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浩明 ▏带饭的“省长们”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带饭的“省长们”

作者 ▏张浩明

时下,有很多带“族”的称谓,什么追星族打工族暴走族月光族啃老族,还有纹身族烈焰红唇族,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就不例举了,说不定等两天还冒出个新的什么族,就不一一例举了。

笔者不才,今日也杜撰个“带饭族”。

“带饭族”现象出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段时间,那是一道独特的记忆犹新的风景线。

那年月,我在单位也熬成了四级工,当时的工资是50.39圆,一月干得好还可拿6至8圆的奖金。当然那时物价低廉,要收肉票的剔骨宝肋肉一斤1.14圆。而单位食堂的素菜每份5分至1角,荤菜不到1圆。

今天看来那时票子的含金量多啊!

可那时仍有不少四十上下的中年职工仍嫌食堂的饭菜太,大呼“吃不起哟”!

于是每天的午饭就从家里带,一个几百上千人的工厂,天天总有几十个“带饭族”。

这幅浓墨重彩的活鲜鲜的画卷,出现在每日上班的厂门口。“带饭族”们通常骑着辆锈迹斑斑,除了铃当不响全身都响的老式自行车。他们的车龙头上挂着个黑色的人造革包,包内放置一个比茶缸大的保温瓶,内装中午的午餐,饭按得紧紧,上面盖着一层菜。

也有更细心的“带饭族”将饭菜分装,于是车龙头又多了一个旧手帕或纱布包着的小搪瓷盅盅,上面打个疙瘩,车子行走时吊甩甩的,而那手帕和纱布也脏兮兮,有时炒菜的油水将手帕浸得油腻,十分难看。

他们从厂门口下车,推到停车点放好,立即从人造革包内取出保温杯,走向车间小心地把这份午餐放在自家工具柜内。然后准备干活。

若俩个“带饭族”相遇,便十分亲热地问:“今天中午带了啥好吃的”?另一个便答曰“昨天晚上的剩菜剩饭,今天中午一扫光”!说了一阵苦笑,嘿嘿嘿,对方又答“节约归己嘛”!

其中有个杜二哥,堪称节约楷模。他一惯饭菜分装,搁好午餐后,还把那张包菜的旧手帕用劳保肥皂洗净;杜二哥的劳保肥皂全切得火柴盒那样大,筷子那般厚。旧手帕洗了晾在自家车龙头上,又怕被风吹走,便在车间找截细铁丝缠两转。下班时手帕干了,明天重复使用。

杜二哥做这些事心细如发。

带饭族一至认为厂里食堂的菜太贵,一份回锅肉“吃得钱响啰”!但对食堂中午的免费菜汤也要舀半盅盅喝,只不过动作特快,怕食堂管事看见,说句不买食堂饭,光喝食堂汤,这多没面子脸上无光。

吃饭时,带饭族爱聚在一个角落一起吃。他们互相看看你带的什么菜,我带的什么菜,还拈两筷子尝尝,这时刻是他们最惬意的时光。吃食堂的同事打好饭一拨拔从这儿走过,总戏说这是带饭族在开最隆重的“省长办公会议”。这里的“省长”二字的意思,带饭族都明白,他们只一笑了之,他们干脆互相以“省长”称呼,姓张的叫“张省长”,姓王的叫“王省长”。这里的省字是俭省节省多省,总之是省省省之意!

但既说到了“省长”,“省长们”便打趣开来,说他们的标准是“三菜一汤”。三菜即咋晚剩下的,有的只带了一样,便说今天的午餐不夠“省长”标准,“罢官”一天,明日带够两样,再官复原职,云云。

戏谑解嘲矮化,带饭族们彼此彼此,也没什么不好,或许这是另一种举重若轻。

带饭族算了一笔账,每天带饭一月可节省30圆,三张拾圆的票子啊!从带饭族们的言谈中,他们艰窘中不乏幽默,寒伧中不失乐观。

细细思之,带饭族家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或老婆无工作,或在街道生产组挣得很少,或家中有病人,或正攒钱给儿女读书。但由于历史年龄和性格使然,他们除了对自己的那份工作情有独钟外,对其它的生财之道皆感茫然,于是省了又省就是他们唯一的办法。

当然,有时带饭族也滋生出一种少有的慷慨,比如王师傅随着经济条件的好转,有天他炒了一大份盐煎肉,中午用一把棉纱蘸点机油在铁架子上加温,饭盒烧黑了,盐煎肉却飘出了浓浓的香味,带饭族们你拈几片我拈几片,吃得喜笑颜开。不是带饭族的路过看见想来拈,却被王师傅哄走说“这是我们带饭族的福利!”

我也当过带饭族,但不够“省长”资格,并且带饭族们也不知道。

那是我出差时嫌火车上10圆一盒的盒饭太贵,便下半夜起来煮了米饭,又炒了烂肉泡菜,用两个饭盒封好。吃时用车上开水冒热,吃得特香,引来邻坐旅客的观看,弄得我不好意思。但想着赚了差旅补助可添补家用,每次出差都这样办。

哦!带饭族三个字,让你咀嚼到生话中好多的滋味……后来的年月,“带饭族”慢慢消失了,今天已不复存在,或许是生活变好了吗?囊中鼓胀了吗?但想到二师兄今年身价越来越高,这问题还真不好回答圆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