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读书者——智慧早课学习九十四

 袁占舵 2020-10-25

做读书者——智慧早课学习九十四

书是灯,读书照亮了前面的路;

书是桥,读书接通了彼此的岸;

书是帆,读书推动了人生的船。

欲求教书好,先做读书人。

——是教师最长远的备课

独学而无友,

则孤陋而寡闻。

一个人读书,

不如一群人思想的碰撞。

     为了让教师在读书活动中找到更多的职业乐趣,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赋予自己更大的人生价值,把读书当成人生发展的一种方式和状态,实小教师开启了共读活动。

     通过专业阅读活动,使教师提高理论和实践水平,推进教育课程改革进程,构筑合宜的大脑,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通过读书交流会的方式,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凝聚以及相互碰撞。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提升。

倾听 教师建议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不同教师心中也有不同的教育解读。

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和我们分享感悟和体会。

何琼娇老师

当我打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的时候,像是碰到一位导师,他给教师的每一个建议,就像赋予我的一个教育智慧。建议之一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抽象是相对具体而言的,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真实而独立的个体。我们面对这些独立的个体,绝对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要求所有的学生,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一位学生一种教法,没有抽象的学生,只能想具体的教育办法。总之,我们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杨虹芳老师

教学和教育的技巧和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儿童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的乐趣。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一条中,这句话让我感触颇深。
随着年级的升高,数学学习两极分化问题更为明显。统一要求,导致部分学生吃不饱,部分学生吃不了。我深深觉得,一刀切的教学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书中,帕夫雷什中学两位教师的做法,让我眼前一亮。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取得进步,在学习中取得成就。我可以尝试作业分层。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分层次选编基础性习题、拓展性习题、综合性习题。学生完成各层次相应作业后选做高一层次作业,使每位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们在成功的快乐中,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张薇老师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认识到,每个孩子的脑力劳动是不相同的,换句话说,孩子之间是有差异的。因此,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因材施教、分层教学,为不同的孩子设立不同的目标。对接受能力强、脑子反应快的学生可增加题的难度,相反,对那些反应迟钝的学生降低要求。对于一些学生100分是成就,对于另一些学生,考80分也是了不起的成就了,对此类学生还要思考如何使他们的智力进一步得到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相信,正视孩子之间的差异,善待他们的差异,将会收获无数的惊喜。

周艳华老师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建议的第一条就是: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针对不同个性、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孩子能够得到快乐地成长。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脑力劳动中去,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地、专心致志地学习。

佘雯雯老师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有差异,我们每一个从教者都承认, 因此,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求也应因人而异。对接受能力强,脑子反应快的学生可增加题的难度。相反,对那些反应迟钝的学生降低要求,另外,对此类学生还要思考如何使他们的智力进一步得到发展,这才是最重要的。
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是我们教育人的责任,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思考我们的教学,沿着大师的足迹前进吧!

彭梦婕老师

这一段时间,总在苦恼我们班有几个学生怎么也跟不上大家的进度。总觉得他们笨,好像是对学习不开窍,可是也没有什么好的办法。光一个作业收上来都是那么困难。一年级一般都会有一个当堂作业,大部分同学都能在一节课内完成,但他们几个却总是总是不能按时完成,就算完成了也是错误一大堆,真是拿他们没有办法。我甚至有点对他们失去信心了。后来,看到了《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里面的某些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也让我逐渐转变了对这几个孩子的看法。
读了这一章节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是对学生要区别对待。正如书里所说:保持和培养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取决于教师如何看待学生的个人学习成绩。不能要求学生做他做不到的事。所以,教育和教学的艺术和技艺,是发挥每个学生的力量和可能性,使他们感到在脑力劳动中取得成绩的喜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刘晓艳老师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总能唤醒沉睡中的自己对教育的思考。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其鲜明的个性。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那么对不同的孩子,就要有不同的教育方法和沟通方式。这就要求教师做生活的有心人,学生的点灯人,走进学生,融入学生,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抓住合理的教育契机,因材施教。

熊芹老师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我认识到,我们不能以一条标准来要求学生,有的孩子非常优秀,各个方面,都让你满意;有的孩子聪明,一点就会,但坐不住,时刻需要你花心思去关注他;有的孩子内向,课上课下都没有声音。我们要做到就是关注学生,放慢脚步,以宽容的心态去面对学生的行为,以欣赏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孩子。

邓迎老师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位老师因材施教的重要性。每一个孩子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如果强迫所有孩子做一样的事情,效果是会打折扣的。因此,不同的学生,我们要有不同的要求。对于那些成绩不尽如人意的学生,我们要给予更多关爱,使他们向上,多鼓励、多评价,使他们也能收获成功的喜悦。

彭幸子老师

后进生之所以落后,要从根本上找原因,学习习惯,家庭氛围,又或是学生自身的双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拖了孩子的后腿。在对待这些孩子时要多一些耐心和方法,不要求全班同学能达到同一水平,但要达到每个孩子在一堂课一天的学习中有所收获。我在四(4)班上的第一节音乐课让我记忆犹新,一组最后一排的男孩子一直在说话,没有参与进我的课堂,我让他当了一组的小组长,全班哄堂大笑:老师,这是我们班最调皮的学生。我说:没关系,他可以的。果然整节课,他没有再讲小话,并认真地参与了我的课堂。读到这里不禁觉得对学生的管理是一门艺术,特别是后进生,在班级管理中是一块硬骨头,还是要尽可能的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心里自然会对老师积存着一份亲近,从而产生质的变化。

王丽君老师

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一文后,我深刻领悟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的真正内涵。如果你足够了解班上的学生,肯花心思,给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课时目标、课时作业,同时做到课堂教学有层次,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每一堂课有所收获,有所进步。

刘明钰老师

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实际上,苏霍姆林斯基在告诉我们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孩子没有智力差别,没有优劣之别,有的只是我们老师的教育方法的区别。在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戴着有色墨镜看待孩子,学习好的,老师就喜欢;违反纪律,不太听话的,老师就没有好脸色。其实,我们不应该用成绩去评价孩子。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孩子能力的不同,尊重他们的特点,发挥他们的特长。包括他们的长处和短处。在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因人施教,个别对待。比如:我们不应该要求所有的孩子都是高考状元,逼迫他们每门学科都学好、写好、做好。要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胃口,进行调理搭配,喜欢甜的,多喂给他们点甜的;喜欢酸的,多让他们补充点酸的。在备课过程中,做为老师,应尽可能地要体现孩子口味的不同,多揣摩,多思考,让孩子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让自己的才能得以施展。

李莲花老师

因材施教,师生共赢 

——《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读后感读完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一条——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给我的启发是:只有因材施教,才能师生共赢。学生具有个体差异性,罗素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我们要看见学生差异,理解个体不同,允许领先和落后。要想个别对待因材施教,就必须对这个别”“进行细致的了解,诸如其性格脾气、家庭背景、学习方式、思维特点等等加以熟知,从而在课堂上为不同的学生创造能发挥他们自身能力的学习情景,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目标,如此才能让每个儿童的能力和可能性发挥出来,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成功的乐趣。理想的课堂,是所有的学生都在前进——有的人快一点,另一些人慢一些。课堂获得让学生看见自己的劳动和努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成就感,才会点燃起想成为一个好人的火花。在这种情况下,师生相互体谅,形成的就是一个和谐融洽的学习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