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温《廊桥遗梦》

 新用户7771xieo 2020-10-23

重温《廊桥遗梦》


作者 ▏蒋少龙

 

10月12日,央视电影频道“艺术影院”播放电影《廊桥遗梦》,这是我第四次看这部电影。以前看了电影再去看小说,小说看了两遍又再次看电影。

小说是我敬重的紫中筠先生翻译的,与原著一样文字优美。电影根据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梅丽尔·斯特里普克林特·伊斯特伍德等主演。影片原长135分钟,译制片只有113分钟,网上看还需付费。

“爱上你只有四天,忘记你却用尽余生”,这是小说和影片的主题。

家庭主妇弗朗西斯卡在家人外出的四天里遇到了《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罗伯特·金凯,在经历了短暂的浪漫缠绵后,弗朗西斯卡因难以舍弃家庭而与罗伯特·金凯痛苦地分手,但对金凯的爱恋却萦绕了弗朗西斯卡的后半生。

 

人生原本是方向不同的两部车。

雨中,弗朗西斯卡坐在丈夫开的车上,隔着车窗,看见罗伯特将刻着她名字的十字架项链挂在后视镜上,泪眼模糊。“隔雨相看泪眼,唯有无语凝噎。”这时候,全世界的雨都停了,只剩下弗朗西斯卡内心的苦苦挣扎。

这是影片最感人的一段。项链和雨刷器钟摆式的运动,左一下,右一下,左一下,右一下,就如同弗朗西丝卡面临的选择。左手责任,右手爱恋,那份灼心的痛,隔着屏幕直击人心。最终,这两部有过交集的人生之车,驶上了各自的征程。

 

摄影师罗伯特是弗朗西斯卡眼中完美的情人,弗朗西斯卡是罗伯特心目中有梦的圣女,他们彼此用对方成全着自己。摄影师用四天时间爱上弗朗西斯卡,让他终生难以忘怀。

同样,弗朗西斯卡也少女般一见钟情爱上了对方。他们创造了一个爱人世界的“我们”,作为爱的第三者永恒存在,在不相见的思念里。

摄影师在雨中开车离去了。22年,他们再无联系。22年,他们至死未再相逢。那四天爱恋,被他们当做人世的珍宝,悉心加以珍藏。22年后,当弗朗西斯卡抬起颤抖的手,戴着老花镜,读着罗伯特去世之前写给她的绝笔信,她的眼里涌流着愧疚、伤感、思念的浑浊老泪。

一座廊桥,你在这头,我在那头。穿越世界上所有的河流,却穿不过人心和世俗的廊桥。那就只保留着一场梦吧,一场关于廊桥的梦,让他们的骨灰在河流里拥抱。就像弗朗西斯卡在信中对孩子所说:我生前的一切属于你们,生后,我要追随罗伯特而去了!

 

不要用传统的道德观念评判《廊桥遗梦》,也别用“出轨”或“婚外恋”这些世俗的观念误读两位当事人。弗朗西斯卡和罗伯特的恋爱仅仅持续了四天。

第一天,他们相识。

第二天,他们相爱。

第三天,他们决定厮守终生。

可是第四天,就在家人即将回归的前夜,弗朗西斯卡矛盾重重,不忍伤害善良的丈夫和成长中的儿女,决定放弃和罗伯特的这段感情。看到此处,相信多数人也许会感到不可思议,仅仅持续四天的激情之恋有何魅力?竟能抵过主人公贯穿一生的婚姻?

然而,《廊桥遗梦》自1995年上映以来,这部影片却出乎意料地掀起了全美的离婚狂潮。

“婚内遇上真爱,究竟应该何去何从”?这是影片《廊桥遗梦》一直在引领人们思索的一个问题。一直以来,婚外恋都被定义为一种不齿而非道德的存在,可《廊桥遗梦》则一反常俗地将之演绎为动人心魄的唯美爱情。不管人们愿不愿意相信,《廊桥遗梦》所放大的不是对婚外恋本身的宽容,而是对人类心灵情感的细腻洞察。影片和小说难以释怀的结局,其实是对爱情和婚姻最好的尊重。

据报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离婚率增长迅猛。从全国平均水平看,1979年离婚率为4%,1999年达到13.7%,2003年达到15%以上。尤其是近几年全国离婚率逐年攀升,其中离婚率上升最快的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其中北京离婚率全国最高,高达48.3%。也就是说,在北京差不多每两对情侣结婚的同时就有一对在办理离婚。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国人的婚姻绝大多数是凑合。单身和婚后“丁克”现象逐年增多,以及婚姻观念的多极化,现在也是不争的事实。

重温《廊桥遗梦》,也许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婚姻和家庭存在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