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湯志波、孫悦丨明初虞堪詩集版本考錄

 书目文献 2020-10-23

明初虞堪詩集版本考錄

湯志波  孫悦

汤志波,文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内容提要:明初虞堪詩集有《希澹園詩》《虞山人詩》《鼓枻稿》三種,其中《希澹園詩》現存鈔本6種,《虞山人詩》存鈔本9種、民國間印本1種,《鼓枻稿》存鈔本18種、民國間印本1種,總計35種。《希澹園詩》三卷,《虞山人詩》有三卷本、四卷本、八卷本,《鼓枻稿》有一卷本、四卷本、六卷本。雖書名不一,卷次分歧,但所收錄内容大致相同,僅前後編次稍異,共存詩332首。《虞山人詩》與《希澹園詩》爲同書異名,《鼓枻稿》則出自另一版本系統,當是《希澹園詩》之初稿。虞堪詩集初以“虞山人詩”之名流傳,傳抄中改作“鼓枻稿”;經其門人編訂後定名爲“希澹園詩”,但“希澹園詩”傳抄中又易名“虞山人詩”,造成了三種書名混亂

關鍵詞虞堪《希澹園詩》《虞山人詩》《鼓枻稿》版本志

虞堪(一作虞勘),字克用,别字勝伯、叔勝,號青城山樵、玉屏山小樵,原籍青城(今屬四川成都),隸籍長洲(今屬江蘇蘇州),生卒年不詳。元末隱居不仕,避兵笠澤,在義塾爲師。洪武十年(1377)爲雲南府學教授,卒于官。虞堪現存詩集有《希澹園詩》《虞山人詩》《鼓枻稿》三種,本文著錄其版本特征,考察其編次差異,爲進一步整理研究奠定基礎。

一、《希澹園詩》6種 

1.《希澹園詩》三卷,清鈔本,南京圖書館藏(書號113611)。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四字,無邊欄行格。卷端題“蜀郡虞堪勝伯”,卷首有桑以時《希澹園詩集序》及目录。序云:“吴中虞先生名堪,字勝伯。其先蜀郡人,宋丞相雍國忠肅公七世孫,文獻故家也。……經瞿唐過余,示予所著《希澹園舊稿》。‘希澹’,用邵子語名讀書所也,屬余序。”

按,是書卷一古體雜言38首,卷二近體五言48題53首、絕句19題23首、六言10首,卷三近體七言87題93首、絕句92題116首,共294題332首。

2.《希澹園詩》三卷,清鈔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書號15函60架)。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雙邊,雙黑魚尾,版心鐫“希澹園詩”,卷端題“蜀郡虞堪勝伯”,左邊欄外鐫“虞山錢遵王也是園藏書”,卷首有《希澹園詩目錄》,卷末有至正丁未(1367)虞堪自識、桑以時《希澹園詩集序》。虞堪云:“予十年前自江右還吴下,罹時艱阻,不得遂遠道遊觀之志,竟棲跡林泉間,與山人野士處,頗放意詩酒,以銷鎔凡滓耳。而留連光景之歎,多寓于咏歌,然即事寄情,罔挍工拙,片言隻字,無可成編者。今年過海上,而從遊襄陽丘晋氏,廼裒拾予詩,得三百三十三首,劙爲三卷,以請識。予自歎曰:詩本性情,關時命,生不逢偶,濩落偃蹇,故發窮愁悲謌之詞以自攄遣,奚足以形容而稱禆制作之雅邪?是編雖成,未必可傳,所謂適足貽覽者之哂云。今年爲丁未歲,冬至前一日,玉屏山小樵虞堪識。”鈐“孫均私印”“渤海陳氏家藏”“歸安陸樹聲藏書之記”“汪士鍾藏”“徐康”等圖記。

按,是書所收内容與南圖本同。也是園爲清代錢曾藏書室,《也是園書目》有著錄。[①]後歸陸心源皕宋樓,《皕宋樓藏書志》載:“《希澹園集》三卷,也是園抄本。”[②]

3.《希澹園詩集》三卷,清乾隆間鈔《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半葉八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雙邊,上黑魚尾,版心鐫“希澹園詩集”及卷數,卷端題“明虞堪撰”,卷首有提要、桑以時《希澹園詩集原序》、總目錄,卷末有虞堪《希澹園詩集跋》。卷首提要云:“……此集後有自跋,稱‘丁未歲冬至前一日’,案:丁未爲元至正二十七年,則皆元時所作,而入明以後,篇什遂不復見。相傳堪歿後,所遺翰墨尚數篋。其子孫不讀書,漫置屋中,久而亡之。則其散佚者固亦多矣。……世又有堪詩别本題曰《鼓枻稿》者,與此集互相檢勘,其詩篇數多寡並同,惟前後編次稍異,或即堪之原本,或後人别題以行,均未可定。今附存其目於此,不復錄焉。”

按,文淵閣本較以南圖、靜嘉堂所藏鈔本,卷二闕絕句《題章橫塘畫諼花》《題舍弟坊畫竹》《戲爲日本僧題梅花》3首,共計收詩291題329首。津閣本卷前無桑以時序、目錄,同闕卷二此3首。文瀾閣補鈔本卷首有桑以時《序》,無虞堪自識,卷二完整不闕,此外《對雪》《白雲爲閑上人賦用鄭子封先生韻》等順序亦與文淵閣不同,當是另據他本抄錄。

二、《虞山人詩》10

1.《虞山人詩》三卷,清初鈔本,上海圖書館藏(書號786890)。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四字,無邊欄行格。卷端不題撰人,卷末有虞堪自識。封面有辛酉年(1921)袁克文題識:“元虞堪詩,傳本有《鼓枻稿》,已不多見。厥本乃山人自定,尤爲罕異,矧鈔自元時原本耶?辛酉歲莫,題贈相靈先生珍藏。寒雲。”卷端鈐“獨醒居士”“孝子節婦忠臣之家”“樝燕緒字翼夫”“家在蘇州望信橋”“行素堂藏書信”“翼夫手勘之本”“南通沈燕謀印”“燕緒眼福”等圖記,係海寧查氏舊藏。

按,卷一古體雜言38首,卷二近體五言48題53首、絕句19題23首、六言10首。卷三近體七言87題92首、絕句92題116首,共294題332首。

2.《虞山人詩》三卷,清黑格鈔本,國家圖書館藏(書號107705)。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單邊,上黑鱼尾,卷端題“元虞堪叔勝甫著”,前有虞堪自識鈐“小山堂”“詩卷長留天地間”等圖記。所收詩歌數量與前者一致。

3.《虞山人詩》三卷,鈔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書號15函63架)。半葉八行行二十四字,無邊欄行格。卷端不題撰人,卷前有桑以時《虞山人詩序》及目錄,後有虞堪自識。鈐藏書印“歸安陸樹聲藏書之記”,可知原爲皕宋樓藏書。所收詩歌數量與前者一致。

4.《虞山人詩》三卷,鈔本,日本靜嘉堂文庫藏(書號15函63架)。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四字,無邊欄行格。版心鐫“虞山人詩”,卷首有桑以時序及目錄,卷末有虞堪自識。按,是書共收294題332首,與同藏于靜嘉堂之《虞山人詩》三卷内容、排序一致。鈐“歸安陸樹聲藏書之記”“磨兜堅室”“歸安章綬銜字紫伯印”“臥游”“梅花書屋”“荻谿章紫伯珍賞”“禮畊所藏”“章綬銜印”“紫伯”“許氏星瑞”“雲澤許氏父子藏書”等圖記,曾爲許星瑞、陸樹聲、章綬銜等人收藏。

5.《虞山人詩》三卷,清鈔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單邊,卷端題“玉屏山小樵虞堪叔勝甫著”,卷首有虞堪自識。按,是書僅據《明别集版本志》著錄,[③]暫未能目驗。

6.《虞山人詩》三卷,鈔本,上海圖書館藏(書號007379)。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無邊欄行格。卷端不題撰人,卷首有虞堪自識及目錄。有夾簽校勘多則,記于“競雄女學文課格”紅格紙上。另有夾紙題跋二,一錄虞堪小傳:“《歷代畫史彙傳》引《姑蘇志》云:虞堪,字克用,一字勝伯,家長洲,爲雲南府學教諭。能山水,好爲詩。元末隱居行義,不樂仕進,藏書甚富,多手自傳編。彭蘊璨。”一爲民國八年(1919)孫毓修書于“南社叢刻編輯用紙”上《鼓枻稿跋》:“右《鼓枻稿》不分卷,明虞堪撰。堪字克用,一字勝伯,道園從孫也,流寓長洲而仍往來于蜀,自稱西蜀書生。洪武中爲雲南府學教授,卒于官。堪集别稱《希澹園詩》,《四庫》著錄者是也。此題《鼓枻稿》者,《四庫》附存其目,兩本相較,篇數並同,惟前後編次稍有不同耳。其詩多元時所作,入明以後篇什無聞。相傳堪後所遺翰墨尚數篋,其子孫不讀書,漫置屋中,久而亡之。故所傳至此《鼓枻稿》有分六卷者、有分二卷者,又有題《虞山人詩》者,蓋其集久無刊本,鈔帙流傳,各以意爲之,遂多歧誤耳。今所據本殊多誤字,借本對校,亦未能盡如落葉之盡掃也。己未四月,無錫孫毓修跋。”鈐“松陵陳去病印”“百尺樓”“浩歌堂”“徐自華印”“玉臺内史”等圖記。曾爲陳去病、徐自華藏書。

按,是書所收與上圖藏清初鈔本内容一致。民國八年孫毓修所編《涵芬樓秘笈》叢書,收《鼓枻稿》一卷。據跋内容當是爲題《鼓枻稿》所作,而非《虞山人詩》。是書或即其工作本,用此校勘一過,《鼓枻稿跋》誤夾于此書。

7.《虞山人詩》三卷《補遺》一卷,清鮑廷博知不足齋鈔、勞格校補本,國家圖書館藏(書號18184)。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無邊欄行格。卷端不題撰人,卷前有羅振玉、勞格、鮑廷博三跋,桑以時《敘》及目錄,卷末有虞堪自識。羅振玉跋曰:“《虞山人詩》三卷,勞季言校補知不足齋鈔本。虞勝伯集有三本,一《希澹園集》三卷,《四庫》著錄者是也,也是園亦有鈔本,後歸皕宋樓。二《鼓枻稿》一卷,述古堂、也是園、孝慈堂、皕宋樓、善本書室并有之。三《虞山人詩》三卷,即此本,皕宋樓亦有鈔本。三本編次不同,其實一也。此知不足齋鈔本,前有通介叟題字,曰‘自識云三百三十首,今本只二百九十三首,凡缺四十首。予别有《鼓枻稿》共四本,計得三百二十一篇’云云。又有勞季言跋,云‘此長塘鮑氏知不足齋藏本,從吴山寶書堂收得。詩僅二百九十四首,與自識所云三百三十三首之數不符。戊申二月,陶鼎翁復以舊鈔本見示,多詩三十九首,因命小史映郎補足,并目錄八葉’云云。今合計原本及補錄之數,正合勝伯自識篇數,在諸本中殆推善本矣。卷端有‘王熙甫氏’‘學古堂印’‘天香書屋’‘嘯傲煙霞’‘菊人蓮主’‘餘春館’‘仲氏六游’‘仲氏’‘伯子’‘仲藝之印’‘六游真畫軒’‘勞格’‘季言’等十三印,末有‘仲藝印信’‘中山’‘銅井寄廬’三印。光緒己亥,得之滬上醉六堂書肆,戊申二月重裝,距季言先生校補時恰六十年也。上虞羅振玉題記。”勞格跋云:“此長塘鮑氏知不足齋藏本。乙巳春仲,從吴山寶書堂收得,詩僅二百九十四首,自識所云三百三十三首之數不符。戊申二月,陶鼎翁復以舊抄本見示,多詩三十九首,因命小史映郎補足,并目錄八葉。鮑氏所藏《鼓枻稿》,今歸上元朱述之大令,他日當借校之。丹鉛生勞季言識。映郎錄得數首,旋以病輟,因命人補完,殊愺恅。鮑以文先生書映君識。”鮑廷博跋言:“自識云三百三十三首,今本只二百九十三首,凡缺四十首。予别有《鼓枻稿》共四本,計得三百廿一篇。此據趙本耳。”

按,是書所據底本原有脱漏,勞格、羅振玉多據别本鈔補,如卷一《題柏子庭畫石昌蒲》後補《朝陽篇》《良苦吟爲馬元尋母得見作》《咸林行爲楊璽改葬乃祖作》3首,注云“三首以别本補”,《張商畫行歌》後補《踏車謠》,《贈星史汪清溪》僅存前八句,勞格補鈔全文,注云:“一首不全,可從别本補。在别本五十一頁。”卷二據《吴江集》六言1首。《補遺》一卷補《朝陽篇》《丙卿還鄉里賣藥躬耕予喜而賦詩爲别》《寄題先月樓》《夢綵堂》《賦小瓶紅白梅花》(其二)5首。目錄葉亦有小字補鈔遺漏之題。

8.《虞山人詩》三卷《補遺》一卷,民國十七年(1928)東方學會排印《殷禮在斯堂叢書》本。半葉十六行行二十四字,黑口,四周單邊,上黑魚尾,版心分鐫“虞一”“虞二”“虞三”“虞補”,卷首有桑以時序、目錄,卷三末有虞堪自識、《補遺》末有羅振玉跋。羅跋前半部分國圖藏本題跋内容基本一致,後有異文甚多:“此爲長塘鮑氏知不足齋舊藏,前有金華桑以時序,後有虞勝伯跋,稱得詩三百三十三首,劙爲三卷,後署丁未歲冬至前一日。考丁未爲至正二十七年,知其詩皆元代所作也。卷一爲古體,卷二爲五律、五絕及六言絕句,卷三爲七律、七絕,總計二百九十四首,視原跋所云三百三十三首少三十九首。往在京師從友人假《希澹園集》據補此集佚篇,復假得查初白先生寫本,手校文字異同於此本上,及在海東得曹氏倦圃藏本《鼓枻稿》復加校讐,知各本互有得失,諸本皆無序跋,惟此本有之。至此本卷一《贈星史汪清溪》五古脱十六韻三十二句,卷二《看帆》詩四首失序,《漫興》四首末失《元夜》一首,《鼓枻稿》則脱注甚多。又《題柯參書竹》五絕二首誤併爲一,又查本與此本無大異同,曹本則多異字,今一一記注於下。復就《希澹園集》及《鼓枻稿》補此本佚詩,凡得三十八首,别爲《補遺》一卷,較原跋所稱三百三十三首者,但佚一篇耳。戊辰仲秋,因命兒子福葆校錄,付印傳世,虞集殆以此爲善本矣。滬上近印《鼓枻稿》,亦不分卷、不分體,與倦圃本同而編次又稍異,總得詩三百十有三首,則與曹本不殊也,並附記之。上虞羅振玉。”按,《殷禮在斯堂叢書》爲羅振玉匯編,收書20種60卷,分裝12冊,《虞山人詩》在11冊。

9.《虞山人詩》四卷,清鈔本,浙江圖書館藏(書號4425)。半葉九行行十六字,無邊欄行格。前有虞堪自識及目錄,有佚名批校,卷端鈐“學安”印,原爲王宗炎“小學樓”舊藏。

按,是書卷一古體雜言38首,卷二近體五言67題76首、六言絕句10首,卷三近體七言86題91首,卷四七言絕句89題110首,共計290題325首。所謂四卷,實將三卷本中卷三按體析成七律、七絕兩卷,并將卷首虞堪自識中“劙爲三卷”改作“劙爲四卷”。夏定域《四庫全書提要補正》曾著錄是書。[④]

10.《虞山人詩》八卷,清鈔本,台灣“國家”圖書館藏(書號11236)。半葉八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單邊,版心鐫“虞山人詩”,卷端題“玉屏山小樵虞堪叔勝著”,卷首有虞堪《虞山人詩序》及目錄。

按,是書卷一古體雜言22題,卷二古體雜言16題,卷三近體五言49題,卷四近體七言52題,卷五近體七言35題39首,卷六五言絕句18題21首,六言絕句10首,卷七七言絕句41題55首,卷八七言絕句51題60首。共計294題325首。是書内容所收與三卷本基本一致,但將增補内容按體分類後增補至各卷,順序亦略有變動,將三卷擴爲八卷,并將虞堪自識中“劙爲三卷”改作“劙爲八卷”。具體卷數變動情況,可參見下表。

三、《鼓枻稿》19種

1.《鼓枻稿》一卷,明汲古閣鈔本,日本靜嘉堂文庫(書號15函64架)半葉十行二十字,無邊欄行格。卷端題“元虞堪叔勝”,卷末有宋賓王、黃丕烈手跋及目錄。宋賓王跋曰:“嘗謂汲古所刻多譌字,惟鈔本獨善。此汲古閣鈔本也,不特底本異常,而筆畫間皆得篆隸義。若較書如埽落葉,旋埽旋有也。雍正丁未四月十一日較。宋賓王記。”黃丕烈跋云:“此香嚴書屋藏書也。予因罕秘,出重價收之。既而揚州藝古堂主人以舊鈔宋元人集數種與余易書,茲《鼓枻稿》亦有之。分卷六,目錄在每卷首,上有‘西圃蔣氏手鈔校本’長方印,取以勘此,遜此多矣。道光甲申新秋校,蕘夫。”卷首鈐“汲古閣”“歸安陸樹聲藏書之記”等藏書印。

按,是書總計283題314首。黃丕烈所云“西圃蔣氏”乃清康熙間藏書家蔣繼斌,字蜀瞻,號西圃,康熙五十二年(1713)進士,多藏宋元明人别集。[⑤]

2.《鼓枻稿》一卷,清朱氏留耕堂鈔本,南京圖書館藏(書號111689)。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無邊欄行格。版心鐫“鼓枻稿”,卷端題“元虞堪叔勝甫著”,卷前有貼簽丁丙手跋,卷末虞堪自識後署“丙寅歲冬至後十日,臥庵老人朱之赤呵凍較正於留耕堂之西廡”。丁跋云:“此書《四庫》未著錄,《存目》亦未見。《也是園書目》作‘《希澹園集》三卷,蜀郡虞堪勝伯撰’。汲古閣抄本作‘《鼓枻稿》,元虞堪叔勝撰’,又有稱《虞山人詩》,爲《皕宋樓藏書志》載爲宋賓王較本及黃氏蕘夫跋本,云舊爲香嚴書屋所藏。予因罕秘,出重價收之。按《文瑞樓書目》據《吴中人物志》,堪字勝伯,宋丞相雍國忠肅公八世孫,自堪以上居吴。堪積學克世其家,嘗搜訪先忠肅公文集於蜀中,世亂不果,一時名勝,多爲詩歌相其行。自先世譜系與凡象笏保藏不失,學博行修,居笠澤,吴興施缙創義塾,延以爲師。洪武中,爲雲南府學教授,卒於官。古體氣格頗高,近體音節諧婉。集乃門人襄陽邱晉民編輯,後載先生自跋,今不存。”

按,是書共282題314首,内容與前書基本一致。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亦著錄是書,題跋略有不同。《中國古籍總目》著錄南京圖書館藏“《希澹園詩》十卷,明虞堪撰,清朱氏留耕堂鈔本”,[⑥]今查南京圖書館并無此書,或即此《鼓枻稿》,書名混用,卷數又訛。朱之赤,明末長洲人,字臥庵,有《臥庵藏書畫目》一卷。除《鼓枻稿》外,朱氏還鈔過宋穆修《穆參軍集》、金趙秉文《閑閑老人滏水文集》、元錢惟善《江月松風集》等書。[⑦]

3.《鼓枻稿》一卷,清初精鈔本,上海圖書館藏(書號796917)。半葉九行行二十二字,無邊欄行格。卷端題“元虞堪叔勝甫著”,前有目錄及葉德輝插葉題跋。葉跋云:“《鼓枻稿》不分卷,共二百八十五題,詩三百八首,又硃筆添補《九日與鶴齋真人飲堅上人東樓次韻》,原失下《宿堅公房詠高麗石琉璃》五律一首,抄本誤以此詩爲《九日》詩,而《九日》一首脱去。大題下有‘元虞堪叔勝甫著’一行,考《四庫全書總目》明人集内《希澹園詩》三卷,《提要》云……此本抄手甚精,歷經名人收藏,印記目錄下有“梅華埾”三字朱文篆書方印,明崇禎庚午長洲舉人許元溥字孟宏之父自昌藏書之别業也。自昌刻有《甫里集》二十卷,《四庫總目提要》以爲松江許自昌萬曆乙卯刻本,即其人也。梅花埾,《康熙蘇州府志》《乾隆蘇州府志》許本傳均作‘梅花墅’,並誤。又首葉有‘顧嗣立’四字白文篆書方印、‘俠君’二字朱文篆書方印,尾葉有‘秀埜艸堂顧氏藏書印’九字朱文篆書大方印。顧俠君,長洲人,康熙己卯舉人,以修書議敘内閣中書,壬辰賜進士,選庶吉士,選有《元詩選》初、二、三集,注韓昌黎、溫飛卿二家詩,見《乾隆府志》。所刻書板心有‘秀野草堂’四字,即其藏書處也。首葉又有‘喜孫讀過’及‘汪氏喜孫’兩四字朱文篆書方印。喜孫字孟慈,汪中之子,諸家固視爲秘笈也。從子巁甫得抄本宋元人小集數種,惟此一種爲明鈔,故拔出爲詳記之。”

按,是書共計281題313首,闕《漁船早起》1首,其餘内容皆同。葉跋亦見于《郋園讀書志》卷九,略有異文。

4.《鼓枻稿》一卷,清初曹氏倦圃本,上海圖書館藏(書號780511)。半葉八行行十七字,白口,四周單邊,上黑魚尾,版心下鐫“檇李曹氏倦圃藏書”,卷端題“元虞堪叔勝甫著”,卷首有目錄,目錄後題“虞山人詩目錄終”,無序跋。鈐“古香樓”“休寧汪季青家藏書籍”“檇李曹氏藏書印”等圖記。按,是書共計282題289首。

5.《鼓枻稿》一卷,清初黑格鈔本,國家圖書館藏(書號10599)。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雙邊,無魚尾,卷端題“元虞堪叔勝父著”,卷首有目錄,無序跋。按,是書共收詩283題289首。

6.《鼓枻稿》一卷,清鈔本,國家圖書館藏(書號03953)。半葉八行行十七字,無邊欄行格。卷端題“元虞堪叔勝父著”,卷首有佚名題跋、目錄,卷末署“虞山人詩集終”。跋曰:“虞堪字克用,一字勝伯,宋丞相雍公八世孫。家長洲,洪武中爲雲南府學教授。勝伯避兵笠澤,時吴興施缙爲創義塾,延以爲師。趙郡蘇大年、會稽姜漸爲紀其事。又力購雍公遺文刊行,一時名士若遂昌鄭元祐,吴郡沈右、吕楨、王謙、周砥、鄒奕,豐城余詮、魏文彝,會稽韓友直、陶澤,高平范成、張緯、王廓,臨邛魏奎,河東王嘏,薊丘聶鏞,大梁申屠衡,蜀王立中、黃夔,咸賦詩美之。今雍公集終無傳,惜矣。集中《題松雪畫》一絕,特工。己亥孟春,閲《靜志居詩話》,偶題簡端數語,以代小傳。”後欽“孝光之印”“姚晏”“姚氏藏書”圖記,或是姚晏藏書。

按,是書共收279題310首,闕《朱澤民書釣圖》《施宜之處士隱雅宜山守閒人墓詩奉酬》《題季丙卿見示伯父季吉甫傳并詩》3首。

7.《鼓枻稿》一卷,清鈔本,鮑廷博校,國家圖書館藏(書號16675)。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無邊欄行格。卷端題“元虞堪叔勝父著”,卷首無序跋、目錄。鈐“結弌廬藏書印”“張氏珍藏”“子清”“臣澂私印”“雪莊”等圖記,曾為朱學勤“結一廬”藏書。按,是書共收282題314首。

8.《鼓枻稿》一卷《考證》一卷,民國四年(1915)馮貞群藍格鈔本,天一閣博物館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左右雙邊,上黑魚尾,卷端題“明虞堪叔勝父著”,有朱墨兩筆批校,卷前有《考證》一卷、目錄,卷末有馮貞群朱筆題:“乙卯冬月,向陳季衡處誊寫此册,丙辰春中,與陳本對讀一過。”

,是本與千本內容基本一致。馮貞群校以《列朝詩集》《明詩綜》等,朱墨兩筆眉批多是校勘記。《考證》一卷,卷端題“馮貞群孟顓編輯”,過錄《四庫全書總目》之《希澹園詩》提要、《四庫全書簡明目錄》、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錢謙益《列朝詩集虞廣文堪傳》、朱彝尊《靜志居詩話》、葉昌熾《藏書紀事詩》等書中關於《希澹園集》《鼓枻稿》之題跋,并加以案語。

9.《鼓枻稿》一卷,民國八年(1919)排印《涵芬樓秘笈》本。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雙邊,上黑魚尾,版心鐫“枻”,卷端不題撰人,卷首無序跋、目錄,卷末有民國八年(1919)孫毓修《鼓枻稿跋》。孫跋內容與上海圖書館藏《虞山人詩》內夾簽《鼓枻稿跋》一致,不再贅錄,惟最後“己未四月”改作“己未閏月”,是年閏七月也。

按,是書收詩284題305首。《涵芬樓秘笈》爲孫毓修編,仿《知不足齋叢書》之例,分集陸續出版。《鼓枻稿》收在第八集中,另有民國十四年(1925)商務印書館重印本。

10.《鼓枻稿》四卷,清鈔本,台灣“國家”圖書館藏(書號11235)。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無邊欄行格。卷端題“元虞堪叔勝著”,卷首有目錄,無序跋,有佚名朱筆校,鈐“鐵琴銅劍樓”圖記。

按,是書與一卷本相比已重新排序,卷一《嚴居高士圖歌》至《陳湖》75題83首,卷二《題嘉興水西寺》至《題桂花便面手卷後》74題82首,卷三《次韻山居六詠》至《飛云樓春夜會飲聯句》68題78首,卷四《施架閣池上夜飲聯句》至《題竹樹圖送陳君玉歸吕城》65題72首,共計282題315首。

11.《鼓枻稿》四卷,清康熙間張存一藍格鈔本,上海圖書館藏(書號789882)。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左右雙邊,白口,黑魚尾,版心鐫“鼓枻稿”,左邊欄外鐫“存一氏藏書”,卷端題“元虞堪叔勝著”,卷前有目錄,目錄後題:“甲午七月抄成二本,一本歸楚殷,此本自留。其中訛字殊多,未暇詳考。仲雍山張深存一氏識,時年七十有六。”鈐“非昔軒”“非昔居士”“舊山樓”等圖記,當爲趙宗建舊山樓舊藏。内有夾簽:“虞堪,明長洲人,字克用,一字勝伯,號青城山樵,元末隱居不仕,家藏書甚富,首自編輯。其爲詩清潤典麗,閒寫山水,亦有思致。洪武中爲雲南府學教授,卒。有《希澹園詩》。案:本集字作叔勝,並似爲蜀人。”

按,是書共收詩282題315首,與台灣“國家”圖書館藏《鼓枻稿》四卷,篇目順序皆同。張深生平俟考,“楚殷”即錢曾長子錢沅,字楚殷,據其生卒年可推知“甲午”當是康熙五十三年(1714)。

12.《鼓枻稿》四卷,清鈔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號LSB593)。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無邊欄行格。版心鐫“鼓枻稿”,卷端題“元虞堪叔勝著”,卷前有同治癸酉(1873)佚名題跋及目錄。跋曰:“第四卷有‘先叔祖太史文靖公’之語,蓋虞道園從孫也。所與游如倪雲林、王元章輩,皆一時名士。詩亦沉穩,無呌囂氣,確是元人一派。此册爲汪閬園所藏,世無刻本。癸亥秋九,予於上海得之,擬借《元詩選》閲看,未知有此一家云。同治癸酉季冬十有一日,曉窗重裝,復讀一過。”

按,是書共計254題283首,較以台灣“國家”圖書館藏《鼓枻稿》四卷本,卷四《題朱澤民書釣圖》後闕28題32首,增《題猿鵲圖》《題王叔明岩居羅漢》《王性中齋居寓宿》《讀饒介之遺徐允中書》《題顧定之二條》《遺陳生》《題顧定之竹》《畫鶴篇爲陳叔介賦》8首。

13.《鼓枻稿》六卷,清初吕无黨鈔本,台灣“國家”圖書館藏(書號11234)。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無邊欄行格。版心鐫“鼓枻稿”,卷端題“元虞堪叔勝著”,卷前有目錄,卷末有袁克文手跋《吕无黨手寫鼓枻稿》。袁跋云:“无黨名葆中,晚邨子。《士禮居題跋》:《小畜集》吾研齋補鈔,‘留’字皆缺末筆,吕无黨手鈔也。又賜書樓蔣氏所藏《栟櫚集》《洪文惠集》‘留’字亦缺。洪集有蔣子宣跋,謂吾研藏書散後皆歸賜書。此《鼓枻稿》六卷,獲于滬市博古齋,書友柳蓉邨知‘南陽講習堂’爲晚邨藏印,而不知爲无黨手鈔。予審其字極秀雅,决非書胥可辦。及檢視‘留’字皆書作‘’,‘榴’‘溜’諸字又不缺,始知爲无黨手鈔無疑。丙辰冬月,寒雲。”鈐“菦圃收藏”“克文之福”“寒雲主人”“瑞軒”“竹居”“南陽講習堂”“籠鵝館”“寒雲”“德啟借觀”“世異印信”“德啟”“如意”“三琴趣齋”“高氏校閲精鈔善本印”等圖記。

按,是書共計276題307首,卷二闕页,少《次韻陸高士見寄》《次韻朱北窗江上阻雨留旅館對榻》《次韻答甬東方彥脩見寄並柬徐生》《次韵沈仲說洞庭晚秋》《白雲》數首。詩歌順序與四卷本基本一致,但重新分卷,袁克文手跋部分被墨跡浸染。是書原爲南潯蔣氏傳書堂所藏,《傳書堂藏書志》著錄:“《鼓枻稿》六卷,鈔本,明虞堪叔勝著。堪有《虞山人詩》,不過此集什二三。《四庫》著錄《希澹園詩》三卷,與此集多寡雖同而編次則異,疑此爲原本也。黃文獻《道園遺藁序》謂,堪字克用,又字勝伯。而此書題‘虞堪叔勝’,不審何以互異。此石門吕氏吾研齋藏書,書法精雅,又‘留’字皆闕末筆,或即吕無黨手書。”[⑧]

14.《鼓枻稿》六卷,清鈔本,鮑廷博校,上海圖書館藏(書號756280)。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無邊欄行格。版心鐫“鼓枻稿”,卷端題“元虞堪叔勝”,卷首有目錄,無序跋,目錄、正文中均有鮑氏朱筆批校。鈐“知不足齋鮑以文藏書”“海寧楊芸士藏書之印”等圖記。

按,是書卷一收詩46題53首,卷二62題66首,卷三43題53首,卷四56題59首,卷五33題34首,卷六42題48首,共計282題313題。較以台灣所藏六卷本,卷四闕《題天台王思齊雪溪詩卷》《題柯博士竹二首》《成都史君王季野席上次韻》4首,卷五多《題堅石林上人小像》1首。

15.《鼓枻稿》六卷,民國間感峰樓鈔本,上海圖書館藏(書號371568)。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無邊欄行格。卷端題“元虞堪叔勝著”,封面題“景寫吕無黨手鈔本感峰樓珍品”,卷前錄袁克文《吕无黨手寫鼓枻稿》,鈐“感峰樓藏”圖記。按,是書内容與台灣圖書館藏吕無黨鈔本同,卷二《次韻海上還》後亦闕一葉。

16.《鼓枻稿》六卷,鈔本,上海圖書館藏(書號007380)。無邊欄行格。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卷端題“元虞堪叔勝著”,封面題“景寫吕無黨手鈔本感峰樓珍品”,卷前錄袁克文《吕无黨手寫鼓枻稿》,卷二亦闕同葉。

17.《鼓枻稿》六卷《補遺》一卷,清四古堂鈔、吴允嘉校补本,國家圖書館藏(書號16546)。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單邊,版心下鐫“四古堂”,卷端題“元虞堪伯勝”,卷首有癸亥(1923)鄧邦述跋,後有虞堪小傳兩篇,分别錄自《蘇州志》與《列朝詩集》,無目錄。鄧跋云:“此鈔本甚舊,且有朱、墨兩校筆。後補遺五葉,乃另一人所書,即墨校之人也,字尤雅好,鈔紙有篆文‘四古堂’三字。亦不知爲何人,要之爲鈔中至精本,固無疑耳。癸亥正月群碧居士。”鈐“群碧樓讀”“長樂鄭振鐸西諦藏書”圖記,曾爲鄧邦述、鄭振鐸藏書。

按,是書内容順序與四卷本基本一致,但重新分卷,卷一《嚴居高士圖歌》至《送張士皋歸閩》46題53首,卷二《送張伯奇還花溪舊隱》至《南城祚真精舍寓宿呈熙哲二公》62題66首,卷三《王明仲游海云蘭若折錦帶花索賦絕句》至《石屋爲懷在上人賦》43題53首,卷四《午日訪沈元圭》至《答鄭長卿以書見貽》52題54首,卷五《留客聽琴》至《九月與鶴齋真人飲》30題31首,卷六《宿堅公房詠高麗石琉璃》至《題竹樹圖送陳君玉歸吕城》41題47首,《補遺》一卷爲吴嘉紀手鈔,補《次韻答公權見遺之句》至《施架閣池上夜飲聯句》10首(其中《愛日堂爲于仲和賦》卷五已收),284題314首。《寒瘦山房鬻存善本書目》亦有著錄。[⑨]

18.《鼓枻稿》六卷《補遺》一卷,清光緒三十年(1904)李盛鐸鈔本,國家圖書館藏(書號11843)。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雙邊,上黑魚尾,版心下鐫“木犀軒鈔本”,卷端題“元虞堪伯勝”,無序跋目錄。

按,是書共計284題314首,内容與四古堂鈔本一致。四古堂鈔本卷二末填補《南城》一首,是書《南城》亦在最末,當是據四古堂本抄錄。

19.《鼓枻稿》六卷《補遺》一卷,清李盛鐸鈔本,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書號LSB8845)。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左右雙邊,上黑魚尾,版心下鐫“木犀軒鈔本”,卷端題“元虞堪伯勝”,無序跋目錄。按,是書共計284題314首,亦是據四古堂本抄錄。

 

虞堪詩集現存35種,然尚多有亡佚,如《鼓枻稿》另有三卷本、八卷本等,今或已不存。《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著錄:“《希澹園詩》三卷……又有一本卷數同,惟題曰《鼓枻集》,未詳孰是。”[⑩]劉承幹嘉業堂曾藏八卷本《鼓枻稿》,繆荃孫著錄曰:“《鼓枻稿》八卷,舊鈔本。元虞堪撰。堪字勝甫,蜀人道園之從孫,曾刻《道園遺稿》者。《珊瑚木難》載其著作,《四庫》未收。陳仲魚印則偽也。”吴昌綬著錄云:“……此本八卷,不分本前凡三百十首,意必分卷有異也。有‘海寧陳氏藏書’長方朱文、‘得此書費辛苦後之人其監我’微長白文諸記,并仲魚小像。”[11]未知其三卷、八卷編次如何。虞堪現存詩歌總計332首,諸本所收數量略有不同,實因傳鈔中隨意分合改動所致,或將同題絕句兩首合併作一首律詩,或將律詩分爲兩首絕句,或同題多首者改變題目,如《謾興》四首,分別是《除夜》《元日》《人日》《元夜》,計作1題4首,但傳抄中總標題《謾興》被刪除或遺漏,變成4題4首,或《元夜》別作1題1首之類,不勝枚舉。

虞堪現存詩集可以分爲《希澹園詩》與《鼓枻稿》兩大版本系統。《希澹園詩》與《虞山人詩》爲同書異名,内容基本一致,當以“希澹園詩”爲正名,前引元末桑以時《希澹園詩集序》論之甚明:“(虞堪)示予所著《希澹園舊稿》。‘希澹’,用邵子語名讀書所也。”《希澹園詩》當是作者定稿,而《鼓枻稿》則系未編排之初稿。首先從形式上來看,《希澹園詩》按體分類,别爲三卷,而《鼓枻稿》不分卷,似是隨作隨錄,四卷本、六卷本《鼓枻稿》或系後人傳抄中按内容分類所致。且《鼓枻稿》卷首均無桑以時序及虞堪自識。其次從内容上考察,兩書詩歌之標題到内容之異文,《希澹園詩》更加精煉準確,當是修飾後之定稿。如《鼓枻稿》之《八月十五夜對月》,《希澹園詩》題作《八月十五夜對月寫懷》,其中“聯綿風火近或遠”《希澹園詩》作“聯綿烽火近或遠”,雖一字之差,意象已經完全不同;“如今寥落重寥落”《希澹園詩》作“如今搖落重寂寥”,後者更勝一籌。再如《題陳松巢畫》“秋山殊可畫,愛此似匡廬”,《希澹園詩》作“秋山殊可愛,畫此似匡廬”,兩字互換之後,更加切題。

對於《希澹園詩》《虞山人詩》《鼓枻稿》三書何爲正名,前人亦有探討,如葉德輝云:“堪集《明史·藝文志》不載,明人藏書如西亭王孫《萬卷堂》、祁承㸁《澹生堂》諸目,均未著錄,王鏊《姑蘇志·列傳》、錢謙益《列朝詩集·甲集前編》小傳亦不言其詩集何名。黃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有舊抄本,名《鼓枻稿》,與此同。今以集中《鼓枻》一首證之,似本張志和‘泛宅浮家’之意,因以爲集名,則《鼓枻》實原名也。”[12]筆者以爲,《鼓枻稿》并非原名,至正丁未(1367)虞堪《希澹園詩》定稿之前,其原稿就已流傳,或未命名,僅以“虞山人詩”之名流布,其收詩數量、編排次序與《希澹園詩》完全不同,傳抄中才改作《鼓枻稿》,如上海圖書館藏清初曹氏倦圃本《鼓枻稿》卷首有“鼓枻稿目錄”,目錄後卻署“虞山人詩目錄終”,而多本《鼓枻稿》卷末也署“虞山人詩”或“虞山人詩終”,均是將卷端改作“鼓枻稿”而卷末題署遺漏未改之痕跡。或是由於集中多次出現“鼓枻”二字,如《滄浪操》是爲“孺子鼓枻作”,《送魚臺賈景莊自吴航海之京師》開篇云“鼓枻滄浪歌濯纓,送君臨别重怔營”,亦有《鼓枻》一首,故傳抄中易以今名,孫毓修所謂“蓋其集久無刊本,鈔帙流傳,各以意爲之,遂多歧異耳”是也。

本文系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11批特别資助項目“《明别集版本志》補編”(項目編號:2018T110364)、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基金華東師範大學人文社科青年跨學科創新團隊項目“多元視域下的江南文化研究”(項目編號:2018ECNU-QKT008)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錢曾:《虞山錢遵王藏書目錄彙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14頁。

[②]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卷一百十一集部,清光緖萬卷樓藏本。

[③]崔建英輯:《明別集版本志》,中華書局,2006年,238頁。

[]  夏定域:《四庫全書提要補正》,《中國歷史文獻研究輯刊》第五輯,嶽麓書社,1985年,163頁。

[⑤]參見宋一明:《清藏書家蔣西圃考》,《圖書館雜誌》2015年第5期。

[⑥]傅璇琮等主編:《中國古籍總目集部》,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536頁。

[⑦]參見瞿冕良:《中國古籍版刻辭典》,蘇州大學出版社,2009年,196頁。

[⑧]王國維:《傳書堂藏書志》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09頁。

[⑨]鄧邦述:《寒瘦山房鬻存善本書目》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403頁。

[]  江慶柏等整理:《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年,434頁。

[11]繆荃孫、吳昌綬、董康:《嘉業堂藏書志》卷四,復旦大學出版社,1997年,671頁。

[12]葉德輝:《郋園讀書志》卷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415-416頁。

注:本文发表于《文津学志》第12辑(新书丨《文津学志》第十二辑目录

注:本文发表于《文津学志》第12辑(新书丨《文津学志》第十二辑目录),此据作者原稿,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汤志波老师授权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