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袭烟雨,一座城:这一次,我终于见到了先生笔下的「边城」

 书语人间 2020-10-23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凤凰,是我每次去湖南旅行时,都会抽出2-3天小住的古镇。

这次去的时候,虽正值秋雨过境,连着下了2-3天的雨,恰恰是这袭烟雨,和沱江边上漫步的三两行人,让我见到了沈从文先生笔下那个干净、自然的边城。

01.

40元包辆大巴车是种怎样的体验?

大概在10年前,我曾与闺蜜一道去过凤凰。那时因为动车还没有开,我们是从长沙直接坐大巴车去了,一路上耗费了将近7个小时,别提有多辛苦了~

而,这一次则不同了。

我是在参观了岳阳楼后,直接坐动车去的怀化南,然后按照沿路的指示牌,出高铁站左拐,去到了怀化南长途汽车站。

怀化南长途汽车站,是长沙去凤凰最近的中转站,只要在晚上620以前,都可以从这里坐大巴车去凤凰,车票41元一人,用时在1个小时30分钟左右。

我到的时候,因为已经是晚上6点了,再加上下雨,一路上只有我跟司机两个人,啧啧啧~

02.

古镇里的清溪禅院

这一次的住宿,我选在了古镇的沱江边上。

到的时候,凤凰已经是华灯初上,酒吧里人声鼎沸了。

于是,当我拖着箱子、背着包走在沱江边上时,一边暗暗想,网上说的「凤凰商业化恐怕是真的,这么多酒吧,不如叫酒吧街算了」,一边暗暗地担心自己订的民宿会不会在这几家酒吧里,夜里的睡眠会不会受到影响。

好在,我订的民宿在沱江边的一个巷子里,已经很靠近居民区了,走起房间后去,几乎听不到任何声响。

再加上老板是一个特别好的大叔,又是帮我寄快递,又是给我安排大房间,又是借我雨伞的,一晚上还只要340,真的是赚到了~

左下:当地特产血X鸭

03.

漫步沱江

第二天一大早,我简单收拾了一下出门会用到的东西,便沿着沱江遛弯去了。

第一座我看到的建筑,是位于城东沙湾的万寿宫

乾隆十二年,公元1755年,发了财的江西人将这里扩建成了恢弘、玲珑的建筑群,还特意增设了自己的护佑神,始称「万寿宫」。万寿宫门前,共有九级台阶扶摇直上,两边种有苍松翠柏,尽显幽静。

现在的万寿宫,则是凤凰当地人的聚会场所,夜幕降临的时候,都会上演一幕幕演出,有兴趣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呀~

万寿宫的门外,是「万名塔」,与「虹桥」相呼应,由青砖和混合砂浆,以及钢筋混泥土修筑而成,塔为六方、七级,每层有6个翘脚,精美秀丽,悬挂有铜制风铃。

该塔在1985年由画家黄永玉牵头倡议重修,198810月建成,耗资5900元。根据民众资助修建之意,得名于万民塔。

从万民塔下方的小路,沿着江边一直往前,便到达了凤桥。

说起这座桥名字的由来,便不得不提到湘西地区的文学家、历史文物研究者沈从文先生和他的夫人张兆和了。



据闻先生在苦追夫人张兆和的时候,曾因多次被拒,心生退意。但不甘就此放弃的他,最终还是选择赠送了一条项链给佳人。项链的造型是一只回过头的凤凰,希望佳人看到以后,能够回心转意。

现如今,故事的真假虽已无法考证,但先生的浪漫与纯粹,与凤凰这座古镇融为一体,成为了一个爱上凤凰的理由。

看完凤桥后,继续往前,便来到了沱江游船的登船点。

为我划船的伯伯是60后人,现孙儿已经快要上小学了,从小便在沱江江边划船。在他的记忆里凤凰正如沈从文先生笔下的一样简单、自然、又富有生机。

清晨的时候,古城里的人们便会带着自己编的首饰、种植的蔬菜瓜果,出来沿街叫卖,然后到了太阳的时候,再回到家里,与家人一起共享天伦。

自从凤凰成为了旅游景点后,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了这里,居民们的老宅被开发成了商铺和民宿,虽然建筑依旧是那些老建筑,但是味道越发的商业化了。

下船后,我继续沿着沱江一路向前,来到了云桥。由于连日阴雨绵绵,我已心生倦意,便又叫车回到了虹桥附近,准备稍作休息,再继续我的旅行。


04.

古城艺术博物馆 & 文化广场

来凤凰古城游玩,有一个地方是身为文字工作者的我一定要去的,那就是沈从文先生的故居。

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凤凰古城里,除了出过先生这样集「文学家、历史学家、文物研究者」于一体的真·斜杠青年,还出过一个「一门四代五杰」的文化贵族 —— 陈宝箴世家。

陈宝箴,生于1831年,谱名为观善,字相真,号右铭,晚年自号四觉老人,是晚清著名的维新政治家

光绪元年(1875年),陈宝箴举家从江西前往凤凰古城,任凤凰厅地方官。

来到凤凰后,他立即率百姓凿沱江,使行舟畅通,后又教当地山民植茶、栽竹、种薯,极大推动了凤凰的发展,后来又被提升为湖南巡抚,推行了湖南新政,期间创办洋务学堂、兴实务,被曾国藩誉为「海内奇士」。

更厉害的是,他的儿子、孙子、曾孙皆是一代大家。

你看下图展厅中那张1898年秋在南昌的合影,里面其中一位便是他的第六个孙子,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的陈寅恪。

他的父亲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与谭嗣同、徐仁涛、陶菊并称为「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

展厅内,处处可见明清雕花家具

正所谓虎父无犬子,言传身教的影响是巨大的。陈宝箴世家一门四代便有五人因在不同领域取得的非凡成就,被列入《辞海》里,是当之无愧的文化贵族、最强天团。

「公子里的公子,教授里的教授」陈寅恪先生故居

05.

沈从文故居

离开古城博物馆后,于一条小路中七拐八拐往前走,便来到了沈从文故居。

先生用过的书桌椅

先生对文坛,乃至考古学的影响力,无须我一一为各位看官赘述。我这里想谈的,是先生的儿时和青年时代的经历,和对「学习」的独到见解。

我第一次对先生产生兴趣,既不是因为他的代表作《边城》(说来惭愧,至今没有读完),也不是因为他追求夫人张兆和时写下的「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纪的人」

而是一篇汪曾祺写的西南联大回忆文。

根据汪老的回忆,沈从文先生几乎从来都不会教学生如何写作。

因为,在先生看来,如果讲如何写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是要误人子弟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不是大学里培养的。

于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沈从文先生常常在课堂上布置五花八门的题目,来让学生即兴创作。

比如,有一次先生便出了一个「我们的小庭院里有什么」的题目,好几个同学都就这个题目写出了不错的散文,然后都发表了。

当时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便很好奇,仅有小学文凭的先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结果便在一本《从文自传》里找到了答案。

先生小时候是一个特别皮的学生,经常在表哥的带领下,逃出学堂,去到市井乡下与劳动人民待在一起,观察他们都是如何说话,如何做事的,然后再用笔把这些给写下来。

大约145岁的时候,先生因为家道中落,随当地的土著部队一起流徙于湘川黔一带,后正式参军,开始在部队长官手底下做文字工作,养成了「逢出现问题,便要琢磨透彻的生活作风」

后来,先生在20多岁退伍,去到了北京大学国文系做旁听生,在会馆里结识了胡适、徐志摩等一群有志之士,一步步地拓宽了知识的边界,写出了《边城》这部享誉世界的作品~

因此,先生的写作从来便不是在书本里学会的,而是来自于对生活的热爱与观察。是生活给了先生灵感,教会了先生写作,也让先生成为了一个文坛、文物研究两开花的传奇人物~

以上,便是我在湘西凤凰三日两夜的所见所闻。

希望你喜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