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些曾经被原生家庭伤害的孩子,最后都成为了什么样的大人?

 谢耳朵馆长 2020-10-24
原生家庭与伤害,似乎已成为一个联合意向词组。
当整个社会发展到某个认知阶段后,人们仿佛突然间大面积的活明白了,忽然对自己周遭的环境和过往经历有了一种反照能力:原来我生长在这样或那样的生长环境之下,原来我其实是这样的境遇,原来我是这样一种人,被过着这样一种生活。
种种关于自身的认知和判断,一夜之间就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难怪这个时代被人们称为认知元时代,而且从此以后,现代智人从思维与思考深度上,从对自身的分析和解读程度上,就与现当代人类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事实上,能够回顾和识别出原生家庭对自己造成何种伤害的大人们,往往是带着自我悲悯与寻根心理的。伤害一旦产生,往往就不会消失。
它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深藏在记忆和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正如我们曾经分析过的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概念一样。
本我这种以“享乐主义”为原则的天然原始欲望,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适当的释放与满足时,它被压抑和未曾实现的渴求,就深刻的潜藏起来,而欲望通常是具有生长性的,越被隐藏的深越是茁壮成长。
人对父爱和母爱,对于家庭这一特殊环境的爱是动物性的,与生俱来的。
当一个人在一个完整的,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长大,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父母亲族,尤其是父母充分的关爱后,这个人内心的原始欲求就会被满足。

不缺爱,就懂得爱。被爱过,就知道以同样的方式去爱别人,爱这个世界。
如此循环往复,才使一个人具备了健康的正常的欲望诉求与表达能力。
反之,童年在原生家庭中因为家庭破裂,父母分离而导致爱的情感残缺、氛围残缺的人,要么冷漠冻结,要么狂热追求缺失,要么对任何情感情绪都无动于衷,仿佛活着不是别人的事,跟自己毫无关系。冷漠冻结者,是没有受过爱的浸润和洗礼的。
这一类人,通常倒比较幸运,因为他/她从小生活在其中的原生家庭,很可能只是一种拼凑式样的“家庭”。
这种家庭通常只是生活在一起,而并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家庭结构。比如失去父母的孤儿,兄弟姐妹之间生活在一起,因为缺乏强有力的父辈的情感呵护与引导,所以几乎是生存实验一样的长大了。

彼此之间的感情纽带也仅仅在于血脉相连,却缺乏彼此之前的深入关联,因为没有高于彼此的生活经验的引导,所以更像是同伴结伴而行的状态。
在这种父母双亡,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的原生家庭长大孩子,往往比较冷漠独立,内心比较排斥长辈群体,更喜欢亲近比自己更小一点群体。
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成长全靠自己,对比自己大一些的父辈群体非常排斥,而对比自己小的他会被激发出同情心和呵护心理。外冷内热是这样类型人的基本特征。
另一种狂热追求缺失的人,则活得非常刺激。是什么样的原生家庭会比较容易诞生这一性格特征的人呢?

通常往往是遭受虐待又得到过一点温暖的人,无论是情感虐待还是生活遭遇,都是对一个人从身到心的刺激,这种刺激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印记。
不仅如此,身体肌肉也是有记忆度的,它会不断存储相关的、遭受虐待的记忆。
当人置身于某种个特定环境之下,这些身心记忆就会如打卡闸门的洪水,一泻而出。而此时,也就是这一类人歇斯底里狂热追求缺失的时刻。
所以当生活中各种遭遇来临时,最好的方式不是去抵抗它,而是平静无常的面对它,连思考都不用,就让它穿越身体,穿越心海,来了,去了,顺其自然。
如此这般,才不至于陷入到童年渴求未能满足,进而不断狂野追寻的过程。

原生家庭是每一个人都必然栖身其中的点位。原生家庭会衍生出非常的结构性变更,当一个人在原生家庭中的各种社会关系都得到满足与尊重,那么这个人的人格就能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和发挥。
当原生家庭中的受害者,比如曾经父母缺失、被鄙夷羞辱、缺乏安全感、恋父、恋母的人,成长到一定年龄段,自我就会跳出来要求自己跟这些生命里缺失的部分展开对话,并要求复原。
所以,原生家庭中受到过伤害的孩子,其往后人生80%都过着平凡而深有缺憾的生活,并极有可能终其一生都陷入到解决童年缺陷的循环中。
仅仅有少部分能够超越这些童年生活的坑洞,凭自身强烈的愿望和目标,去改变自己的生活。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Tanay, G., Lotan, G., & Bernstein, A. (2012). Salutary proximal processes and distal mood and anxiety vulnerability outcomes of mindfulness training: A pilot preventive intervention. Behavior therapy, 43(3), 492-505.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