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掌握这些学习方法,让你告别“低水平勤奋”,学习更高效

 wenxuefeng360 2020-10-26

我们经常说读了那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到底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来看一下,平时自己学习的场景是不是这样的:

  • 看一本书时,把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和词语就画线或者照抄,然后用一大块时间把它们记录到笔记本里。
  •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遇到问题,然后就开始各种找书籍、买课程、看公众号、看知乎或者参与牛人分享。在短时期内,看似解决了问题。但是,有时候问题换了一个新的面貌出现,我们就又不懂如何处理了,又要开始学新的知识。看起来,我们一直在很努力地学习着,但是其实是在原地打转。

就会发出“读了那么多书,参加了那么多课程,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感慨。

为什么会这样呢?

《好好学习》这本书告诉我们,那是因为我们以前的读书方式是把一本书拆分成孤独的知识点,而正确的读书姿势是让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构成知识网络。

同时,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要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提升“技术效率”上,而应把时间放在提升“认知效率”上,也就是了解问题本质,了解解决方法的底层规律,让我们认清问题表象背后的实质。

而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的规律,也就是本书提到的临界知识。

本书的作者,被罗辑思维评为十位“全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得到”最受欢迎的说书人成甲,为你解开学习迷思,讲授“学习的方法”,帮助你将零碎的知识体系打造为高效的知识管理体系,让所学知识真正变成你的资产,让学习成为你财富积累的过程!

来自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52718/>

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学习呢?

一、具备两个心态

1、绿灯思维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有成长性思维,要明白自己的综合能力或技能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不断提升的。学习就是一个通过训练提升能力的过程。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别人提出一个和我们过去认知不一致的新观点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找理由反驳。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的“基本归因偏差”,往往会把别人对我们的观点的质疑,理解为对我们自己的否定,从而向外部找原因。

就像《学会提问》中的弱势批评性思维一样,不去思考对方的质疑是否合理,遇到和自己已有信念不符的观点,直接反对。

那么绿灯思维是什么呢?

绿灯思维就是遇到新观点或不同的意见时,第一反应是:哇,这个观点一定有用,我应该怎么用它来帮助自己?综合考虑这个新观点的优缺点。积极考虑这个新观点里有价值的地方。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有更底层的认识:区分“我”和“我的观点/行为”,不再把对自己观点的质疑与自己这个人绑定起来。

2、以慢为快

  • “结硬寨,打呆仗”

这六个字是曾国藩带领湘军打败数倍于自己的太平天国军的要领。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借鉴其精髓。

真正高效的学习,其实是知识融会贯通的结果。因此,想要快速提高,努力的方向应该是花大力气打通那些知识阻塞,而不是追求看起来很花哨的新方法、新技巧。

比如读书,首先,找到这本书对我而言的重要之处。比如看目录,对目录中哪个概念或者知识点困惑,就直接看那一章,弄懂那是什么意思。

  • 把慢功夫花在真问题上

这时就要遵循二八原理,把80%的时间,花在20%的重要问题上。把时间花在重要的基本概念、有启发的观点和自己没想明白的问题上,都是非常值得的。

这种方法不限于读书,在学习的各个领域都是相通的。

在这个信息快速更新迭代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想着要快,仿佛速度跟不上就会被别人甩在后面,但真正阻碍我们的是我们的不确定和恐惧。

赶着快的人,选择的是同一条路;有勇气慢下来的人,很少,反而在快速的路上不拥挤。

二、掌握三个底层方法

1、反思:提升知识掌握的层次。

反思不是总结,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说对假设进行校正。

我们可以找出生活中重要的部分,每天进行记录,记录自己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有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可以怎么改善?有哪些是可以保留的?可以用一个更高的框架去总结吗?和自己已有的哪些知识有联系?新学的知识可以用在什么场景?等等。

可以用晨夕日记来记录,每天反思,每周、每月、每个季度复盘。

2、以教为学

以教为学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方法,一来可以督促自己发现并打通知识阻塞,二来教别人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知的过程,此外,教别人之后,别人对自己提出的疑问、质疑和新想法,会增强我们的认识。

这里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在教别人之前,我们自己一定要做好大量的功课,找好正面和反面的案例,这样在教别人的过程中会把知识讲得比较深刻。

3、刻意练习

元认知是对我们的思考过程的思考。刻意练习,就是提升元认知能力的过程。我们在元认知上的差别表现为认知效率与认知深度上的差别。

元认知与临界知识,一个是思考的过程,一个是思考的工具。

刻意练习最关键的还不是掌握具体的临界知识,而是要改变我们的思考过程:有意识地应用更高级的心理表征解决问题,提升元认知能力。

如何通过刻意练习来掌握临界知识和提升元认知能力?

(1)对基本核心知识划小圈

“划小圈”就是持续、刻意地进行大量专注训练。而在认知能力这样的思维训练中,划小圈的内容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对基本概念、临界知识、知识阻塞等关键地方进行反复的探究和思考,直到把这个问题吃透,弄明白。

(2)将基本知识组合成更大的能力单元。

(3)在各知识能力单元之间构建认知框架。

寻找自己的临界知识

1、从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入手,学习这个学科的重要知识。比如有人很喜欢看TED演讲,然后就专门研究演讲打动人心的规律,写出了《TED演讲的秘密:18分钟改变世界》这样的畅销书。比如你对儿童心理学感兴趣,你就可以大量阅读相关的书籍还有重要的论文,研究出规律,形成自己的看法。

2、找到重要的知识和原理的原始出处。找到一个结论的原始出处,你对这个结论的可能适用范围和可能的局限就会有更清晰的认识。比如你看到“右脑开发”,你就可以查这个概念是谁先提出的?是在什么条件下提出的?你就可以知道有些培训机构所说的右脑开发是否靠谱了。

3、尝试用更加基本的原理来解释这个知识。

寻找问题的第一性原理:能够用更加底层、通用的规律解释,就不用新的假设。

4、没有解释的时候,想办法寻找或者自己创造一个假设,并验证。

重要的临界知识的应用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七个重要的临界知识,分别是复利效应、概率论、黄金思维圈、进化论、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和安全空间。这里我选取了4个对我感触比较深的来讲一下:

1、复利效应

复利的本质是:做事情A,会导致结果B,而结果B又会加强A,不断循环。

我们要在生活中发现“A导致B,B加强A”这样的事情,并且,尽可能地提高这一件事情的利率,加强这件事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就拿写文章来说,只要坚持提高利率(写高质量的文章)和执行次数(发布数量),那么一定会达到临界点(大V推荐)的时候。这里我们能够控制的就是保证文章的质量和持续写,让发布的文章尽快达到临界点。

运气只能左右黑天鹅事件的迟早,却不能左右它是否发生。

2、概率论

过去的每一件事情的结果,是众多可能的结果之一。未来将要发生的事情,也将有无数种可能的结果。

(1)生活中许多概率都是主观概率,我们要获取高质量的信息,以提高主观概率的准确性。

(2)为大概率坚持,为小概率备份

我们要在大概率事件上持续投入,这样大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就会极大增加,坚持下去就会获得高期望收入。

所以,利用决策树分析,并不是让我们每一件事情都做对,而是让我们每次的行动处在最高赔率上。

此外,我们要有冗余备份、安全备份,防止小概率事件给我们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比如家门钥匙要备份。

(3)不要学习小概率下的“幸存儿”。就像买彩票能中大奖那是很小概率的事情,我们不要在这样的小概率事件上花费时间、精力与金钱。

掌握这些学习方法,让你告别“低水平勤奋”,学习更高效

决策树

3、黄金思维圈

我们要习惯看到事物的现象去思考其本质是什么,凡事多问一个为什么,这样你就能更快更准确地抓住问题的关键。

所谓黄金思维圈,其实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我们看问题的方式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what层面,也就是事情的表象,我们具体做的每一件事;第二个层面是how层面,也就是我们如何实现我们想要做的事情;第三个层面是why层面,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

就像领导布置一项任务给你,就是让你做What,如果你能思考这What后面的Why,问下自己领导让你做这件事要实现什么目标,然后再去思考怎么做(How)的话,估计你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掌握这些学习方法,让你告别“低水平勤奋”,学习更高效

黄金思维圈

4、系统思考

一件事情的发生往往不是一两个因素造成的,它是由系统的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决定的,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因果关系去理解它。

训练系统思考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关注“关系”而非“事物”。要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彼此之间的相互影响。

(2)分析系统结构,也可以从历史情况入手。找到系统行为和时间之间的变化趋势。

(3)独立思考,快速试错,观察系统的结果。我们在面对迎面而来的信息时,要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区分事实和观点,观察事物真实发生的状况,而不是人云亦云。

(4)系统关键解有时在信息制高点。

及时反馈,对系统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有时候你成功,不是因为你努力,只是你幸运地处在正确的位置。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提升【认知效率】上才能学得更高效。面对质疑时,可以思考这新观点是否有价值。学习,一味求快并不一定就有好的效果,只有一步一个脚印,把不懂的弄懂,掌握知识的底层逻辑,才能学得更高效,让我们所学的知识变成自己的资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