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嵩石 “谈书法 写书论” 之十九 創作论(上)

 一滴水之二 2020-10-24

  释文: 創作论

  书法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作好的作品。学习书法从临摹到结体、笔法、章法、墨法等都是为书法創作作准备,打基础。而书法创作则是对书法学习的捡驗和运用。也是在书法创作实践中深入学习和不断提高。本论分为上、下两集。

  释文:創作论(上)

  创作论(上)主要谈三个方面,即:书法创作中的心理状态;书法创作中的格调与境界;书法创作中的创新与求变。并书写相关书论32幅。'

  释文:心理状态

  书法创作的过程,也是书家性灵情忎借笔墨述发的过程。在這个过程中,书家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书者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古人对创作心态十分重视。并不断总结和提出了创作时应持有散、静、闲的心理状态。

     散,指心态轻松无掛碍。東汉蔡邕指出:“书者,散也。”蔡氏所强调的“散”成为后世书法创作心态的传统观。“散”就是自由,心情散淡,不为功利,不为名誉,不为他人他物所役;不娇飾,不做作,排除俗气;显现出自己的真性情。這种心态是确保书法创作成功的第一步。這里的散是形散而神不散,散的目的在于神气集中。

     静,指心态集中无旁骛。书法创作要有安静的外部环境。古人常说,作书要窗明净几,笔墨精良,焚香净坐就是为了获得一种安静清净的环境。静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心静则气定神闲。蔡邕说:“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蛮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闲,指心态从容无忙乱。书法创作要有身心从容,笔散闲适的心态。创作是多方因素融合适应的过程。既有笔墨纸的相适,又有书者心手腕的相应;既要有对书写内容的认知,又要有书写环境的适应;既要选择适宜的幅式,又要考虑整体的布局等。這就要求书者须心态从容,心情放松,既不拒瑾,又不忙乱,有条不紊。正如唐人韓方明所说:“意在笔前,笔居心后,皆需存用筆法,想有难书之字,预于心中佈署,然后下笔,自然容于徘徊,意态雄逸。不得临时无法,任笔所成,則非谓能解也。”

  释文:东汉 蔡邕:“书者,散也。”

  释文:王羲之:“凡书贵乎沉静。”

  释文:王羲之:“从容行裕。”

  释文:唐 李阳冰:“凝神静思,不可烦燥。”

  释文:唐 孙过庭:“古不乖时,令不同弊。”

  释文:明 项穆“为书之言,散也,舒也,意也。”

  释文:王羲之:“意在筆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

  释文:清 宋曹:“夫欲书先须凝神静思,怀抱萧散,陶性写情。”

  释文:明 项穆:“欲书必先舒散怀抱,至扵如意所愿,时可称神。”

  释文:王铎:“书画事,须深山中、松涛云影中揮洒,乃为愉快。”

  释文:梁同书:“临池时最忌慒恅涂抹,神气不属(属即集中)时,停筆可也。”

  释文:唐 欧阳询:“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

  释文:东汉 蔡邕:“夫书先黙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

  释文:格调与境界

  书法作品的高低雅俗,关键在扵作品的格调。格是作品表现出耒的品质,境界;调是作品的风格,特征。格调高雅的书法作品是书家之学识、修養、精神、性情、人格、品味诸因素与纯熟书法技能融合后,在笔墨中的艺术表现。品读有格调的书法作品,如同品茗,清纯淡雅,沁人心肺,回味悠长。

     格调与境界要靠人品和学问来滋養。笔墨书写灵性,流露思想感情。格调清雅的书法作品,源于气质,本乎人品,成于技法。杨守敬在巜学书迩言》中对书家明确提出:“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俗尘;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气自然溢于行间。”

     格调与境界要体现在创作内容上。书写内容有出自书家本人的文章、诗词;多以反映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诗词文章,时代文明精粹,名人名言警句等。要把时代溶入书法,借书法艺术抒发高尚情怀。内容选择和书写要避俗求雅,要汰浊求清。象孙过庭在《书谱》中所说:“古不乖时,令不同弊。”书法作品的清雅还体现在用笔上,点画干净,墨色温润,含文包质,细腻自然。

     格调与境界要以文学修养为基础。黄庭坚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義,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要使作品格调高雅,境界高尚,就要不断提高学识修養,并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认真反思,養心修德。了解艺术现象,理解世间万象,以形成艺术个性。对于现代人来说多读传统文化的书籍更为重要。

  释文:明 赵臣光“字避筆俗。”

  释文:清 梁谳:“清劲忌薄”

  释文: 沈尹默:“淡着名利,紧着功课。”         

  释文:东汉 蔡邕:“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

  释文:元 郝经:“盖皆以人品为本,其书即其心法也。”

  释文:宋代 《宣和书谱》:“胸中有万卷书,下筆无俗气。”

  释文:宋 苏东坡:“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释文:唐 韦荣宗:“须餋胸中无俗气,不论真行草书,自有一段清趣。”

  释文:清 周星莲:“惟右軍书醇粹之中,清雄之氣,俯视一切,所以为千古字学之圣。”

  释文:宋 黄庭坚:“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

  释文:楊守敬:“一要品高,品高則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气自然溢于行间。”

  释文:创新与求变

  创新求变是一切事物发展的规律,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书法要创新就耍娇枉“千人一靣”,探素“个人风格”,追求新的变化。欧阳修从李邕的书法中获得笔法之后,并没有完全模仿李邕的字,而是得其意而忘其形。他谈到:“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耶。”

     书法创新必须建立在传统基础之上。在前人的基础上求新求变是书法创新的必走之路。书法既有共性的规律,又有个性的差别。作为书者既要遵循共同之规律,又要展显个性之鲜明。正如米蒂所言:“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书奴也。”米芾通过“集古字”熟悉各家,吸取众常,则有了独有风格,自家面藐,這便是创新。苏轼则自诩:“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书法创作要不断打破原有的创作模式。书法創新既要敢于打破前人的创作模式,又要不断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和创作模式。这样创作才有变化,不断出新。继承传统,学习古人,要作书有法,而不拘法;学古而不复古。在创新求变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释文:明 董其昌:“书家未有学古而不变者也。”

  释文:明 董其昌:“守法不变,即为书家奴耳。”

  释文:宋 黄庭坚:“隨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释文:宋 苏轼:“出新意扵法度之中,寄妙理扵豪放之外。”

  释文:宋 米蒂:“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

  释文:清 吳德旋:“余谓大今草书,虽极力奔放,而仍不失清遠之韵。”

  释文:宋 欧阳修:“余虽因邕书得筆法,然为字绝不相类,豈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

  释文:宋 苏轼:“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

更新于 07-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