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适度悲喜:怎样管理我们的情绪在线收听

 知行合一每事练 2020-10-27

王阳明的弟子陆澄跟随王阳明时,某次突然收到家信,信中说他儿子病危。陆澄十分担心、郁闷,整日忧愁不已,就差寻死觅活了。


王阳明就给陆澄上课说:“此时正是修心的好时机,如果你放过这个机会,平时讲学讨论又有什么用呢?人就是要在这样的时刻多加磨炼。父亲爱儿子,是十分真切的感情,不过天理告诉我们应当适度,超过合适的度就是人欲。许多人在这种时候往往认为按照天理应当有所忧虑,于是就一味地忧愁痛苦,却不知道如此已经是‘过度忧患,心绪已然不正了’。大致而言,人有七种感情,感情流露得太多即是过度,流露得太少则是不够。才超过一点就已不是心的本然状态了,所以必须通过调节,使得心绪中正平和才可以。以子女哀悼父母的丧事为例,作为父母的孝子,难道不想一下哭死才能纾解悲痛之心?然而圣人却说‘哀伤不能害了性命’,这不是圣人要强人所难,只是天理的本来状态规定了一定的限度,因此不能超过。人只要能够认识心的本来状态,自然一丝一毫都不会有所增减。”


王阳明的课讲完了,你们听明白了吗?其实王阳明这堂课虽然是给陆澄讲的,但人人都是受益者。因为我们每个人都遇到过不好的事,情绪低落,极端的就要寻死觅活。在我们遇到不好的事情时,我们该如何对待我们的情绪呢?


王阳明已经说的很清楚,那就是要明白一点:情绪的发泄,无论是哪种情绪,都要适度。适度就是天理,过了或者不及就是人欲。为什么要适度,因为天理的本来状态就是如此。


按王阳明心学的观点,人的七情六欲如果能保持适中状态就是符合天理的,这也是他和朱熹理学的本质区别所在。朱熹认为七情六欲不符合天理,所以要彻底祛除。


七情六欲如何保持适中状态,也就是和的状态,可以举例说明。比如陆澄这个例子,儿子生病,父亲理应担心,满脸愁容。但绝不能担心的死去活来,因为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乃父母所赐,伤害自己,就是等于伤害父母,这是不孝。


陆澄更不能不担心,只有畜牲才没有感情。但担心的过了头,走到哪里都拉着一张苦瓜脸,这就有点做作,似乎是做给别人看的。


饿了吃饭,找个干净的饭馆就是,这符合天理,但你非要在点菜和吃饭的过程中,显示你有钱,这就是过度的七情六欲。孝顺父母,这符合天理,但你非要搞的尽人皆知,这就是过度的七情六欲。


人心的本来状态,其实就是中和状态。中和状态,就是点到为止,不能过度。甚至是一种本能,不知不觉中,你就在这种状态中。


古人说,万恶淫为首,这个“淫”不是淫荡的意思,而是过度。我们在感情上常常淫,哀伤到要死,狂喜至闭气,这都是毁情灭性的事。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最后就死在了多愁善感上。这多愁善感就是淫,和这种人在一起,他总是愁眉苦脸,毫无情趣,你也跟着难受。


我们为什么要保持情绪、情感的中和状态,原因不是中和状态会给我们带来利润,而是因为人心本就如此,一旦过度,就在逆心而行。


明白了心教导我们对情感的态度,就明白了,过度悲喜,都是错误,适度悲喜才符合天道。因为哀伤可以,但不能伤了性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