃地右手捏着纸币,迈步似的到了对岸,继续做他的生意。 堂哥对我说,他刚才在河中踩假水。 就这一次,我才知道在水中踩假水是这样,印象极深。 小樊家堰河宽约四米左右,河水平缓,水又不深,安全。不少家长都带娃娃到这里学游泳。尤其是夏季学生放假,这里就成了少儿的天然游泳的儿童乐园。 在离堰口不远的上游,在公路局设计院旁,武侯祠横街原有一石板桥,在这里就是起大旋窝水浪子的樊家堰上游段。 就在这里不远处的左边,又分流一小河道向交通厅宿舍区流去。 此小河道在穿流交通厅宿舍后,流向建国巷十五中时,又分成两条支流,一条顺着往东流向农业厅,另一支流向北,经建国巷流向老车站街,南郊路右边。 当时,在武侯祠大街化工研究所所在地,在人行道旁有条明沟长约三十米左右,沟岸边还有数家茅舍住家户。清沏的小河流水在他们住家门前,潺潺地从这里流向农业厅地下暗沟,和另一股河水再汇流。 以前在农业厅大门右侧,人行道上你都会看到这条暗沟河水,在穿过南郊路,现武侯祠大街地面流向凉水井,清洁巷,染靛街路下穿过,最终流入南河。 那时烧房巷,杀牛场菜田壩中也有一条河沟水向东流后,水穿过凉水井街路下,也流下清洁巷河沟中。 多年以前,这里还有一座石板小拱桥,后拆出。 凉水井街北至染靛街这条左弯河沟,由于附近住家户密集及沟底低诖,垃圾杂物多,枯水季节,水流量甚微,长年累月沉下大量的污淤无人疏理,就是雨水季节也不会将污淤冲尽,曰子一久,这里臭气熏天,成了附近出名的臭水沟。 解放后有关部门多次组织群众疏通清淤这条臭水沟。在参加整治,疏掏污泥的群众,不怕脏和累,经过群众的辛苦努力,有关部门加强措施,最后终于解除长期困绕人们的环境问题。 后故将此地改名叫清洁巷。 这条从染靛街路面下穿过,后流入到南河中的暗沟,我曾在九十年初整治府南河前去看过。只见它空间高并宽,沟的两边,黑黢黢沟壁砖伸向深处的黑暗中。股股黑色异味的污水慢慢地从沟中流到南河里,使这一处在整治前的南河水更是雪上加霜。这时,又一阵阵腥臭味随风扑来,我急忙地转身,踩着烂泥黑绿色的小石块的河滩,离开这里。 以前听老人讲,此沟在抗战时期,人们还把这里当成防空洞使用。那时,在听到防空警报响时,人们便争先恐后地朝沟里跑去躲炸弹。 龙门阵又摆回来。 就在染靛街清洁巷口,东边是一家卖中草药的铺子,西侧是一剃头的理发店。左边一个门院前,有一块小坝子,解放初期就是清洁队停放拉粪的板板车,后改成清管所。 也不知何时,这院门里,变成了染靛街粮店的后门,后来又成了粮食部门办公的地方。 记得是69年左右夏天,粮食部门在这里举行反贪污现场大会,将老南门某粮店工作人相互串通,做假帐贪污之款购的脏物举办展览。 我和单位同事去看参观了一下展览现场。 展览场地摆了几张大木床,衣柜,梳妆台等傢俱,及生活用品,并沒看到其它奢侈品。只看见一张大照片上,介绍贪污者用赃款,修了一间一楼一底的转混楼房。 时光荏苒,如今整治后的南河,以新的面貌在两岸高楼林立及绿色的丛林中,静静地向东流去。但毗邻南河的染靛街已是半节街了,它显得有些冷清。 现它的左边也是高楼矗立,右侧则是一艘别具一格造型设计,永远停滞搁浅的万里号水泥石船样式的商业楼房。 但在这里,看到它还是给人们留下了对旧时座落在此地的万里桥的掠影,深深的一些遐迩,仍在人们脑中萦回。 完 原创与情怀 一个有趣的灵魂在等你 |
|
来自: 新用户7771xieo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