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珐琅彩》的出现轰动中国收藏界

 新用户12044471 2020-10-25

  珐琅彩瓷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极为名贵的宫廷御器,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与由法国传人的画珐琅技法相融合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彩瓷品种(珐琅彩瓷是什么)。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时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时期;粉彩出现于康熙后期,盛于雍正、乾隆时期,粉彩瓷又叫软彩瓷,景德镇窑四大传统名瓷之一,是以粉彩为主要装饰手法的瓷器品种。

  画珐琅工艺起源于西欧法国,于清朝康熙年间由欧洲商人及传教士经广东传入中国,最早在广东制造,俗称“烧青”或“广珐琅”。这种异常精美的工艺一进入中国便受到皇帝及大臣的喜爱与重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皆于北京皇宫及广东两地设立珐琅作坊,并多次从广东选送优 秀画珐琅工匠进京效力,大量生产。所作珐琅制品皆供皇 室享用。

  珐琅的工艺差不多在宋元时期由波斯工匠将这种技艺传入中原,在明朝曾大量制作,到景泰年间达到高峰,因此这种珐琅器皿也被后世称为“景泰蓝”。珐琅这种工艺在铜胎、紫砂、玻璃胎上,都容易附着,但在瓷胎上附着却不易。可康熙却要把这种色彩颜料移植到瓷器上去,在“内务府造办处”成立了珐琅作坊。就如上一段所说,当珐琅彩瓷的素胎在景德镇烧好后,再将素胎运至紫禁城内,对于烧制前的瓷胎上的绘画创意都由宫廷画家完成,在送交皇帝审阅,宫廷画家对皇帝认可通过图纹加盖印章、题诗、署款,再送交内务府造办窑炉进行烧制。在皇宫里搭窑烧瓷,康熙也是够任性的。不过也是这种任性,才造就了这种颜色极为艳丽的彩瓷。

  在清代康熙时期,西方有画珐琅的传统,传入国内,康熙十分喜欢,并将其运用到瓷器上,于是开始烧制珐琅彩瓷,从康熙二十七年开始,到五十九年烧制成功,耗时三十二年。那时的珐琅颜料都是进口的,但是画师都是欧洲人。比如有一个叫陈忠信的法国教士,给康熙写信,要求进京进传教,不允。然后陈又写一信,说我会画珐琅,康熙才允了。类似的教士还有郞世宁、安德义、艾启蒙等等,他们明明是来传福音的,结果被关在宫里给皇帝画了一辈子的珐琅。

  珐琅彩已经完全脱离了铜胎画珐琅的影响,而发展为追求瓷器本质的表现,装饰工艺也日趋中国风,寓意吉祥的中国传统纹饰较多地被运用,装饰工艺化繁为简,彩料种类繁多且富有变化,绘画技法或工笔、或写意、或平涂、或没骨,皴、擦、染、点等中国传统绘画技法无所不用,画面写意,相应匹配诗句,旁边配有印章,集诗、书、画于一体,与中国纸绢画渐趋一致。

  康熙时瓷胎画珐琅的款识均署在器物外底,大多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红色或蓝色图章式堆料款,围以双方框,框线外粗内细。个别的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紫地珐琅彩缠枝莲纹瓶,外底阴刻“康熙御制”四字双行款,外围阴刻单线方框。也有个别器物如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康熙画珐琅莲花纹菱花式盘(永乐白瓷胎),外底虽也署“康熙御制”四字双行红色堆料款,但外围的不是双方框,而且双线圆圈,圈线外粗内细。至于康熙朝宜兴胎画珐琅器外底所署款识,一般为“康熙御制”四字双行黄 色堆料款,外围双线方框,个别的如台北故宫博物馆收藏的宜兴胎画珐琅四季花纹茶壶,外底所署黄 色堆料款“康熙御制”四字作“上下左右”排列,外围海棠花式双线框。宜兴胎画珐琅用黄 色珐琅料写款,可能是因为黄 色能与褐色地形成鲜明对比的缘故,而若以褐色地衬托红或蓝色料款则不够鲜明醒目。

  “广珐琅”一名专门特指粤海关进贡的广东珐琅,种类涵括画珐琅、透明珐琅、錾胎珐琅等,是清代珐琅器工艺的重要代表。相较于清宫珐琅而言,广珐琅色彩鲜艳明亮,繁复图案中密布舒卷自如的蔓草番花,线条较为纤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