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作世外桃源的子民

 商坛论衡 2020-10-25

                   不作世外桃源的子民

微自我:一种个性化生存方式系列谈之四十二

公众微信号zhq540605

    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一个美轮美奂的世外桃园,一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一个良田桑竹美池,人人怡然自得的世外异境,好固然好,可是人们却难以问津。既便在当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后人也有类似的记述。《异苑》卷一云:“元嘉初,武陵蛮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蛮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竹蔚然,行人翱翔,亦不为怪。此蛮于路斫树为记,其后茫然,无复仿佛。”另有《太平寰宇记》卷七十三引《周地图记》:“宗元嘉九年,有樵人于山左见样鹿,引弓将射之,有一麋所趋隐绝。进入石穴,行数十步,则豁然平博,邑屋连接,阡陌周通。问是何所,有人答曰小成都。后更往寻之,不知所在。”

    类似的记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等天地回头再也找不到了,连一路所作记号都不见踪影。这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是完全可能的,因而作者的记载你就不能不信,甚至会倍加好奇,更加神往。其实,陶渊明们描写桃花源之类,与其说是寄托了他们对社会理想的憧憬,不如说是对他们自己退隐生活的写照,不必按图索骥,完全可以在现实中“发现”。“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正可以独善其身。在官场腐败,民不聊生的情况下,陶令们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不肯为五斗半折腰,也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关于逃避危害,远走方外的孔子语录并不少见。“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贤者避世,其次避地,其次避色,其次避害。”(《论语.宪问》)孔圣人自己在严峻的社会现实面前,在被迫无奈的时候,也会明哲保身,作出世之想,即“子欲居九夷”。(《论语.子罕》)这完全符合其“穷者独善其身”的逻辑。

    但是,既便在穷困潦倒的情况下,儒生们也没有忘记“兼济天下”的使命。也许正是因为出于逃逸现实所产生的愧疚,他们不断编造出桃花源之类的佳境,希望世人趋而仿效,劝导恶势力能够有所收敛。例如地守初年的王禹偁在《录海人书》中,在模拟陶渊明的桃花源,对“海人国”作了一番类似的描叙后说:“子能以吾族之事闻于天子乎?使薄天下之赋,休天下之兵,息天下之役,则万民怡怡如吾族之所居也。”只是这种良好的愿望收效甚微,因为缺少奋争的精神。

    不过由此可见,隐士们在独善其身的“穷”境中,既使没有“达”,也是心系天下的。今天,我们要张扬个性,宏扬自我的价值,努力实现自我的大异,原本不是“归隐”,就算是完成了“独善其身”的任务,更是不能忘却“天下”的。既使我们忘却天下,天下也不会忘却我们。队使我们能够做到闭关锁国,全民族的子孙都与世无命,却也无法阻止其他民族争夺和拓展生存空间的脚步。既便桃花源果真存在,它也无处藏身。在科技飞跃发展的今天,人们可以上天入地,人造航空器将地球一览无余,红外线、紫外线全天候扫描,一个“豁然开朗”的地方怎么可能不留下蛛丝马迹?信息浪潮可以冲决一切有形的疆界,市场经济可以将自己的触角毫不留情的伸向任何一个角落,资源的匮乏决不会让桃花源置之度外。既然人类可以去遥远的火星去探询水和生命,怎么可能对地球村的桃花源“无以问津”?自我的大异不能做桃花源的子民,无以在桃花源中称大。

    无庸讳言,儒家所谓的天下,只是大中华的天下,但是,如果以为中国人的天下主义,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天下主义,天下主义的真正内涵是重天下之概念而淡国家之概念,那也是一种自卑或偏见。是的,“达者兼济天下”,我们应当一切以全天下为重,而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天下主义的意思是中国之天下的天下主义,中国即天下。这固然有其历史的局限,却也说明了天下之对国人的意义。假如没有中国应有的地位,假如中华民族不能崛起在世界民族之林,那么天下对于国人还有什么意义?我们实现自我的大异也是如此,大异之大,就是要称异于天下,是这样一种天下之争,而绝不是得了天下却失去了自我。正是因为天下主义有淡化国家概念、漠视个体个性的倾向,自我大异才有必要进行天下之争。我们要争的天下是包括差异的天下,是自我存在的天下,是要以自我的大异“征服”的天下。

    这一点也是自我大异独善其身,与陶渊明式归隐的不同之处。陶渊明们憧憬桃花源,是想叫它施行于天下,天下变成桃花源,推行的是一种桃花源“模式”,是想“克隆”桃花源;而我们自我的大异的天下之争,并无意推行一种“同”,而是要推行一种“异”,为各种不同的“桃花源”提供他们各自需要的物品或服务,只不过它们恰巧对这种物品和服务有某种程度的需要或潜在的需要罢了。正是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争的意义。

    在天下称异,必须去争,不争不仅不足以为大,可能连原有的自我大异的成果也难以维持。但是以自我的大异而争天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循序渐进,必须在由小到大的范围内产生扩散作用。正如儒家《大学》中所说:“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我们争异之大,既是为了充分实现个人自我的价值,也是在为我们所在的家园,所在的单位、村庄、地区,为我们的民族争取一份立足于天下的资格,为人类作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哲思录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将世界各现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未来理想社会中也不可能再有世外桃园,这正可以为自我的大异提供广袤的空间。自我的大异并非与世无争,并且与“市”有争争的是自我的大异之“大”。大异之“异”原本很细小、细微,但是因为其运用、适用范围必须要相应的大,所以叫大异。大异之“大”,又是一个动词,必须将细小之异在更大的范围发挥作用,异而大之,广为其用,异后必争。大异之“异”原本细小,只在一个有限的小范围内才有其意义,如果要将扩而大之,就需要我们的主观努力,努力去争。争大,就是敢于走出去,为自我大异争“天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