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森 林 登 山、上官吃笋||代景民

 河南文苑 2020-10-24

点上方河南文苑”即可免费订阅本刊

二、森 林 登 山

富阳城四围环山,内有虎山,新修一森林公园,余心向往之。公元贰零壹壹年,初夏,晨,暴雨新注,雨雾缭绕,山泉雨水如桶泼洒,躺睡了一天,慵懒无聊,吾决意登山。健身此一,观景乃二意也。

自公园路入口,沿新铺的石道,独自拾级而上。初,腿脚轻灵,心胸舒展,目揽苍翠,呼吸鲜气,清爽至极也。约至一半,腿如注铅,呼吸急促,汗如蚁渗出,稍显疲累,心生悔意,转而欲返,然健身赏景之念固执,纠结,终又前行。半个时辰后,眼见流水九曲蜿蜒而下,山路转角处,水漫石阶,突起处,改道而流,时而石路成水道,时而路边成小溪。雨后的山林因泉水叮咚,寂寞自解,烦闷顿除。无行伴亦如有知己,缺人语不缺天籁。至山顶,吾已汗水涔涔,下体酸痛,却不似先前难受,盖汗出毒去,筋骨活动,精神自生之故。

登山顶,临万丈深渊,眺绵延山丘,无风,山林静谧,一切尽被渲染在雨雾云雾之中,一幅江南水墨天然浑成。“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淡雅抒悠远,翠柳吐挂念。”古人的诗句,突然跳了出来,来到我嘴边。眼际之处,一片茶园,苍翠覆盖,梯田层次分明,雾云阵阵袭来,始觉有时空穿越之意。昂首抬眼,一条S形白练,如玉带自西南而东北延伸,那就是富春江。有了江,富春山才会灵动而不妖冶;有了山,江水才稳住而不呆滞。江水缓缓流过的转弯处,有一处山丘,据说是元黄子久结庐之所。黄迷恋富春山水,七十五岁成就《富春山居图》。意念至此,顿生得意,中年徙居杭州富阳,与公望同居同福,亦或有他成就,也说不定呢。

下山不似上山难,经此旅途,情绪轻松了许多。手拿手机,随意录下树木草花,却无兴致。独一处竹林,引人注目。观毛竹,青绿色泽,亭亭矗立,枝叶绝无旁逸斜出。节节紧扣,自成一体,中虚而外实,立根破崖,一心向上,吾断定此乃板桥之竹也。

行到山底,驾两轮电车而回。浴后而静坐,有感,遂文字记之。

三、上 官 吃 笋

初到江南,饮食的最大差异是餐桌上的竹笋,我极不习惯。早在北方老家时候,对笋就有一种偏见和厌恶,认为竹笋性寒凉,伤脾胃,脾虚之人少食。本人惧怕竹笋伤胃,干脆一点不吃。见到笋菜,油然而生恐惧,好像它会马上阻止胃的消化,肠的蠕动一样,甚至发展到一种极端心理,把吃笋与酒后吃柿类比,会致人于死命。

这种心态一直持续了5年,直到有一天,热情的邻居送来了上官竹笋,心存的芥蒂和慢待,开始了松动和改变。妻子把笋皮层层剥开,露出微黄发白的笋肉,切成方块,混着微红腊肉,猛火烧沸,文火熬炖,很快,厨房里充溢了笋的清香,不断诱惑肠胃,我迫不及待拿出土烧,一口酒,三块笋,一口气,整盘笋被消灭净光。笋肉鲜嫩啊,嚼在嘴里,脆脆的,一点残渣也没有,吃到肚里,真是服帖啊!真奇怪?我竟然无抵制地缴械投降了。此后,每餐必笋,什么鞭笋、块笋、春笋、冬笋,来者不拒,如同对待中原的面疙瘩汤一般,酷爱。

带着对上官笋的好奇,一个缤纷灿烂的春日,我驱车来到了竹乡上官。远看竹林,绿色连天,墨绿充盈着眼球。近观竹叶,葱绿茂密,清新之至,清爽之至。万亩竹海随春风摇曳,多么唯美景观,多么壮阔景色!

平原与山地的区别在于平原一望无际,一马平川,风景无遮拦地呈现,色调色彩单一甚至重复,极容易审美疲劳。山地的美在于它的层次美,山与水,山与竹,水与竹互动跳跃。行驶在山间公路,层层叠叠,起起伏伏的景色不间断交替出现,有变化不令人生厌,有重复给人惊喜连连。

上官乡山林面积3.5万亩。以前采取粗放管理,竹笋没有销路,干活很累,山民收入也不高。乡里实施专业合作化之后,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种笋收入增加了近三分之一,户均收入近2万元。上官乡把休闲农家乐与竹笋产业结合,培育“一竹三笋”:春有毛笋,夏有鞭笋,冬有冬笋。来到这里,游客可以走竹林小径,感受自然幽静悠闲,挖竹笋体验自得自乐,吃笋宴融入乡俗乡风乡趣。

苏学士语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上汤冬笋、腌肉毛笋……一道道竹笋菜摆在我面前,犹如置身于一个个朴素乡姑群里。新鲜毛笋用泉水料理,腌肉有竹盐和暖阳腌晒,一个字:鲜。内行食客一下就能品出上官笋的味道。上官笋肉质细而紧致,汁液盈满,肉香浓郁,纵然炒、炖、焖、烩,颜色依旧鲜亮不改。不加味精,笋香依然四溢。有人说,上官竹笋这些优点完全得益这里的黄泥土质,一方土地生一方特产,养一方人呐。

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变化和变数。一成不变、循规蹈矩固然可以保稳定促和谐,殊不知,自我改变自我尝试才是国家和个人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与上官笋的情结,使我想起当年决定来富阳时的那段心路历程。一听说举家南迁,妻子极力反对,做好思想工作后,各自妥协,执硬币帮助我们下定了决心。妻子嫁夫随夫来到这座江南小城。不曾想,这里的一江春水,满山竹海,温润气候给了她定居的理由和借口。经过5年生活,如今的她每逢假日总会走入上官,徜徉竹林溪岸,挖竹笋,采马兰头,吃笋宴。再不提及回老家,吹原野干风,晒毒辣太阳。此间乐,乐不思蜀。我开始隐隐担心:我的第三代还能会说中原话吗?

美好东西总有她吸引人,超越人的地方。虽然历久可以弥新,但缺少发现,无人赏识,无人怜爱,她也只能“养在深闺人不识”。

我们渴望更多的人走进上官,走近上官竹笋。


敏言敏行 简介

原名 代景民 ,原籍河南省永城市。现在浙江省杭州市做一名教师。从事教学30年,有十几篇文章在《芒砀》《富阳日报》《富春江》《语文周报》《职业》等报刊公开发表。


投稿邮箱3182529240@qq.com

460

扫描或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感谢关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