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实用中医 ▏吴茱萸汤的临床应用

 茂林之家 2020-10-23

吴茱萸汤是常用的中药方剂,有很多版本。本文主要讨论《伤寒论》吴茱萸汤的配伍特点和临床应用。 

《伤寒论》吴茱萸汤由吴茱萸 9g,生姜18g,人参9g,大枣十二枚组成,以水1升,煮取400毫升,去滓,温服100毫升,日服三次。为温里剂,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效。

主治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冷,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笔者在几十年临床实践中,根据本方的药物组成、配伍特点和治疗机理,常用于慢性胃炎、小儿流涎、脑血管后遗症语骞流涎、成人睡后口角流涎、神经性头痛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治疗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一般都具有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食欲不振等症状,吴茱萸汤治“食谷即吐”、呕吐酸水、干呕、呕吐清水痰涎。临床若遇这些症状属肝胃虚寒或无明显热象者,应用此方均可取得理想效果。

曽治王某,女,46岁。患慢性胃炎十余年,近日病情加重,胃脘隐痛、喜温喜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反酸、胃脘部嘈杂难受。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1982年3月16日求我治疗。

症状同前述,舌淡苔薄白、脉弦缓。辨证:肝胃虚寒、胃腑传导失司。党参12克、白术10克、吴茱萸3克、生姜3片、大枣5枚、瓦楞子15克、鸡屎藤30克、甘草6克。服药10剂,症状消失。

治疗小儿流涎

小儿神明蒙昧,神经系统尚不健全,极易出现流口水症状,这些患儿多伴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

若非口疮或体征有明显热象者我常仿吴茱萸汤的意思,用油炸3~5粒吴茱萸后将吴茱萸捞出,再炸一个鸡蛋,和2枚红枣吃,每天一次也有一定疗效。

治疗成人睡觉后流口涎

成人睡后口流涎沫,临床并不少见,中西医均无特效疗法。我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四五例,取得了可喜的成效。

曾治高某,男,35岁。主因睡觉后流口水两年于1999年8月12日就诊。患者两年前无故睡觉后口中流涎沫,醒后枕头弄湿一大片,很尴尬,自此以后每晚都流口水,甚为所苦。多方求治,CT、核磁检查了个遍,没查出确切病因,效果无从谈起,1999年4月8日求我治疗。

查其舌脉无特异变化,苦思无良策。忽忆起《伤寒论》吴茱萸汤,即欣然一试。吴茱萸6克、党参15克、生姜5片、大枣5。枚服药5剂口水减轻,继服15剂,口水消失。

治疗神经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的表现多种多样,若头痛部位在颠顶,痛勢较剧,四肢发冷者,可试用吴茱萸汤加减治疗。

曾治林某,女,42岁。主因头痛久治不愈于1989年5月17日就诊。患者头疼已有两年,头痛部位以颠顶为主,素常四肢不温,头痛严重时四肢发冷,口中多唾液,舌淡苔白,脉弦缓。

辨证:肝胃虚寒,浊阴上逆。吴茱萸6克、党参15克、藁本18克、细辛6克、甘草6克、生姜5片、大枣5枚。服药5剂,病人连呼效果好,继服10剂,头痛痊愈。

治疗脑血管病后遗症

脑血管病后遗症有的以语骞流涎为主症,有的疾病后期出现语骞流涎,凡遇此症,只要没有明显火热症像者,笔者都会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参以吴茱萸汤治疗,每每获效。

《金镜内台方议》:“干呕,吐涎沫,头痛,厥阴之寒气上攻也。吐利,手足逆冷者,寒气内盛也;烦躁睡欲死者,阳气内争也。食谷欲呕者,胃寒不受也。此以三者之症,共用此方者,以吴茱萸能下三阴之逆气为君,生姜能散气为臣,人参、大枣之甘缓,能和调诸气者也,故用之为佐使,以安其中也。”

吴茱萸汤的配伍很有特色,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有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效。性质平和,安全可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