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云创办的云谷学校,为何对教师素养有这4点特别要求? | 头条

 礼诗人家 2020-10-27

提起杭州的云谷学校,不少人知道她是马云创办的。

不过,人们对马云的熟悉程度,却远远超过云谷学校。

今年6月,《新校长》杂志记者来到云谷学校,进行了深度的调研和采访。这也是云谷学校第一次完整地向媒体开放。

在云谷,我们看到孩子们的个性被更多尊重,内驱力被不断点燃,他们舒展自由,以一种孩子本来的方式奔向我们。

如果说一所学校的A面是学生,那么托举这一切的教师和学校里的生态,就是学校的B面。

2020年第10期《新校长》杂志,在系统、深入描述了云谷学校学生生动活泼的样貌的同时,又进一步追问——在这所着眼于未来人才培养的创新学校中,老师们有着怎样的素养图谱?为了成就这种素养,云谷学校又构筑了怎样的文化支撑?

在云谷学校,学生被称为“谷粒”。那么,让我们把镜头对准辛勤的耕耘者,看看背后的“农夫”有着的怎样的素养要求和工作形态。

杭州云谷学校“酷玩节”影像

素养一:读懂孩子

以多种角色辅助孩子成长

在云谷,每位谷粒的成长背后,都有教师们的身影。三年探索下来,云谷最看重的就是辅助学生成长。

云谷中、小学部均采用导师制,初中为“专属导师”模式,小学为“轮值导师”模式——首席导师带领下的导师团,对应一个班级的孩子。

所有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目标:读懂孩子、科学育人、支持成长。对于这3点,他们之间究竟如何配合实现?

首先,对待每位谷粒,某种意义上,教师们得具备与侦探近似的素质,对他们展开全方位追踪摸底,让“学生画像”的颗粒度更加精细、严谨。

以小谷粒“点点”的成长变化为例。

点点对应的一年级导师团首席导师黄鹂,分析点点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导师团在校内委托其他教师充当“线人”,收获了点点在生活细节上的重要线索,如,在家长访校期间,他们看到,点点作为已经六七岁的孩子,全程紧牵父母的手,从未放开;通过与点点父母聊天,他们得知,点点在家会表达自己的喜好和立场。

黄鹂还从语文作业中发现:点点擅长呈现大量元素丰富、用色大胆的绘画,文字表达思路非常清晰。

美术教师廖艳莹则在课堂上看到:点点能运用复杂的笔触、色彩,作画一气呵成,有着极强的影像记忆能力和重现能力。

最后,根据这些信息,黄鹂描绘出了点点的性格画像:不容易在陌生环境中建立安全感,虽然有想法有主见,但通常只在家庭中表达,并且,她更倾向、擅长用图像的方式表达自我。

接着,也就是侦探工作告一段落后,黄鹂会带领导师团切换至教练角色。

在每周例行召开的导师会议上,他们基于“让每一位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云谷学生素养框架对谷粒核心品格、基础能力、关键能力的要求,明确了一套帮助点点的原则和策略:尊重、保留点点的个性;为点点提供“表达自己”的阶梯;帮助她从兴趣爱好中收获自信,反哺到学习中。

对点点,他们提供了如下支持:

课上,所有任课老师还是会照常让点点发言,如果点点没有准备好,他们会柔和地转移,避免让点点感到抗拒、产生心理负担。于是,从美术课开始,点点慢慢能在课上主动举手答问。

黄鹂从语文课的固定项目入手,帮助点点练习表达。云谷小学阶段,每学期都有一个固定的语文项目活动——“小小演说家”。她给点点留出更多练习、 准备时间。经过几学期锻炼, 点点在表达上有了明显进步。

当点点在新学期成长计划中破天荒地写上“大声打招呼”“大胆举手发言”时,导师廖艳莹趁机向点点建议,在学期结束前在校内图书馆办一个小画展,并于开展仪式当天简单介绍自己的画作。点点赞同后,导师们和家长便一起策划,为点点的画展拉外援、制作物料。

面对每个孩子,导师都需要以心交心,这为工作带来了相当高的难度。

云谷学校在3年的实践积累下,探索出了一套流程(见表1),专用于支撑谷粒的成长。并为导师的育人工作立下了明确的原则:导师不做强干预,始终定位于辅助支持角色,给到谷粒成长阶梯。并且,他们还梳理出了几个工作关键点(见表2)。

云谷学校还制作了一本有指南功能的导师手册,内容包括:导师的职责、能力要求、工作流程、工具支撑、需要给到学生的脚手架。

面对每一个孩子,云谷教师们都在努力践行“有教无类”。

素养二:大开大合进行课程设计

润物无声提升学生素养

如何在课程设计、课堂教学中,以轻盈、灵性的形式,将人类最美好的东西、最有用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实现素养培育?这是许多学校在面向未来变革中遇到的难题,也是最考验教师能力的关卡。

在云谷小学语文组的课程设计中,我们看到了教师们的智慧。

  • 用真实情境搭建古今之间的桥梁

首先,小学语文组母语课程的开发面临第一个难题:对小学起步阶段的学生,如何搭建以“文、史、哲”为骨架的母语课程体系,为培育学生的民族情怀奠基?

创造、链接真实情境,成了他们的破题利刃。

例如,二年级字课融合了三方面内容:云谷语文教师马艺自主开发的二十四节气课程;杭州本地良渚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书籍《传家》的校本化改造。从而实现所有汉字的学习都与时令、节气有关,与中国人的传统生活有关。

又例如,在三年级学习词课时,语文老师红叶依据中国历史脉络,将成语进行了汇编,形成朗朗上口的韵文《成语千年》。加之小学语文团队在前期筛除了当下和未来不常用的成语,这套教材在谷粒间受到热捧。

  • 打破边界,多元文本并入大单元

对可以归入大主题(指“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等)的文本,小学语文组贴合学生学习认知规律,进行了大单元统整阅读设计。

例如,出现在六年级的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主题为“人与社会”,而考虑到三年级英语课程已涉足虚构类作品,结合学生的阅读需要,他们重新定义了这篇文本的教学目标,将这篇课文放入三年级单元,与之呼应。

他们还对课文教学进行了创新。

依然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为突破“区分事实与想象”的教学难点,语文组引入了一个视觉文本——俄罗斯动画版《卖火柴的小女孩》,以轻松的课堂,引导学生区分事实和想象。

不过,这不是传统的影片鉴赏。语文组将这部电影编辑为两个版本:一个是保留了小女孩想象部分的完整原版,另一个是把小女孩点燃火柴后所有美好的彩色画面全部删减,只剩下黑白画面。

在学生对比观看后,会完成一个学习单:对比前后两个版本,第二个版本的视频文本中删除了哪些故事情节,这样删减好不好,为什么?

像这样,云谷语文课程通过介入多文本,来培养学生语言沟通与理性思辨的能力,奠定其终身学习的基础,帮助学生了解并探究不同的文化与价值观。

  • 面向未来和信息时代创新写作教学

参与云谷小学语文课程设计的云谷首席语文教师蒋卉认为,从小学起,学生就应该树立正确的写作意识:

其一,写作有目的,要为特定的读者群服务。其二,故事要有节奏,要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其三,对表达负责,尊重知识产权。

但这些意识和素养,该如何深入小学生的心里?

以三年级童话单元的写作为例。

对前两项,语文组在任务写作中制作了一个简单的“诱饵”:三年级谷粒采访二年级谷粒,看看他们平时都喜欢阅读怎样的童话故事,并为他们创作一篇童话故事。

这个设计旨在让三年级谷粒们通过采访,了解读者的阅读需要,初步建立读者意识。

语文组还加入了一个设计,形成教育教学的逻辑闭环:写作的评估标准,不是老师决定,而是学生共创。

当三年级谷粒们写好习作后,会进入二年级的教室,读给学弟学妹听。二年级的谷粒将得到一个“珍珠项链式”的评价量规,左右两端的珍珠分别代表“不喜欢”“喜欢”,中间的象征“喜爱程度”。他们将选择其中一颗珍珠涂上颜色,给到三年级谷粒。

对第三项,语文组则通过建立习惯来强化意识。在三年级的阅读和写作项目中,会有搜集文本和资料的任务。这时,每个谷粒都要清楚标注取用、引用文本的来源,包括网站、作者、书名、页数等。

  • 在云谷怎么做语文课程设计?

基于国家标准的课程重构,学校面临的挑战都一样,云谷也不例外。主要有两点原因。

其一,国家课程标准对目标的切分不够,教师对目标的解读存在很大差异。

其二,部编版教材单元纲要中,对于知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对应到课文中并不十分明晰,这可能会导致不同执教者的个性化解读。

云谷团队构成多元,还产生了一个额外挑战:语文组里,8人来自公立学校,9人来自民办学校或高等院校,3人来自国际学校,文化理念的冲突非常多。比如,PYP对“文本”这个概念的解读就和公立学校的解读不一样。

但最终,这都变成了语文组的优势和机会。他们重新理解课程的内容和目标,并寻求共创、融合。

设计课程时,他们对世界各地的语言教学纲要进行了研究,包括华语地区所有课程标准,市面上翻译引进的其他国家课程语文学习标准,然后,对它们进行兼收并蓄的汇编,服务于学生母语学习。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所有老师都会阅读大量书籍。例如,三年级下学期,有两个单元全是故事,这就要求老师们对世界各地经典童话、寓言和民间故事的基本情节,都有所了解。

对文本概念认知的刷新,则为课堂引入大量轻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底气。

云谷的课程设计采用迭代制,无论是谁,都不是从零起步。

每位课程设计老师都要归纳整理素材,包含教案、课件、教学视频、照片、学生的作业、阅读单、论文、工具包,确保给到下一位老师完整的课程资源,所有人的智慧汇聚在一起,不断交融迭代。最终形成了云谷小学语文课程1.0版。

素养3:对教研重新想象

不拘一格,直击痛点

数学学科首席张园老师和教研组长杨静老师共同设计了一场名为“纸笔测试如何评价数学素养”的云谷数学组教研活动。活动没有丝毫沉闷,相反,头脑风暴贯穿始终——

云谷数学组的老师们坐在课桌前,分为3个小组,各组派1名成员上至台前,依次就预习研究的核心素养问题进行几分钟的分享。结束后,数学组教研组长一人上前主持,为教研活动的高潮揭开序幕:

“老师每天都在上数学课、做数学题,这么多数学题,到底哪些是能够提升孩子们素养的题?哪些可以作为检测素养的题?我和张老师准备了16个题目,大家分组进行现场辨析,一起来玩玩看,练习一下,哪些是侧重于素养评价的,哪些是侧重知识评价的。”

教师们沸腾了,并迅速分为3拨,往3块白板贴上所有题目,展开激烈探讨。到点后,教研组长出面引导公开讨论,有老师不太笃定,提出自己的疑惑;有老师发言一骑绝尘、独领风骚,所有人都说出自己真实的思考。尾声,教研组长小结,并留下延伸课题。

“纸笔测试如何评价数学素养”教研活动现场

总体来看,课前准备、前置材料、研究目标、开放式问题、分组合作、集中讲解、实战演练、讨论碰撞,1个小时内,循序渐进,紧凑充实,几乎是按常态课的标准来设计。

将教育教学研究变为一堂课,并推动共创,他们的创新,令人眼前一亮。

纵观云谷的教研活动,还有教师从产品视角出发,组织教研,攻克教学问题。

他们组队搭档,一名教师上课时,另一名教师负责记录教学内容和学生反应,收集学生的真实反馈,最后生成一份时间表,比对着从中找到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将一堂课以分钟为单位拆解的做法,听上去有点疯狂,却有显著收效。

而一些覆盖教师范围更广的大型教研活动,则沿用了传统的PPT讲演形式。

鉴于探索和尝试是教师们每天都在做的事,学校层面还对教师的自由探索提供了新支持:建立对内开放的云谷智库。

不少老师在云谷智库中有个人知识库,将案例分析、课例记录以及针对日常教学问题开展的行动研究,包括英语阅读材料选择——专业纵深,脑科学在教育教学现场的实战应用——跨界视野等,都存放其中,以此沉淀自身教学育人探索和行动研究成果。

往智库里上传个人研究,最近开始成为云谷教师教研的新样态。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云谷来说,内部智库这种近似互联网极客社区的平台,还解决了学校教研的痛点:帮助教师做基于他人成果和经验的科学探索;方便教师相互了解兴趣点和正在研究的内容,以建立有效合作;避免挤占教师在校时间,按教师个人时间安排逐渐完成,沉淀大量不显性的教师个人成长,以及无时效有实效、意义长远的教研成果。

云谷对教研的定义宽泛,只要能破题、有所成长,都会鼓励。因此,云谷教研形态多元,有大量个性化解法和成果。

学校还设计了一个辐射全校教师的教研支持:学术周,与教师个性化教研互相补足。每年,学校都会举办学术周活动,基于学校发展规划,明确一个主题,例如:2019年云谷学术周的主题为深度学习。

本质上,这是一场对焦、达成共识的仪式,既将散点、个性的教研收拢,也为个性化的教研探索明晰大方向。

不过,所有老师不需要递交新成果,而是要围绕学术周主题,复盘自己一年来做了哪些相关尝试,去粗存精,聚焦对深度学习的理解,探讨下一步方向。

这并不意味着学术周没有产出。在云谷文溪校舍的走廊里,抬头便能看到教师们在学术周当中说出的金句。一张张纸板,在天花板下轻微摇曳:

深度学习始于老师的深度准备。
深度学习下,老师备的是课,备的更是人。

素养4:在复杂组织中,学会协同

当教师团队的构成非常多元时,会出现大量文化理念碰撞,而云谷教师们面临的挑战不止于此。

在云谷,每位教师都有多重身份、隶属复数组织,例如黄鹂,她既是首席导师,要带一个导师团;也是一名语文老师,要加入云谷小学语文组做课程设计;同时作为年级组的一员,要参与年级组的日常工作和多个项目。

由于学校处于持续创新迭代的状态,组织架构变动也会根据发展需求时常发生。例如,从可查阅的资料来看,2018年到2019年,云谷的组织架构就发生了一次调整;据采访了解,今年,调整也将发生。

统合各方,快刀斩乱麻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这一挑战前,云谷的老师们也在大展身手。

  • “视人为人”,赋予管理人情味和效能

字画展、活动、布置、学科融合……云谷校内,所有和设计、美学挂钩的项目,美术组都会参与。任务不轻,且繁杂琐碎。但在美术学科首席教师徐燕华的带领下,美术组有序开展工作。

每学期开始,学校所有关键计划她都了然于胸。她会阅读学校层面的规划,保证部门工作与之一致;研究课程院的计划中,和美术学科发展、学期日常工作相关的部分;还要向其他部门采集信息,确认是否有与美术组关联的大型活动。

基于这些大小计划,她对美术组何去何从大致有数。

然后,她会盘一盘美术学科组的状况。包括队伍发展方向、每位教师感兴趣的领域和目标规划,让美术组的方向更清晰。这也是为了在宏观规划下,让美术学科组的计划既能维持正确的方向、生发适度的创新,也能支持老师个人发展。

制定美术学科组计划时,她会给计划一些弹性空间。

“学校工作错综复杂,很容易联动到其他部门。但各部门的工作都有大致的时间节点或者时间段,我会根据这些时间,把自己的时间节点往前提,这个提前量是为了让双方更好地应对不确定性。”

到了担任年级组长阶段,问题的量级和难度都大幅上升。比如学校初期的融合课程探索,徐燕华复盘时发现,各学科老师之间无法达成共识,融合无法推进,而她却不具备斡旋其中的专业知识。

她改变了自己的角色。推进融合课程落地的过程中,她更多地扮演了一支黏合剂。她找到学术长、学段长,探讨分析合作中存在的阻力、实现协作的方法,确定解决问题的基本路径后,发起了一次共创会,由这两位老师分享几个典型协作问题,感兴趣的教师报名参与,探讨出协作的共识和落地行动。

有时,她又像一把利刃,精准切割冗余和病根。比如开会,每周开始前,她会先思考年级组的会是否需要开。“老师们都很忙,能精简的就精简掉,能开小会的尽量不开大会。”

对年级组会议,她按项目、任务管理的思路推进。每周日,她会将会议时间、会议主题填进老师们的工作日程中,方便他们提前安排时间;在开会头一天,她会梳理会议纲要,列出不同时间段的会议内容,“老师们都想节省时间,有了规划,就可以提前思考准备,在会议中变被动为主动,整个会议会更高效”。

云谷小学部、初中部校长冯晨说:

“有人认为,奔着目标、拿到结果,这是管理者的职责。‘不能拿到结果的Leader不是好Leader’这话确实没有错,但反过来想,是不是能拿到结果的Leader就是好Leader呢?
“好像也经不起推敲,一个管理者如果忽略了团队中的人,直接奔着结果去,我想即便拿到了结果,估计这个Leader也不会得到伙伴的认可,这个组织也不会获得长远的健康良性发展。”

在这背后,还有一种根本逻辑在驱动云谷的中层管理者:理想的管理,成人和成事是不应该被剥离的。他们提出:“视人为人、借事成人、成人成事、人事合一”,支持人的成长是一切工作的原点和终点。

这也是云谷所有管理者正在追求的理想境界。

云谷教师培训

  • 桥接,改变技术学习和跨界合作

云谷的特殊之处在于,约有30名程序员常驻云谷校内,日程排满、加班加点,专门负责面向教学的数字工具、平台的开发和维护。

豪华的辅助配置也免不了成为双刃剑。问题接踵而至:教师和程序员两拨人没法沟通。曾驰骋于商业世界的程序员,与专注育人事业、对技术陌生的教师,站位不同,“语言不通”。

擅长技术的教师们,如“Apple杰出教育工作者”包晓明老师,和创客与教育科技中心主任卢晓飞,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型角色。

一方面,他们扛起了“技术布道者”的工作,负责提升教师技术硬实力。

其一,他们建立了多个组织:T-edu学习共同体群、苹果教师群、自愿报名参加的Workshop等,在其中定期举办技能分享活动。

包晓明、张园等对课堂技术有深入研究的老师,经常主动分享新奇有趣的技术和研究成果;整个运营团队也会就某一技术深挖,做研究,产出成果后,以报告、案例的形式给到其他老师。

其二,他们还会给到散点支持,如果老师临时想要通过技术实现某种效果,可以在群里抛出问题,他们带头支招。

整个气氛活跃开放,就像BBS坛友讨论。疫情线上教学期间,他们每天制作问卷收集所有教师的问题,通常能收获20~30个,与其他长于数字技术的教师分工,解惑支招,亲自下场,一对一辅导。

培训渠道也逐渐丰满。考虑到教师们人手一台Mac笔记本电脑,系统操作、软件运用的效率都需要得到提升,创客与教育科技中心联手云谷教育科学研究院,利用苹果教育推送的大量案例资源,组成苹果教师学习项目。

云谷教师培训活动

另一方面,他们将技术产品开发的流程、考究进行“转码”,接入教育现场。

许多像包晓明这样的技术大咖,开始学习开发流程、程序员话语体系,向App产品经理、运营精英进军:“我现在更多地在琢磨,如何让产品变得更好。”包晓明拎出了一套工作流程(如图示)。

卢晓飞作为更加贴近教师侧的桥梁,将教师侧的需求收集起来,整理成一个思维导图,经由他两头沟通后,捋出事项优先顺序,再以订单形式发给创客与教育科技中心研发部处理。

他们在试图填补技术和教学现场的鸿沟。包晓明说:“一般情况下,运营和老师无关,老师只负责用好它,可以提出意见,但至于改不改,无法左右。而当教育现场有专门服务于老师的程序员后,就需要有人持续优化产品,使其更完善,更有实用性。教师不光提出需求,同时也要参与产品的测试,通过教学实践来反馈、迭代。”

教学与技术的融合势不可挡,技术达人型的教师可以做些什么?需要做些什么?云谷的老师们指了一条路。

云谷教师素养图

云谷的老师如此形容云谷以及阿里的行事风格和思维方式:

“如果要越过一座山,一些组织可能会动用大量技术,花很长的周期做考察和验证,研究怎么打隧道,这一晃可能就是三年,但在如今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环境中,或许三年后,那座山不重要了,也就不需要那条隧道了。

“阿里和云谷的做法不一样,说要翻山就马上要开始翻,然而很多人手上只有一根登山棍,装备稀缺。要怎么翻越这座山,方式不限,能过去就行。”

杭州云谷学校小学部、中学部校长冯晨将出席第七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主论坛”;云谷学校教师将参加“未来学校整体建设峰会”“中学课程周主题峰会”“一班一世界主题峰会”,扫描二维码咨询,了解报名参与方式。


作者 | 李垣谕

来源 | 《新校长》2020年第10期“未来教师素养图谱”封面报道,有删减。

责编 | 芋圆

2594889720@qq.com

· 开学季,马云开讲家长第一课

· 创校校长冯晨:“云谷”到底是一所怎样的学校

· 马云谈云谷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