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说“强良者不得死”,理解成“强横的人不得好死”的,都错了

 淋浴阳光书屋ch 2020-10-25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大意是说:人们最厌恶的就是“孤”、“寡”、“不谷”,但王公却用这些来称呼自己。所以对待事物,如果减损它却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却反而得到减损。别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去教导别人:强暴的人死无其所——我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宗旨。

《道德经》

这里有些话很难理解,为什么从王公自称为“唯孤、寡、不谷”,就能得出“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的结论?为什么别人教导我的,我一定要传道于别人?老子批评孔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他教孔子不要陈陈相因,他自己为何要“人之所教,我亦教之”,这不正是朱熹批评老子是两面派、阴谋家的证据吗?

查看帛书与之对应的章节,是这么写的:

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勿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第一句“天下之所恶,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自名也”,通本与帛本意思基本相同,是说天下人,都不喜欢孤、寡、不毂这样的情形,只有王公们以此自称。孤是失去父亲,寡是丧偶,不毂是失去养育,指失去双亲。

简书《道德经》

周代以礼教立国,最重“尊尊亲亲”,周天子继位,为表示慎终追远,不敢忘记父母之恩,故自称不榖,以鞭策和警醒自己。王者,天下之主宰,万民之所宗,王公之德是否“配位”,能否承担起天下大任?他不敢妄言,故如此谦称,表示对先王的谦卑,对天地的敬畏,对百姓的谦下。

当然,王公谦称,不是故意为之,实乃礼制使然。不管王公心里如何认为,都得这样做,这就是礼法。

帛书《老子》甲本

第二句话,帛书的表达更明确,不像传本那么含糊其辞,传本是:“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而帛书是“勿或损之而益,益之而损”,“物”与“勿”,一字之差,口气、语意大不同。前者是模棱两可,后者则是强烈的否定:“千万不要”因为增益而故作减损,为了减损而故作增益。这与老子反对伪饰的思想是一致的。

第三句话“故人之所教,夕议而教人”是对上述两句话的概括和总结:所以,别人所传授的政教之学,事后要通过讨论,再施教于人。这样,老子的思想就显得委婉而中肯,绝不强行灌输,符合自然无为思想。

文中这个“教”,不是现在的“教导”,河上公理解为“礼乐政教”,我认为比较贴近原意。当然现在也可理解为“学问”。

古代礼乐

说到“礼乐政教”,很多人认为河上公反对孔子,故作此解,其实不然。礼乐政教本就是人为施教的“成果”,更是周朝立国之本,但都是人力造为,非天道自然的产物,而越是繁文缛节,虚饰成分就越多,正因为此,墨子才脱离儒学而独立。唐玄宗在《御注道德经》里也是这么认为的,他说“无所造为”方为自然。

相对传本《道德经》,帛书中出现了“夕议”这个词汇,有学者认为这是指下午退朝后,大家相互议论的情景。意思是说,别人传播给我的政教之学,听起来很好,但是到底如何呢?有否个人偏见?所以就拿出来与大家探讨一番,集思广益,兼听则明,然后才能施教于人。而不是像老子批评孔子的表现那样,不管真伪,不论时事变迁,一股脑地拿来遵行。

礼乐是古代社会的基本课程

第四句话“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在传本中是“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又出现了两个不同的字:“良”与“梁”,“学”与“教”。就个人而言,以前很倾向于传本的解释的,因为它已经刻骨铭心,表示老子对强横霸道的憎恶。

但是,就本章文风的委婉而言,就本章所述的内容来看,应该不能离开礼乐政教这个主题,其中突然出现“强梁者不得其死”这么一句决绝诅咒的话来,似乎“有失斯文”。因此要重新调整思路。1975年出土的秦墓竹简《为吏之道》中,也有有“刚能柔,仁能忍,强良不得”的原文,由此可见,帛书《老子》中的“强良”就是“强良”,指的就是强力推行的所谓“良政”。

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

上一句说,对于听到的那些话,要经过一番讨论,再施教于人。接着这句话就说:对于没有依据的道听途说,对于一知半解的知识学问,不经充分讨论就作为强制推行的所谓“良政”来推行,以行政手段来强迫他人接受“良政”,都不会善终。因此老子说:我将把这句话作为政教之学的基本依据!

传本跟帛书中还有一个不易被关注的第一人称“吾”与“我”,这两个称呼不是可以互换的,在老子的语境里,“吾”通常指老子本人;而“我”通常指得道者或者圣人,比如“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知我者希,则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而怀玉”,庄子有一句名言“今日吾丧我,汝知之乎?”便是对“吾”和“我”的最好解释。

帛书《老子》甲乙本

改善社会风气,提高社会管理效率的理想,历代不乏积极探索者,都想以“仁政”“良政”来推动社会改造。但若脱离了社会现实,出台的“良政”只是出于统治者的良好愿望而与民众愿望相违背,则良政就会转化成恶政。

所以,对于接收到的知识学问,需要经过一个过滤的过程,不能人云亦云,不问适不适合,拿来就用,如同患者吃药,不管对症不对症,拿来就吃,可能会危及生命,良药变成毒药。就如同当今互联网时代,每天刷屏,都会接收到海量信息,其中绝大多数是我们所不需要的,但是大多数人却乐此不疲,来者不拒,久而久之,浪费了时间,虚耗了生命,却一无所得,这就是老子所言“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的现实意义。

海量信息需要筛选,才能成为们生活的良师益友

一定要搞清楚:“强良者不得死”中的“不得死”,是说自以为是的“好”,是没有好的结果的。就刷屏而言,我们要有选择地挑选那些对自己生活、成长有益的内容,这样,那些海量的垃圾信息,就不会潮水般的向我们涌来,冲击我们的良知,淹没我们的智慧,耗费我们的生命,让我们深受其害而乐此不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