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先兆(2) ——陈老中医系列讲座之五

 恒则成167 2020-10-23
(接上文)

纵观历史,我们认为对中风先兆证的治疗积累的丰富经验,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摄:从饮食、起居、情志、导引、气功等方面调摄;

2、针刺预防;

3、药物预防;包括疏风、化痰,如愈风汤,天麻丸等;滋补肝肾,如六味地黄丸;补气活血,如补阳还五汤等。

中医学对中风先兆证的概念、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的认识逐渐完善,积累了许多有效的防治方法,形成了较为完善、完整的中风防治体系,这是中医的伟大贡献。对中医的传承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而西医学直到上世纪6070年代才逐步认识到暂短性脑缺血发作时脑卒中的先兆,有人提出,暂短性脑缺血分为两型,一型的发作有较长的间隔期,另一型间隔期较短,并认为后者常预示即将出现完全性脑卒中。因此,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采用中医药预防中风先兆证的国家,比西方要早两千多年。这是每个中医人为之自豪的。


三、中风先兆证的发病基础

《内经》认为微风是在气血尚未并,五脏暂安定的状态下表现出的一种肌肉蠕动症状,并认为其防治当针刺,“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受,邪气乃索”(索者,散也。)。提示《内经》中认为“微风”是由于气虚、外邪侵袭所致,并认识到中风是“肥贵人膏粱之疾也”。

清代沈金鳌提出:“小中者何?其风之中人,不至于脏腑血脉之甚,止及手足者是也”。

《内经》中对小中风已有如下认识:

1、《内经》已经发现在中风之前有“微风”的先兆表现;

2、运用针刺进行预防,体现了“治未病”思想;

3、提出了中风与肥贵人(形体肥胖,养尊处优)和喜膏粱厚味者关系密切。

《金匮》中称小中风为中络,其表现为肌肤不仁,责之于风邪中络所致。

刘河间氏在继承《内经》、《金匮》成就的基础上,对中风先兆症状的描述已有所完善,曰“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

中风先兆证是中风发生前期,人体出现的异常先导综合证候。审证求因,逆转调治是防止中风证进一步发生的必要措施和手段。

中风先兆证是由多种因素作用于人体。现代医学认为:凡影响了脑络血管的正常功能发挥所致的中风先期轻症,与脑动脉硬化及脑动脉血管壁的损伤有关。而脑动脉硬化如果不出现脑组织的缺血和脑动脉血管破损性伤害,就不可能出现任何临床症状。这一点相当重要。


中风先兆证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未能避免致病因素的隐袭重复伤害,也就是中医学认为的在正气不足的情况下出现的临床事件。 

如:

1、年龄

中年是人体体质变化的转折点,由强壮自然进入衰落过程。

《素问·天年》云:“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

这些说明经脉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经脉行血气而营阴阳,由于脏器渐衰,虚处留邪,中年后脑动脉硬化渐至,气衰促使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有些中老年人生活中虽然烟酒不沾,且三餐也正常,但仍会出现中风先兆证候,这说明年龄对血脉功能衰变是其因素之一。

当然近年来,中风者的年龄日趋年轻化,20多岁就出现中风者大有人在,此病的发展变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注意,也是本次讲课所希冀的。

2、情志

情志是人对外部事物作出的不同反应,是以五脏气血物质为基础的意识形态活动。人体经脉气血随情志活动、居处环境、动静劳逸和体质强弱的变化而变化。

《素问·经脉别论》中云:“凡人之惊恐圭劳动静,(脉)皆为变也”。

 “忧思不解,损伤正气,气机郁结,脉道不利。”

《素问·汤液醪醴论》云:“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涩卫除”。

抑郁忿闷,则脏腑受损,气火失衡,郁火内生,气阴受灼。故《灵枢·百病始生篇》云:“忧思伤心...忿怒伤肝”。

《阴阳应象大论》中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由此可见:长期或反复情志不畅,气滞火郁,郁火传导,损伤血脉,就会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和中风先兆症状的出现。郁火耗气伤津,生风动血,肝郁化火,扰及于心,郁火灼伤气阴,致痰浊粘附等,均可加剧脑动脉硬化,再加上情志不畅的持续内伤作用,气血阴阳暂短失调则会出现中风先兆证。


3、性情

凡性情急躁的人,常会阳常亢盛,阴常不足,致经脉血管内血流改变,管壁承受力逐渐引起损伤,加之机体全身免疫低下,亦或过度疲劳,精血亏损于内,阳气驰张于外,正气亏损而引发。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

《素问·举痛论》云:“劳则气耗”。从这充分说明性情急躁,心力过劳,损伤脏腑气血,会使气机升降功能失常,导致血脉虚损,阻滞脑部血运通畅,若脑部出现一过性供血不足,则现中风先兆证。

可见中风先兆证是脑动脉硬化的继续性作用和发展变化的结果。

4、禀赋

禀赋是先天的。现代医学的遗传学理论把中风病先兆等脑血管病纳入较多基因遗传病范畴。先天禀赋不足,更易于对某些致病因子易感和倾向于产生某种疾病类型。呈现一定的家族遗传倾向,因而有中风病家族遗传史人群者比普通人更容易罹患此病。

《灵枢·行针》中云:“百姓血气各不同形”。提示禀赋血脉强弱与其适应内环境变化的能力有关,而无家族史病人群,若生活与其心意相背,五志化火伤心,损伤脏腑血脉,也可引起中风先兆证。

       中风先兆证的实质是:多种复合因素综合作用所致,与经脉血管的累积损伤,脑动脉硬化有关,是要在脑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外观的临床证候。其内在决定因素是正气不足,情志失常。

《经》云:“勇者气行而已,怯者着而为病。”这就意味着强壮的体质和充足的正气则邪不能害,详审病因,个人认为,减少或避免不利因素对正气的损伤是预防中风先兆证发生的重要举措。


四、中风先兆证的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1、中医学对中风先兆证的诊断标准

中风先兆证与中风病有密切的联系,它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以眩晕、肢麻、短暂性瘫软、语涩、晕厥发作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一些病人可以发展为中风病,但大部分病人经过调养、治疗,可防止或延缓中风病的发生。对此为医者要有充分的认识和自信。

关于诊断标准

第一、诊断依据

1)主症:

阵发性眩晕;

发作性偏身麻木;

短暂性言语謇涩;

一过性偏身瘫软;

晕厥发作;

瞬时性视线昏瞀。

2)次症:

头胀痛;

手指麻;

健忘;

筋惕肉瞤;

神情呆滞;

倦怠嗜卧;

步履不正。

3)理化检查:

血压;

血糖、尿糖;

血脂;

血液流变学;

心电图;

眼底检查。

中年以上患者,具有两项主症以上,结合次症,实验室检查即可诊断,必要时可作CT、MRI等检查,以确定诊断。

(未完待续……敬请期待下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